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洋政府时期地名变化记述

北洋政府时期地名变化记述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地名规范化工作,距今已1270余年。①在中国地名学史上,汉、唐、宋、元、明、清长期困扰的同名地名问题,最终得到了解决。7.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由于朝代更替、人事变动、民族迁徙等各种原因,自古以来我国地名命名及其沿革变化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并形成了一地多名。③沿用旧时都城称呼的地名:如长安、春明、日下等。

北洋政府时期地名变化记述

1911年10月9日爆发的武昌起义,获得成功。起义的胜利,震动全国,短短的20天内,即有10多个省宣布独立。1911年12月初,17省的代表在南京开会,推举孙中山为临时政府的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职,并以这一年为民国元年。后来,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袁世凯死后,由北洋军阀继续进行统治。

这一时期既称民国,当然在政区方面也相应地有所改变。所以和清代相比,二者颇多不同。

1.首都北京废去了顺天府名称,依汉、唐古制改称京兆,其范围又略有改变。如南部划出文安、大城二县,东部划出宁河县,使京兆深处内地,并不滨海。北部划入长城外的今兴隆县的大片地方,改变了北部边界的凹凸形状。

2.地方政区进行简化,废除府、州、厅等名称,实行省、县二级制。以江苏为例,过去省下划分为江宁、淮安、扬州徐州、松江、苏州、常州、镇江八府,通州、海州、太仓三直隶州与海门直隶厅。现在一律改县,县名采用原来的州、县或附郭县名。采用附郭县名时,其附郭县有两个或三个的,仅保留一个。例如松江府改称松江县时,废去其附郭的娄、华亭二县,所属川沙厅也改为属省的川沙县。又如苏州府有附郭县三个,即吴、长洲与元和,改县时采用吴县,废去苏州、元和与长洲等名称。又如徐州府附郭县为铜山,改县后即用铜山作为县名。海州直隶州无附郭县,则用古名,称为东海县。

3.省、县之间增设道。省、县二级制固然减少了政区层次,但统治者又感到省大、人众、县多,难以治理,县数在100以上的即有四川、直隶、河南、山东、山西等省,所以在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又在省、县之间加上道级,少者一省分为三四道,多者五六道,道的长官称尹。这样地方区划就改二级制为三级制了。以四川为例,全省分为五道,即西川道(道尹驻成都,下同)、东川道(巴县,即今重庆)、建昌道(雅安)、永宁道(泸县,今泸州市)、嘉陵道(阆中)。又如湖北省分为江汉(武昌)、襄阳(襄阳)、荆宜(宜昌)、施鹤(恩施)等四道。道的设立,造成了八处县与道重名的问题,需要改名。

4.在少数民族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设立了四个特别区域,即绥远、热河、察哈尔与川边四处。其治所分别为归绥(今呼和浩特市)、承德(今承德市)、张北(今张家口市长城北,与今张北县不是一地)与康定。除川边分设边东、西二道外,其他皆一区域设一道。其中察哈尔区称兴和道,热、绥二区域道名与区名相同。

5.选定一些居民点作为准备设县的县城所在地,在此设立的办公机构叫设治局。这样的机构实际上在清代已有萌芽。例如《清史稿·地理志》所载拟设宝清、勃利二州。到民国时期,因废去州级名称,所以即在当时的吉林省设置了宝清、勃利二县(今皆在黑龙江省)。又如清末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试办呼玛设治局,宣统三年设武兴设治局(今分别为呼玛县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到了民国时期,设治局大为增加,在黑龙江省境内即有10多处,其中设立不久即改县的有泰来望奎、肇东、通北、萝北、林甸、漠河等;新增的设治局有铁骊(今铁力)、景星镇(今龙江县境内)、绥东(今绥滨境)、布西(今嫩江西南内蒙古境内)等。

6.民国时期在推进我国地名规范化方面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主要是调整国内重名地名、更改一部分带有歧视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地名。

汉唐以来,就不断出现异地同名即重名现象:西汉54组、东汉11组、唐代66组、宋代30组、元代25组、明代38组,清代最多达67组。(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俞正燮《癸巳存稿》、洪迈《容斋五笔》、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华林甫《论唐代地名学成就》)这些现象不符合地名规范化的要求,不便于社会经济生活,容易造成混乱。可能就是这个原因,我国早在唐代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就曾改地名“不稳及重名”者达110处。这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地名规范化工作,距今已1270余年。清代中期,为区别60余组重名县名,政府曾采用县印冠以省名的办法。

民国初,随着清代府、州、厅等行政建制的废止,县建置增多,进一步增加了原本即存在的县名重名的现象,使重名县达133个。例如,当时仅宁远县即多达五个,分布于绥远(今山西北部、内蒙古中南部)、奉天(今辽宁)、湖南、甘肃、新疆等五个省区。为了改革这种不便于地名管理、不利于国家社会生活及文化交往的混乱状况,民国初年,根据《内务部改定各省重复县名及存废理由清单》的规定,开始改动了一批县级重名地名,若包括与省、市、道、镇重复的地名共达149个。

经过民国时期,尤其是民国初年较大规模地整理重名县名,“中国就不再有重复的县名”,“省名、县名也不再有相同的情形,在名义上,我们的省、县名称,总算已经做到‘一地一名’的地步”。①在中国地名学史上,汉、唐、宋、元、明、清长期困扰的同名地名问题,最终得到了解决。

7.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由于朝代更替、人事变动、民族迁徙等各种原因,自古以来我国地名命名及其沿革变化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并形成了一地多名。以北京为例,在三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北京就出现了大量的历史地名,包括各个时期的正名和一些别名。正名:蓟、燕、广阳、广有、伐戎、幽州、涿郡、范阳、幽都、蓟北、南京、燕京、永安、析津、宛平、燕山府、圣都与中都、大兴、大都、汗八里、北平、北京、顺天府、行在、京师、京兆,这些都应该是北京地方的正名。此外,还有许多别名,如:(www.xing528.com)

①由蓟而衍生的地名:如蓟门、蓟丘、蓟苑、蓟城。

②由燕而派生的地名:如燕台、燕城、燕都、燕市等。

③沿用旧时都城称呼的地名:如长安、春明、日下等。

④与京有关的地名:如京华、京城、京邑、京国等。

⑤与都有关的地名:如都门、都城、都下、北都以及

⑥因封建皇帝居处而命名的地名:如帝里、帝城、帝

⑦与上类似而假借天神名义的地名:例如天都、天京、天咫、玉京以及神京等。

上述这些名称,大都见于古人诗文,毋庸注明来源并加以诠释。还应指出,这些名称还未包括曾是正式名称以后又转化为代称或别称的,累计起来,已经达到30多个。

西安历史地名如下:沣京(周)-镐京(周)-长安(汉)-常安(新、南北朝)-大兴(隋)-长安(唐、后梁、后唐)-长安(宋,又称“永兴军”)-奉元(元)-西安(明)-西安(中华民国)-西安(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有行政区划名:中州、内史、京兆、大安等名称。此外,还有历代的附郭县名,杜县、栎阳、新丰、常安、万年、异赤、长安、大兴、乾封、明堂、咸宁、大年、大安、樊川。

不管就正式名称而言,抑或就一些别称而言,京城过去的历史地名之多在地方城市中是首屈一指的。这些名称的变化频率很高,随着时间的演进与王朝的更替,简直像走马灯样,不断改变它的名称,并且借用形象化的比喻,它的变动幅度也很大,像北京不仅有中都和大都这样的等级差别,而且还有180度的大转变,居然能够由南京后来又转称北京,这样大相径庭的名称变化,也是罕见的。

① 金祖孟:《地名转译问题》,《新中华》(复刊),1945年第3卷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