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地志的增多,提供地名资料的书籍也日益丰富。
元代官方所修的《大元大一统志》为后来明、清两代官修地方总志开创了先例。这部书先后修了两次,第一次从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开始编纂,到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完成。以后在元成宗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续修,又补充《云南图志》《甘肃图志》《辽阳图志》等资料,扩大篇幅,至大德中完成,达到1300卷。
其内容是以政区为纲,分述其建置沿革,城郭乡镇、各路县到上都、大都的里至,山川,土产,风俗,名胜,古迹,寺观,祠庙,宦迹,人物等10余门,引用并保存了宋、金、元代初期旧志史料,也具有重要的地名价值。原书流传时间较短,至明代即已散佚。《玄览堂丛书续集》曾刊有残本35卷。近人金静庵又搜集整理刊有《大元大一统志》残本15卷,辑本4卷,赵万里也曾汇集校辑为《元一统志》7卷。仅据校辑本提供的300余个地名资料来看,该书就从形象、传说、词义、史迹、因山因水、地形、物产、人物、方位、数字、因城镇、因乡村、语讹、避讳、气候、颜色、交通、祥瑞、年号、移民、民俗、民族等20多类解释了地名渊源,同时继承了“因山为名”“因城为名”“以乡为名”“以泉得名”的地名命名原则。《大元大一统志》记载,录事司“本在城地,旧设四厢,以领民事。归附国朝之初,设四厢,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改立录事司,以在城民户属之”。说明录事司是城市行政管理机构,与吴县、长洲县平行,隶属于路一级行政机构,在这里就指平江路。
《大元大一统志》玄览堂丛书续集本
明代官修的《大明一统志》由李贤等人撰写,历时三年,明英宗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成书,共90卷,以当时的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为纲,体例内容大体仿自上述元的总志,以府州分卷,叙述建置沿革、郡名、山川形势、土产、宫室、关梁、古迹等21门,书末还有一些海外国家的记载。在后来的刻本中,有些地方增加了以后的建置资料。
不足之处,除与119卷《寰宇通志》内容多雷同外,还缺少一些重要关隘方面的资料,后人批评这本书“舛(讹)抵牾(相互矛盾),疏谬尤甚”,“并句读而不通”,但毕竟保存了许多明代资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地名资料,特别是有一定数量的解释地名渊源的资料,还是相当可贵的。
《元史·地理志》、元代地方志及朱思本的《舆地图》、《明史·地理志》、《寰宇通志》及日益增多的地方志和罗洪先的《广舆图》也提供了许多用以研究我国元、明时期地名渊源、地名沿革及地名命名规律的重要资料。
元、明两代也是我国与欧、非两洲接触更为频繁的时期,马可·波罗行踪及其游记即是证明。到了明代,有关欧、非两洲的地名记载,特别是对欧洲地名的记载,大为增加,这与郑和率船队七次远航以及欧洲人来华传教有关。
《明史·郑和传》说:“(郑)和七奉使,所历占城(在今越南南部)、爪哇(在今印尼)、真腊(今柬埔寨)、暹罗(今泰国)……锡兰山(今斯里兰卡)……忽鲁谟斯(在今伊朗)……木骨都束(今非洲索马里国都摩加迪沙)、麻林(今肯尼亚的马林迪)……凡三十余国。”关于各国的情况分别见于马欢的《瀛涯胜览》、费信的《星槎胜览》以及巩珍的《西洋番国志》。此外,郑和根据最后一次航程所绘的《郑和航海图》所记地名达到500多个,其在东非海岸的最南点为慢八撒(今肯尼亚的蒙巴萨)。
郑和远航时间为15世纪早期,远在西方所谓“地理大发现”之前。这一支远航队伍只在所到之处与当地交换产品,从未占有别人一寸土地,这和后来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行径是截然不同的。
最早来华并深入我国内地的欧洲人都是一些传教的耶稣会士们,其中最著名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他在北京以朝贡为名,带来许多新奇物品,包括《万国舆图》,深得明帝的欢心,特许他在首善书院后建一经堂,开始传教。利玛窦传入的《坤舆图》及《万国图志》等,反映了地球为球形,并且划分为五大洲,即亚细亚、欧罗巴、利未亚(非洲)、亚墨利加(美洲)与墨瓦腊泥加(当时尚未明确的南方大陆)。当时关于欧洲各国的译名也与今天不尽相同,如意大利亚(意大利)、依西把尼亚(西班牙)、热而玛尼(日尔曼,指德国)、波而都瓦尔(葡萄牙)等。
阐释地名渊源、总结命名规律是我国古代地名研究的主要特征,到明代后期,则出现了专门解释地名渊源的著作《郡县释名》。该书是关于万历年间两京十三省及其所辖府、州、县名称来源的著作,作者郭子章(公元1543—1618年),做官达40年,“公辙迹半天下,凡过郡州邑城名,必审问之,久而成帙……集十五册”(郭孔延编《郭青螺年谱》)。郭子章阐释地名渊源,凭借文献资料,并注重实地考察,不穿凿附会,不囿陈说,多真知灼见。他以省为纲,以府、州、县为目,对1411个政区地名作了渊源解释,占当时全国1583个府、州、县政区地名的89%,尤其对明代新置府、州、县政区地名的命名和诠释也做了大量工作,而且对区域地名特征、地名通名、异地同名、因水为名、地形地名、物产地名、美愿地名、人物地名、避讳地名、年号地名等传统地名学内容均阐述了自己的见解。总之,《郡县释名》是我国第一部大量诠释政区地名渊源和地名命名规律的重要地名著作。
《郡县释名》明万历四十三年刻本(www.xing528.com)
《郡县释名》阐释地名渊源及地名命名规律举例如下:
释河南开封府临颍县,“颍乃一方之大川,故郡曰颍川,州曰颍州,而县曰临颍、颍阴、颍阳、颍上,皆取此水为名”。
释山西太原府榆次县,“晋地宜榆,故榆社、榆城、榆州、榆林率以榆名,不独榆次已也”。
释南直应天府,“明之府称天者三:高祖龙飞淮甸,故南都府曰应天;成祖靖难北平,故北都府曰顺天;世宗兴都入继,故易安陆曰承天。帝王规模,自是弘远矣”。总结了帝都取名于继承、顺应天意的规律。
解决重名地名的若干方法:释江西南丰县,“曰古徐州有丰县,曰南丰别于丰也”;释广东南雄州,“以河北亦有雄州,因加‘南’以别之也”;释广东潮州府澄海县,“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海寇平置,取海宇澄清之意也,潮曰澄海,漳曰海澄,皆此意也”。
王士性(公元1547—1598年)是明代中后期的一位杰出地理学家,“性喜游历”,宦游全国各地,足迹遍及明代两京十二省,留下了不少精彩的游记,有《五岳游草》《广游志》《广志绎》等著作传世,其中含有大量地名记录和地名研究的内容,对地名沿革和地名渊源的解释尤为精彩。例如《广志绎》阐释地名:
山海关,京师左辅,而内外之限也。关以东,辽阳边路……是关,魏国所设。关以西,蓟、宣、大、延、宁、甘边路。
河间者,九河之间也。九河如徒骇、太史等。河曲之地,取义于黄河一曲也。
关于集市通名,他总结:“(江西)武宁有所谓常州亥者,初不知何谓,问之,乃市名。古人日中为市,今吴、越中皆称市,犹古语也。河南谓市曰集,以众所聚也;岭南又谓市曰虚,以不常会多虚日也;西蜀又谓市曰,如疟疾间而复作也。江南恶以疾名,止称亥,又可捧腹。”
《五岳游草·广志绎》中华书局整理本
还应一提的是,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公元1586—1641年),在晚年深入大西南的荒僻山区进行考察,“以求知而探险”,在喀斯特地貌的研究方面做出杰出贡献。他所写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地理名著,其中也包括丰富的地名资料。他对地名通名的考订、地名渊源的探讨、讹误地名的更正、古今地名的考释、地名异称的记述和失载地名的补充等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
例如一地多名的命名,广西桂林城东,“是山名老虎山,是洞名狮子口,以形也;又名黄鹂岩,以色也”。云南大姚县方山,“此方鼎之山,犹在金沙之南也,其山一名方山,象形;一名番山,以地”。对地名通名的考察,如徐霞客对农村集市的总结:“贵州为场,云南为街子,广西为墟。”徐霞客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游历桂林四十余日,留下了五万余言的桂林游记,记录了许多地名,根据这些地名,就可以恢复明末桂林城市的大体面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