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地方政区名称仍沿用明制,官方也曾采用承宣布政使司的名称,但习俗上都称为省,当然南京这一名称随着明亡而废除了,改为江南省,南京城改为江宁府,江宁与上元两个附郭县依旧。后来江南省一分为二,江苏以苏州府与江宁府为治所,安徽治所则为安庆府(今为市),与今苏、皖两省辖境相差无几。同样,由陕西分置甘肃,湖广则分为湖北、湖南。除甘肃包括今宁夏及青海的一小部分外,其他新设三省范围都与今者大体相同。与明代相比,清代已由15个省增加为18个省。就全国而言,清代所控制的范围比明代大。《清史稿·地理志》曾说:“辟地至数万里,幅员之广,可谓极矣。”当时东北地区,远及外兴安岭,包括黑龙江出海口两侧及库页岛在内,北部边界在贝加尔湖南端附近,西到巴尔喀什湖西南;西藏的西界也远达克什米尔东部。光绪时,改建台湾、新疆行省,东北改建为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共23省。又有内外蒙古、青海、西藏、察哈尔等特别行政区。
省下设府、州、县,也与明代一致。在省与府之间设道,上传下达,负巡查之责。清代的州也分直隶州与散州(属州)两种,和明代相同,但清代的散州下不统县,则与明代不同。以四川的巴州(今巴中市)为例,明、清皆属保宁府(今阆中市),都是散州,但明代巴州领通江与南江两县,而清代则无属县。保宁府的另一个属州剑州(今剑阁县)明代下辖梓潼县,清代梓潼县改属绵州直隶州(今绵阳市),也无属县。这是明、清两代政区中通名一样而内容却有差异之处。
据《嘉庆重修一统志》,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与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比较,37年间共减少1府,增加8直隶厅、2直隶州、19散厅、2散州、13县;全国共辖18省、182府、67直隶州、147散州、30直隶厅、26散厅、1303县,共计政区地名1773个。清末政区发生了较大变化,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新疆建省,由原来的1府、1直隶州、5县增加为6府、2直隶州、1散州、8直隶厅、1散厅、21县;取消伯克制。又经台湾、奉天、吉林、黑龙江建省,至20世纪初,全国共有23省、218府、77直隶州、127散州、70直隶厅、72散厅、1353县,政区地名共计1940个。另外内蒙古有66旗,外蒙古、新疆、青海也有不少蒙古旗的设置。(《清史稿·地理志》)
清代是府治城市双附郭县设置最多的时期,达到20对,即顺天府:大兴、宛平,西安府:长安、咸宁,成都府:成都、华阳,南昌府:南昌、新建,杭州府:钱塘、仁和,湖州府:乌程、归安,绍兴府:山阴、会稽,江宁(应天)府:上元、江宁,福州府:闽县、侯官,建宁府:建安、瓯宁,广州府:南海、番禺,长沙府:长沙、善化,嘉兴府:嘉兴、秀水,常州府:武进、阳湖,扬州府:江都、甘泉,大名府:大名、元城,松江府:华亭、娄县,宁夏府:宁夏、宁朔,衡州府:衡阳、清泉,奉天府:成德、兴仁;同时又出现了县治双附郭(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县治互附郭)县6对:昆山与新阳,青浦与福泉,常熟与昭文,吴县与震泽,无锡与金匮,宜兴与荆溪,其中福泉县自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建置,自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废弃,只存在了19年时间。苏州府治双附郭县,因雍正二年析长洲县新置元和县,与原来的吴县共同形成了府治三附郭县:吴县、长洲、元和。由此可见,中国清代城市的迅速兴起和规模扩大,尤其是长江下游地区。
清代在政区通名中又多出了一个“厅”的名称,这是明代所未见的,是清代新设置的地方行政区,属地方行政机构。厅也有直隶厅与散厅二种,直隶厅与府及直隶州平行,直接隶属于省;散厅则与散州和县平行,隶属于府。其职官为同知或通判。厅一般设于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或内地一些情况复杂的地区,前者如雍正时期设在长城附近并控制口北广大地区的“口北三厅”,包括厅治在张家口的张家口厅、厅治在独石口(河北沽源、赤城间)的独石口厅与厅治在多伦诺尔(今内蒙古多伦县)的多伦诺尔厅,均直属于直隶省。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设置的丰川厅、镇宁所和宁硕卫、怀远所,到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分别改设为丰镇厅、宁远厅。在热河地区,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设八沟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先后设置了热河厅、四旗厅、塔子满厅、喀喇和屯厅、乌兰哈达厅和三座塔厅等。随着地方经济的开发与社会的发展,设置了承德府,所属各厅建制为平泉州、承德府、丰宁县、建昌县、滦平县、赤峰县、朝阳县等州县。在绥远地区,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设置归化城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设置绥远城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设置了和林格尔厅、萨拉齐厅、清水河厅、托克托城厅。在吉林,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设置长春厅。
在奉天,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设置了昌图厅。在青海地区,乾隆中则先后设置了丹噶尔、巴燕戎格、贵德、循化等四厅。在北疆地区,哈萨克、厄鲁特、土尔扈特诸部则实行了札萨克制。乾隆以后,除设置府、州、县外,还设置了哈密、吐鲁番、伊犁、塔尔巴哈台、库尔喀喇乌苏等厅。(www.xing528.com)
又如四川省西北部设松潘、杂谷(后改理番,今理县)等直隶厅,在东部设石纉[zhù柱]直隶厅(今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都直隶于四川省。至于散厅则为数更多,仍以四川省为例,属叙州府(今宜宾市)的有雷波厅(今雷波)、马边厅(今马边),属雅州府(今雅安市)的有打箭炉厅(今康定),属重庆府(今重庆市)的有江北厅(今江北),属绥定府(今达县市)的有城口厅(今城口县)等,其中后二者与少数民族无大关系。清代在贵州境内所设的厅有一些是改土归流后设立的。“改土”指改变土司制,“归流”是指推行流官制。土司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小不一的土皇帝,虽然接受朝廷的封号,但他们世袭的统治权未变。归流则是指革除土司后,换上由上级委派的地方官。这一措施明代已经实行,到清代由云贵总督进一步推行。例如八寨厅(今丹寨县)、丹江厅(今雷山县)、都江厅(今三都水族自治县东部)、台拱厅(今台江县)、清江厅(今剑河县)等都是改土归流后设立的。云南省境内的威远厅(今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思茅厅(今思茅县)等都是如此。到清代中后期,云贵川及青海仍存在一部分大小不一的(土)司,司是地名通名。
十八省外,陪都盛京辖奉天与锦州两府,下辖厅、州、县等,与内地大体相同,设内大臣、副都统及八旗驻防,内大臣后来又改称为镇守奉天等处将军。吉林、黑龙江将军辖境则与今范围差异颇大,吉林北部远至黑龙江口左侧并包括库页岛,黑龙江则北至外兴安岭。吉、黑之间界线也与今天有很大不同。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吉林将军辖境划为五个副都统辖区,黑龙江将军辖境划为三个副都统辖区和呼伦贝尔的副都统衔总管辖区,事实上都是军事区划兼为政区。吉林将军驻地曾由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改到吉林,黑龙江将军驻地也曾由黑龙江城(原爱辉,在江东岸;后移西岸今黑河市南)迁到墨尔根(今嫩江),再迁至齐齐哈尔。
蒙古地区的内蒙古部分,称内札萨克蒙古,除察哈尔部曾附明抵抗遭受毁灭性打击,余部被安排在冀、晋两省长城外编为八旗驻牧外,其他各部各旗划分为哲里木、卓索图、昭乌达、锡林郭勒、乌兰察布、伊克昭六盟。所谓盟由各部、各旗约定于会盟地点共同商讨彼此之间的一些事务与问题而得名。这一名称在目前仍在使用,有的盟名也未改动,还设立了一些新的盟、旗。清代还有两个不设盟的旗:一个是阿拉善旗,一个是额济纳旗。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称汗以后在沙俄支持下,不断向外侵略扩张,额鲁特部土地被占,其酋长率部逃到近边,“上书求给牧地,诏于宁夏、甘州边外划疆给之”(《清史稿·地理志》)。这就是阿拉善额鲁特旗的由来,今简称为阿拉善旗,也有人认为阿拉善一名是贺兰山的讹称。额济纳旧土尔扈特一旗原来牧地也在今新疆塔城附近,“明季为准噶尔所逼,往居俄境”,后来一部分人“入藏礼佛,准噶尔阻其归路,乃款塞乞内属,赐牧包尔腾,旋定牧额济纳河”(《清史稿·地理志》),定名为额济纳旧土尔扈特部一旗,所以额济纳旗的由来更为曲折。这两个旗在1949年以后都有了新的发展,阿拉善旗现分为左、右二旗,与额济纳共同组成新设的阿拉善盟,生产不断发展。其迁居俄境的其他土尔扈特部,居住在伏尔加河下游,备受沙皇苛待,后来在乾隆年间跋涉万里,回归祖国。
外札萨克蒙古由漠北、漠西蒙古诸部组成,包括外蒙古的喀尔喀土谢图汗部、札萨克图汗部、车臣汗部、赛因诺彦汗部等四部各旗,西宁办事大臣监督下的青海和硕特、土尔扈特、辉特等部各旗,科布多参赞大臣监督下的辉特、土尔扈特等部各旗,伊犁将军监督下的土尔扈特等部各旗。清代讨伐准噶尔的叛乱先后历经三朝,现在称新疆北部的盆地为准噶尔,也是因其地为准噶尔部活动的范围。
在新疆回部各城,仍实行“伯克”制度,长官称为阿奇木伯克,清末改为县行政。在西藏地区“其地有四:曰卫、曰藏,其东境曰喀木,其西境曰阿里,共辖城六十余”,事实上共辖大小70余城,均有城市名称,同时“量地大小,人之多寡,各设宗布木一二人,管理民事”(《嘉庆重修一统志·西藏》)。宗布木是行政单位“宗”的行政长官,“宗”是藏语音译,原意为城堡、营寨,转意指县一级行政单位,因此西藏实行“宗”的行政制度,它与县一样,也是地名的通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