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会馆基本上都是试馆。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大考,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废除科举”的诏令颁布后,延续了1300多年的为“求仕”的科举制度变成了以“开智”“修身”为目的的教育体系。每次会试,参加者有七八千人,多时或可达到一万人。“为应举子下榻之需,一些名曰‘状元店’‘状元吉寓’的接待客栈随之兴起,但因其费用昂贵,令贫寒子弟望而却步,其后,会馆应运而生。”[12]这里提到的会馆,就是试馆,为应试举子的食宿提供了极大方便。
每逢大比之年,宁波的学子成为秀才后和省内其他考生一起到省城进行乡试,然后进京参加会试(京试),通过后获得资格进入殿试,继续古代读书人以文入仕的奋斗之路。由于地理位置及交通限制,宁波学子赴杭、赴京都需要通过水路,渡过曹娥江以东运河和钱塘江,要比省内其他郡县的学子出发得早而抵达却晚,到了杭州或北京,很可能会被店家以客满为由加以拒绝。三年一届的乡试、会试的临考前夕,靠近贡院的客栈早已人满为患,宁波学子又因举目无亲,若想就近住宿真的很难。为第二天凌晨能准时到达考场,一些秀才举子不敢往离考场太远的地方投宿,找不到合适的旅馆或其他栖身之所,不得已只能搂着行囊书箱,在屋檐下过一夜,非常影响考试的临场发挥。更有甚者,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秀才举子会因为劳累、感染风寒等原因病倒,断了仕途。
鉴于自己赶考的遭遇,深知闱中之苦的那些已有功名、家境富裕,又肯仗义疏财的宁波人士,出于同乡的爱护之情,便慷慨出钱、出力,在北京、杭州乃至会稽(今绍兴)等有贡院的地方陆续建立科举试馆,为应试的同乡提供免费食宿,使他们能有庇身之所,同时还能增加与其他考生的交流机会,安心备考。贡院位置固定,试馆一般就建在其附近。
(一)慈溪试馆
同治七年(1868),慈溪举人杨泰亨、赵家薰和洪九章等集资购买了故宫旁边的东华门小甜水井胡同9号民居,创办了慈溪试馆,特别便于殿廷考试,为慈溪同乡举子来京考试提供免费食宿。经过几年增建,共有大小房间28个。对考中的新官员,馆中请他们任意捐助;对名落孙山且生活困难的学子,馆中给他们提供返乡路费。
(二)镇海试馆
镇海人在北京创办科举试馆是在同治末年,由于太平军起义等影响,学子们无法进行“子”年乡试,等乡试恢复后,骤然间宁波举人人数大增,如果这么多举人一起进京参加会试,当时在北京的宁波府会馆根本无法容纳,于是两位镇海籍进士(工部营缮司主事谢辅坫和吏部主事盛植型)发起筹建镇海试馆。他们还找来同乡候补盐提举金鸿潮进行商量,金鸿潮认为时间紧迫,靠募捐建会馆已经是临渴掘井,于是先由他一人独出2000余两银子,购买了故宫旁边东华门甜水井民宅,经粗略装修后,取名“镇海试馆”,即刻迎接宁波的举人考生前来下榻。[13]
1876年8月29日《申报》登载了《镇海试馆购定》的消息:“镇海士子早拟购屋,作为试馆,唯集腋成裘,其事非易。近得镇县富户万姓急公好义,独力输捐,挽人于杭垣纯阳巷口购得王姓大屋一所,计共四进,价值制钱四千串,万君可谓慷慨矣。唯此屋早经转辗出典与人,并有零星租户,一时断难出屋,故购定时订明七月半前先出两进,暂为士子本科试寓,余则订于十一月内出净,以便修改齐全,广备器用,作为镇海试馆云。”[14]这条消息表明省城的镇海试馆是由万姓富商独自捐建的。
笔者听过另一种说法:镇海在省城的试馆,是镇海桕墅方家的方义路为继承其父方梦香遗志所建,始建时间亦为光绪二年(1876),是购买仁和县平安坊黄氏老屋改建而成的。试馆布局与装修均十分讲究:试馆外有大门,门楼上设“魁星阁”,用来祭祀主管功名的魁星;由门而进有暗示奏乐庆贺的“笙鹿堂”;堂后有刻着“群贤毕至”四个大字的门匾;馆内有楼屋“文昌阁”,楼上祀管文事的文昌君,楼下奉乡贤栗主。[15]
上述两种说法中,捐建者姓不同,购买的老屋屋主的姓也不同,不知是否为两个不同的试馆?笔者认为应该是同一个,理由有二:一是“万”姓和“方”姓可能存在误写;二是宁波话中“黄”“王”不分。
(三)鄞县会馆(www.xing528.com)
“子”年乡试后,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乡绅集资在离贡院不远的地方建起了宁波在省内第一座科举试馆,挂牌为“鄞县会馆”,专门接纳鄞县郡府治下的考生。馆址就选在“仁和县平安里二图”,也就是“文龙巷前凿石巷”,又称青云街,青云街朝北便可看到举办科举考试的贡院,非常便捷,而且“青云”二字暗寓出人头地、青云直上,对考生有强烈的心理暗示和鼓励作用。
(四)慈溪会馆
有了鄞县会馆的珠玉在前,慈溪绅士也紧随其后。1875年8月14日《申报》即登载了《慈溪会馆落成》的消息:“慈溪绅士以前科鄞县人在杭省建造试馆,士子称便,而慈邑考客未免问社寻巢之叹,心实不安。故今岁得奉开科之信,赶即于杭垣之吉祥巷购就屋宇,重为修理,共计大小房屋百有余间,以便阖邑士人作寓。惟该处距贡院甚远,往来似费周折。但小城实无大厦可购,若觅地起造,而地主又不一其人,东凑西拼必致多延时日,故惟即现成者而修葺之,庶可克期奏效而不致有误场期耳。”[16]
(五)象山试馆
试馆大多紧靠贡院、闱场(考场),在杭州的象山试馆也位于文龙巷,清光绪十三年(1887)创办。据《象山县志》记载:“节妇陈素涛妻孔氏遵素涛遗言,悯乡试士子赴省,艰于觅寓,独出己资二万余金,请从兄妐陈绍峣及亲戚郑秀文相地建造,并置本县田三十余亩,及器用千余件。”[17]
陈素涛是光绪年间的秀才,就是因为赴杭后住不上旅馆,不幸感染风寒,又因考试而未能得到及时和最佳的治疗,竟命丧黄泉。其妻孔氏为人慷慨、乐善好施,在为夫君不幸死亡而深感悲痛时,就决心替象山的秀才们在杭州建造试馆,以免他们重演其夫君的悲剧。孔氏虽家境富裕,经常扶贫济困,但其本人却极为节俭,夏穿夏布衫,冬着土布衫,不着绫罗绸缎,穿着甚至不如普通农家妇女。浙江巡抚嵩骏听说此事后深受感动,特意上奏折,请求光绪皇帝表彰孔氏。光绪皇帝阅此奏折后即刻朱批道:“着照所请,礼部知道,钦此。”赐封孔氏为“一品夫人”,并赐给全套服饰、四块“肃静回避”虎头铜牌,一副对锣,另赠“善承夫志”四字匾额一方。[18]
(六)奉化试馆
据清末著名学者、书法家俞樾在《奉化试馆记》碑文中记载:宁波郡所辖的鄞县、慈溪、镇海、象山,皆有试馆,而奉化独无试馆,光绪十五年(1889)奉化秀才孙锵(蒋介石之舅父,蒋父原配孙氏之弟),力以此事为己任,谋策于乡绅、君子,聚集巨资,也在仁和县靠近贡院的“仁和县平安里三图”,历史上称为三角荡(现新华路222号一带)的地方购地八亩余,盖起馆舍,且环境幽静,居室宽敞,各种设施一应俱全。[19]从此,奉化学子来杭州应举,不但有了栖身吃饭的地方,而且离贡院咫尺之遥,非常方便。许是天道酬勤,奉化试馆开馆这年,正是“卯”年乡试,孙锵也和其他秀才一起拎考篮、提灯笼,漏夜云集贡院。三天下来,孙锵中举。次年,孙锵进京参加会试,中进士。
光绪三十年(1904),科举制度被废除,但是会馆依然大量存在,而且使用率很高,不过性质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各地在京的官员,同乡的商人、学生等,或来此集会,或宴请,或祭祀,有些同乡来京办事,一般也会选择住在会馆。总之,为照顾乡民、联络乡谊,会馆发展成了一种同乡会。同时,一些商人政客利用会馆联络同乡,集合起来维护自身利益,协调业务、应对竞争,或抒发政治见解,排挤和打击政敌,使会馆逐渐带有一种“工会”性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