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会馆研究:浙慈会馆与宁波的历史

宁波会馆研究:浙慈会馆与宁波的历史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四明会馆碑记》还可知,当时的鄞县会馆属于以商人为主的同乡会馆,另有稍晚于鄞县会馆的浙慈会馆,是宁波人在外地创建的第一个手工业会馆。浙慈会馆又名浙慈馆,由慈溪成衣行手工业者于清顺治年间在北京设立,坐落在今北京前门外晓市大街129号。浙慈会馆是以地域为纽带联络同乡共业人员的公益机构。浙慈会馆是旅京宁波成衣行商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并成为宁波帮裁缝业向外开拓的发祥地。

宁波会馆研究:浙慈会馆与宁波的历史

从《四明会馆碑记》还可知,当时的鄞县会馆属于以商人为主的同乡会馆,另有稍晚于鄞县会馆的浙慈会馆,是宁波人在外地创建的第一个手工业会馆。浙慈会馆又名浙慈馆,由慈溪成衣行手工业者于清顺治年间在北京设立,坐落在今北京前门外晓市大街129号。

历史上的宁波,素以人杰地灵、富庶安泰而著称,但历经六朝纷争、宋都南迁和明清换代之乱,导致三次人口大转移,使原本地广人稀的江南僻壤,一下子变得地狭人稠。人口激增,地产难以糊口,迫使有着冒险、闯荡精神的宁波人,离乡背井奔向四方。宁波人中历尽艰险外出谋生拓展生存空间的,大多是拥有一技之长的手艺人,即俗称的“三把刀”(剪刀、菜刀、剃头刀)者。明朝时政府实行“海禁”,中外贸易中断,使宁波延续了几百年的繁华渐渐衰落,大批宁波商人前往其他沿海地区与内陆各省寻找商业机会,他们从陆路向西、向北移动,有的留足上海,有的继续北上,直至最终在北京落脚、创业。稍有收获,即提携乡邻共图发展,逐渐形成在外埠的宁波商帮如本帮裁缝(做中式服装)群体。同时,明政府的迁都为宁波成衣业带来发展机遇。迁都之前,明政府曾组织多次大规模的移民以改善北京人口不足的状况。明政府还鼓励全国各地的工匠和商人到北京发展,先后在皇城四门、钟鼓楼、东四牌楼、西四牌楼等地附近修建民房,一部分召民居住,一部分招商居货。宁波成衣业在北京的初步发展便是从明政府迁都至北京开始的。

来到北京营生的商人从事门类众多,至明末清初,宁波籍经商者已初成气候,而从业相对集中、人气比较旺的则是成衣匠,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宁波本帮裁缝。他们在北京从事成衣业,当在清康熙中叶,即17世纪80年代前后,其中又以最早到达京城的慈溪人居多,且从业人员逐年增加,数量相当可观。因他们擅长制作京城人喜爱的适合各色人等身份的中式礼服与常服、公服与私服、男服与女服,故生意兴隆,衣食无忧。据钱泳《履园丛话》记载,清初北京的成衣行,虽然各省人都有一些,但绝大部分是慈溪人,他们几乎垄断了京城的成衣业。

浙慈会馆是以地域为纽带联络同乡共业人员的公益机构。会馆的成立一方面加强了宁波成衣业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则规范了从业人员的行为,为宁波裁缝在京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北京的成衣业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宁波裁缝初期发展并不顺利,再加上北京本地裁缝或其他外地裁缝的欺压和排挤,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寻求出路。会馆便是他们为寻求出路、保护自身利益而建立的行会组织。《财神庙成衣行碑文》写道:“京师城内,商成衣业的逐步形成,带来的是行业可能出现的无序竞争;从业人员的扩充,尤其是同乡的剧增,亟需有个团体予以凝聚,以加强联络,团结互助,相互帮衬,共谋发展。”[20]

浙慈会馆创办之后,慈溪裁缝一直垄断着北京的成衣业,并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对浙慈会馆进行修缮,还立《重修财神庙碑》昭知后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由朱新年等73位裁缝捐银682两,钱5337吊,共用银1952两,对会馆又一次进行了重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又立《财神庙成衣行碑》,碑文云:

盖自开辟以来,盘古至今,三皇治世,五帝定伦,种五谷以养民食,造衣服以遮身体,覆载群生,无不美善。幸经前成衣行会首,在于京师城内外,商同各铺掌柜、伙友出资,当时成衣行,皆系浙江慈溪县人氏,来京贸易,教道各省徒弟,故名曰浙慈馆,专归成衣行祀神会馆。历年行中唱戏庆贺,神灵默佑。殿宇楼房、三皇殿、老爷殿、配房、大门,年久失修,众会首、本馆住持僧人,目睹情形,坐视不忍。众会首商同本行城内外各铺户伙友,量力捐资重修。于光绪十六年六月吉日动工修起,直至十八年陆续工程告竣。众会首诚恐年深日久,后来接办之人无所考查,故此勒碑刻铭,以垂久远。庶后来接办之人,观此碑文,可仿照旧章承办矣。[21]

由碑记可知,浙慈会馆是由在京宁波人各店铺掌柜、伙友共同出资建造的,他们来京贸易,为全国各省徒弟传授技艺;会馆规模相当大,有殿宇、戏楼、三皇殿、老爷殿、配房等,成衣行供奉三皇为祖师爷。

浙慈会馆是旅京宁波成衣行商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并成为宁波帮裁缝业向外开拓的发祥地。

【注释】

[1]李华.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96.

[2]根岸估.中国行会研究[M].东京:斯文书院,1932.

[3]张传保,赵家荪,陈训正,等.鄞县通志(第一):舆地志[M].影印本.宁波:宁波出版社,2006:573-594.

[4]徐兆昺.四明谈助(下)[M].桂心仪,周冠明,卢学恕,等,点注.宁波:宁波出版社,2000:942-943.

[5]林士民.宁波城市考古亲历记[M]//许孟光.宁波文史资料(第20辑).宁波:宁波出版社,2000:60.

[6]“灵慈”是历代帝王对妈祖数次褒封中所赐的其中一个封号,“灵慈宫”系福建妈祖祖庙第五代分庙。(www.xing528.com)

[7]林士民.宁波城市考古亲历记[M]//许孟光.宁波文史资料(第20辑).宁波:宁波出版社,2000:53-73.

[8]林士民.再现昔日的文明:东方大港宁波考古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323.

[9]陈礼章,胡亚伟,张福宏.津门宁波人[M].宁波:宁波出版社,1999:7-8.

[10]陶红亮.海洋传奇:海上丝绸之路[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7:94.

[11]唐廷.中国药业史[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98-99.

[12]张守广.宁波商帮史[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2:128.

[13]徐珂.清稗类钞(第5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0:2297-2298.

[14]孙新土.樟香留影:庄桥人文视角[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4.

[15]董兰如.慈溪董氏宗谱(卷20)·赠儒林郎德仪公传[Z].活字本.宁波:天一阁民国.

[16]董兰如.慈溪董氏宗谱(卷20)·瑞青公传[Z].活字本.宁波:天一阁,民国.

[17]中共宁波市鄞州区委党史办公室,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鄞州记忆:百姓修志文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255.

[18]陈守义.鄞县籍宁波帮人士[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251.

[19]中共宁波市鄞州区委党史办公室,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鄞州记忆:百姓修志文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255-257.

[20]宁波市政协文史委.宁波帮与中国近现代服装业[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7-9.

[21]彭泽益.清代工商行业碑文集粹[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