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者对20世纪初的浙江社会进行了经济调查,其中有浙江社会药材统计情况(见表2.1),从中可看出宁波是盛产药材的地区。
表2.1 20世纪初浙江社会药材情况
续表
续表
来源:汪林茂.浙江辛亥革命史料集(第一卷):20世纪初的浙江社会[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11-12.
作为中国大运河南端出海口和海上丝绸之路起航点,宁波从唐代开始就在贸易中扮演了一个特别重要的角色,通过河海联运,明州港承载了包括药材在内的大量商品的输出和输入。一些珍贵药材和青瓷、丝绸及茶叶等不仅在全国各地进行贸易,还远销国外。现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打捞出的古代沉船上还发现有大量的药材和香料。[10](www.xing528.com)
在明天启时,宁波药材商聚集于城区药行街,同乡同行的宁波商帮互相沟通支持,让宁波药业成为全国药业的领头羊,以宁波城内为基地,通过浙东运河和京杭大运河等,将市场拓展到京城及各大城市。
据《中国药业史》记载:“北京在洪武初年,人口不过数万。经过近200年后,在嘉靖年间(1522—1566)已增至百万。加之皇宫消费,北京已成为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商号在永乐(1403—1424)初尚少,中期后显著增加,嘉靖年间已形成商业区。有粮、盐、布、棉、茶、纸、玉器、香、糖、酒、裱褙、染、饮食、珠宝、生药这15个较大的商业行业,各地药材源源不断运进北京,药业迅速兴旺,并建立了药行商会,药业成为15个大的商业行业之一,著名的大药铺,有永乐年间开业的万全堂,嘉靖五年(1526)开业的西鹤年堂,万历年间的永安章、王回回膏药铺、马思远药锭。”[11]
宁波帮商人经营药业的悠久传统和迅猛的发展势头,体现在明代北京的药行会馆由宁波药业商人创建,并冠之以“鄞县”之名。清代经营药业的宁波帮商人以来自鄞县和慈溪两县居多。[12]最为著名的有慈溪乐氏、童氏、董氏及叶氏、杜氏等家族。
童聚培(1674—1740),字天因,出身于慈溪经商世家,他经营的商业除典当外,尚有金珠、参药、半谷、木植、靛青、桐油、柏油及估衣、酿酒等,设行铺于兰溪、苏州以及山东的登州、莱阳,“其贸迁所至,不惮涉历江海,于京师西四牌楼北街设药肆,亦尝亲往经理也”[13]。乾隆四十八年(1783),童在厚(字善长)继承祖业后携资旅沪谋发展,专做中药材批发,盘进上海小东门“竺涵春”中药铺,改名“童涵春”,研制的人参再造丸、太乙保珍膏等专有中药制品,奠定了童涵春堂国药号的业务基础。第四任经理童祥权(1842—1904,又名三茂),经营童涵春堂40余年,使之发展成为沪上著名的国药号。同时,协助族人于光绪三年(1877)在苏州道前街开设童葆春药铺、在上海朱家角大新街开设童天和国药号,于光绪六年(1880)在江苏常熟开设童葆山药铺。[14]
慈溪著名商人董杏芳,号棣林,乾嘉时期多次经陆路或海路到辽东宁古塔等地采办参药,再贩到苏州等地销售,成为巨富后在上海开设董萃记宁波船号,并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组织宁波帮船商在上海创办浙宁会馆。该家族成员还有:董国华(1679—1750),字德仪,成年后在崇川药肆经商,该药店由董氏家族董晋良所创办[15];董倬云(1782—1860),字瑞青,“尝入山采办药材,远之齐鲁”[16]。
最著名的家族为明嘉靖年间慈北乐家畈(即今慈溪市掌起镇鹤凤村)的乐氏家族。乐氏家族在明代永乐年间移居北京,原以串铃走方医为业。清初有族人乐尊育(1630—1688),喜欢鉴诵医书,能辨别草药种类及性能,依旧方炮制丸散诸药,为人治病,成为太医院吏目。康熙八年(1669)创办北京同仁堂药室,后又开万全堂药铺。同仁堂和万全堂皆信誉卓著,尤以丸、散、膏、丹诸药物著称于世,并承办官药,到雍正年间,同仁堂开始供奉御药房。
慈溪人擅长药业经营的例子不胜枚举,他们到各地经销药材,创办药行。如慈溪鸣鹤乡人叶培心,康熙四年(1665)在温州开设叶同仁堂;慈溪人杜景湘,乾隆初年在绍兴创办著名的中药店震元堂;慈溪人叶谱山,嘉庆十三年(1808)在杭州创办叶种德堂药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