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大都的漕运与大运河

元大都的漕运与大运河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元代不仅规划建设了举世闻名的大都城,开发了漕粮的海运,并且在发展大都的水运方面也有重要贡献。沿海与海运有关的地名迅速增加。金大定中在中都城北开了一条漕河,下至通州接连白河,原拟开金口,引卢沟河为水源,可是卢沟河暴涨暴落,与通州高差也大,极易造成水灾,水源难以得到保证,使漕河徒具虚名。中都漕运成功了。在这里应该指出,金代后期的韩玉、元初的郭守敬对金元之际开发中都、大都水源均做出了突出贡献。

元大都的漕运与大运河

元代不仅规划建设了举世闻名的大都城,开发了漕粮的海运,并且在发展大都的水运方面也有重要贡献。

据《大元海运记》,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八月,元世宗下令“海道运粮至扬州,罗壁等就用官船军人,仍令有司召雇捎碇水手,装载官粮四万六千余石,寻求海道水路,创行海洋,沿山求岙行使,为开洋风信失时,当年不能抵岸,在山东刘家岛压冬。至二十年三月,经由登州放莱州洋,方到直沽”。第一次海运,经历了七个月的时间才到达直沽(天津)。据《元史·食货志》,海运之道,自平江刘家港入海,经扬州路通州(今南通)海门县黄连沙头。万里长滩开洋,沿山而行,抵淮安路盐城县,历西海州、海宁府东海县、密州、胶州界,放灵山洋投东北,路多浅沙,行月余始抵成山。计其水程,自上海至杨村码头,达一万三千三百五十里。《大元海运记》所讲路线,即《元史·食货志》所说海运第一条路线,沿用了大约十年。

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开新道。自刘家港开洋,至撑脚沙转沙嘴,至三沙、洋子江,过扁担沙、大洪,又过万里长滩,放大洋至青水洋,又经黑水洋至成山,过刘岛,至芝罘、沙门二岛,放莱州大洋,抵界河口(今海河口),其道径直。第二年,又开新道,从刘家港入海,至崇明州三沙放洋,向东行,入黑水大洋,取成山转西至刘家岛,又至登州沙门岛,于莱州大洋入界河。三条海道以第一、第三条比较平直,用时较短,这三条海道提供了不少沿海和海洋中的地名。嘉靖《山东通志》则详细记载了山东沿海海运的路线。关于海运路线,可参考“元代海运线路示意图”。中国东部沿海发展海运,历史悠久,到宋元达到繁盛期。沿海与海运有关的地名迅速增加。在全国总志,尤其沿海各省通志及府州县志,均记录了大量沿海各类地名。

金大定中在中都城北开了一条漕河,下至通州接连白河(今北运河),原拟开金口,引卢沟河(今永定河)为水源,可是卢沟河暴涨暴落,与通州高差也大,极易造成水灾,水源难以得到保证,使漕河徒具虚名。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韩玉建言“开通州潞水漕渠,船运至都”,韩玉因功晋升二阶,并授同知陕西东路转运使事(《金史·韩玉传》)。《金史·河渠志·漕渠》也记载了“为闸以节高良(梁)河、白莲潭诸水,以通山东、河北之粟”。中都漕运成功了。

值得注意的是,《元史·郭守敬传》“大都运粮河,不用一亩泉旧原(源),别引北山白浮泉水,西折而南,经瓮山泊,自西水门入城,环汇于积水潭”文献中的“不用一亩泉旧原(源)”,引起后世学者的研究,像清代著名学者赵翼,当代学者王北辰、蔡蕃、吴文韬均提到了韩玉在这里所做的贡献。《元文类·都水监事记》“昌平之白浮村导神山泉,以西转而南,会一亩、马眼二泉,绕出瓮山后,汇为七里泺,东入西水门,贯积水潭。”这里也提到了一亩泉。一亩泉就位于北京西山(山后)下,赵翼批评郭守敬“不用一亩泉旧原(源)”,事实上是郭守敬“得其遗址而开?之,遂独善其名”。

元代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开通南北大运河。为了上游水源的丰沛,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郭守敬提出上游水源的规划设想,自然是利用了瓮山泊及山后一亩泉水源,用郭守敬的话说就是“一亩泉旧原(源)”。从金末到元初,50多年的环境演变,一亩泉在古代文献中仍时有记载。在上述两种文献中,均讲到了昌平白浮泉(神山泉)西转而南,汇一亩、马眼二泉,绕出瓮山泊,入西水门,汇于积水潭;下游与惠通河联系起来。在这里应该指出,金代后期的韩玉、元初的郭守敬对金元之际开发中都、大都水源均做出了突出贡献。

总之,采用郭守敬的设计,由昌平引白浮、双塔等处泉水,通航条件有所改善,并改名为通惠河,这是京城运河的南线。此外,元代还有一条北线运河的坝河,和漕河情况相似,沿线有坝七处,称为阜通七坝,即由积水潭引水,东经钟楼到光熙门南出城,以下河道今天仍然存在。七坝位置也可复原,最西的千斯坝即在光熙门附近,门内街南则为占地颇广的千斯仓①。元代也曾经开凿金口河,漕运西山木石,但不久即停,因为卢沟河“流势湍急,沙泥壅塞,船不可行,而开挑之际,毁民庐舍坟茔,夫丁死伤甚众。又费用不赀,率以无功。”(《元史》卷66《河渠志》)(www.xing528.com)

元明清京杭运河

元代不仅发展了京城附近的水运,为了取得南方的粮食供应,还修通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其中一部分是利用隋代所开的旧有航道,即今天江苏淮阴以南和山东临清到河北和天津市的一段。隋时运河南北段的交汇点在洛阳以东的板渚,元代则在今临清与淮阴间取南北直线联系,开凿了会通河与济州河,会通河一段地形与水系都较复杂,闸坝工程花费较大,且河道时常浅涩,难胜重载。当时黄河已南迁至今江苏境内入海,徐州以南可利用一段黄河,淮阴以南则循过去航道,稍事加工而已。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加强南粮北运,在山东半岛两侧的胶州湾和莱州湾间开凿了胶莱运河,以避半岛东侧的风险,并缩短航程,但运输量小,收效不大,后来又被放弃。

安西泾渠总图 (曹婉如主编:《中国古代地图集:战国—元》)

以大都为中心的陆运线,可参考元人所编的《析津志》中的《天下站名》一篇。这部书早已失传,后来又从其他书中将所转载的部分汇集起来,成为《析津志辑佚》一书,其中站名部分有的还记述了方位与里程,相当详细。

元代对地方水利建设同样十分重视,为发展农业开挖渠道网络,也为中国地名留下了丰富的水利地名遗产

① 蔡蕃:《元代坝河考———大都运河研究》,《水利学报》,1984年第1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