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会馆研究成果-宁波会馆研究

宁波会馆研究成果-宁波会馆研究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会馆与公所的消长兴衰,表明了中国的商人组织正经历着一个新的历史性的转折时期。会馆与公所在当时概念并不十分清晰,以至于常作为同义词而相混用,二者的不同之处主要还是在于籍贯和行业两个方面。(二)会馆与堂、庙、殿、宫、会、行帮等除了上述概念外,我们对会馆的名称也做一简单分析。

宁波会馆研究成果-宁波会馆研究

(一)会馆与商人会馆、行会、公所

南京大学历史系吕作燮教授阐述了会馆与行会、公所的区别,认为早期会馆与工商业毫无关联,故“将北京的会馆或部分工商会馆与行会等同起来,是缺乏根据的。特别是将会馆与后来的同业公会等同起来,那就近乎荒谬了”[7]。他认为,在苏州、汉口上海等工商重镇的工商业会馆,多属于地域性行帮组织,而在四川的县、乡、镇出现的会馆则是移民会馆;公所与会馆相比,则显示出行业的特点、商业的特点和联合比较严密的特点。[8]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吴慧研究员认为:会馆肇始于北京的试馆,为在京官吏和同乡赴京应试的士子所用,其中也有少数是由商人集资兴建的;随后,由于商业发展的需要,商人也仿试馆的办法自己建馆,这就是商人会馆。[9]费正清先生指出,明清时期的商人会馆是商人模仿官僚士大夫而建立起来的,旨在联络同行业人士的一种互助组织。在中国,士子们有同年、同窗、师生等多重关系,可以互相援引,而商人们却缺乏这种关系,于是商人们只能以同乡和同业为纽带来模仿设立这种组织,通过相互间的帮助来提高保护自身的能力。[10]

清前期商人会馆有较快的发展,清后期则有公所继起,从会馆到公所,反映了清代商人组织的演进。清中叶发展迅速的商人会馆,道光以降便趋于停滞,而另一种商人组织——公所却赶上以至超过了会馆,许多新设的(甚至是老的)不再称会馆而称公所。会馆与公所的消长兴衰,表明了中国的商人组织正经历着一个新的历史性的转折时期。

会馆与公所在当时概念并不十分清晰,以至于常作为同义词而相混用,二者的不同之处主要还是在于籍贯和行业两个方面。第一,会馆主要是商人组织,仅有少数带有手工业性质,如北京早期称会馆的成衣行会馆是慈溪人所建。会馆之所以向公所演变,从分籍贯到不分籍贯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不论是当地行商势力发展后成立公所,外来商人也按同行业加入该公所组织,还是外帮商人会馆势力增大后当地商人按同行业加入该会馆组织,都标志着已经突破会馆时期“籍贯商获得利益第一”的思路。第二,公所是在经营地不分外来商人、本地商人,共同按行业重新组合的商人及手工业者的组织,突出了其行业性,而且是某地的某行业的全行业组织。公所打破狭隘的地域概念,不分籍贯,外地、本地,从事同一行业的商人都可以加入同一公所,而不再排斥本地商人,也不再只代表外来商帮的利益。公所原则上以行业命名,或以本行业的字义命名,而以地域命名的公所的行业特点,往往表现在这些公所内的商人实际上是各操一业的,商人的籍贯与行业是相重合的。当然也有例外,如上海的四明公所,这一主要由宁波人发起的上海最大的公所,也并非纯粹的地域组织,内含的会、堂仍具行业性。(www.xing528.com)

(二)会馆与堂、庙、殿、宫、会、行帮等

除了上述概念外,我们对会馆的名称也做一简单分析。纵观会馆的发展,具有会馆类似功能的组织还有很多的称谓,如堂、庙、殿、宫、会、行帮等。如四明公所之下还有按行业分的会、堂:木业有长兴会,肉业有诚仁堂,还有竹业的同新会,内河水轮业的永安会,马车漆业的同议胜会以及钢铁机械业的永生会。

又如在北京的广府商帮仙城会馆,其简章里就写道:“本馆自重修后,初拟改用堂名,不欲用会馆二字,免得与各省公立之会馆相同。”说明广东同业组织有用“堂”命名的习惯,像公胜堂就是旅沪粤帮木业工匠所建的行会组织,广州南海的布行称为纯检堂,唐鞋行称为福履堂和儒履堂,药材业有寿世堂,当铺业有昭信堂,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