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政权北以淮河、大散关东西一线与金为界,偏居临安(今杭州),其政区基本沿袭北宋。《宋史·地理志》说:“其所存者两浙(两浙东、两浙西),两淮(淮南东、淮南西),江东、西(江南东、江南西),湖南、北(荆湖南、荆湖北),西(当为‘四’之误)蜀(成都府、潼川府、夔州、利州),福建,广东,广西十五路而已。”当时京西南路仅北部失去一部分,且路的中心襄阳府仍在,利州路也曾分为东、西二路(曾分合多次),所以又有南宋为十七路之说:两浙西路,治临安府;两浙东路,治绍兴府;江南东路,治建康府;江南西路,治隆兴府;淮南东路,治扬州;淮南西路,治庐州;京西南路,治襄阳府;荆湖北路,治江陵府;荆湖南路,治潭州;成都府路,治成都府;潼川府路,治泸州;利州东路,治兴元府;利州西路,治沔州;夔州路,治夔州;福建路,治福州;广南东路,治广州;广南西路,治静江府。北宋时以转运使(漕司)的驻地为路的治所,南宋则改以安抚使(帅司)的驻地作为路治。这也与适应当时的战争环境有关。
此外,还应说明的是,《宋史·地理志》在州名下除了记有上、中、下等表示等级外,还加上郡名,例如潭州下有长沙郡,广州下有南海郡,实际宋代并无郡级的区划,郡不过是州的别称或雅称而已。宋人所编写的地方志有的也不用州名而用这一别称。同样州的长官也称为郡太守。南宋,半壁江山以临安为都,行政区划领有17路,190府、州、军、监,703县。在地方城市的规划建设中也保留了完整的地名体系,以静江府为例,自宝六年(公元1258年)至咸淳八年(公元1272年)对静江城进行了规模浩大的修筑,含展筑西面外城历时达14年之久,形成了榕树门和谯楼以北、丽泽门和宝贤门以东、安定门以南、东镇和行春等门以西的静江城。当时城池构筑特点是:(1)城垣以砖、土结构为主,在北门两侧、马王山和伏波山东侧、宝积山西侧则因山为城;(2)除北面外,余三面均以天然河道或经浚治的湖塘为护城河:东为漓江即东江又称癸水,南为阳江,西为西湖又名清湘湖。因城池军事防守职能的上升,城垣上及城池内附设许多军事设施①。南宋末年,完成静江府的建设之后,在城北寿星山(今鹦鹉山)南面崖壁上,刻绘了《静江府城图》,图上所刻《修桂州城图并记》介绍了静江府城修筑的具体过程及府城沿革。南宋仍有12个府州治所置有双附郭县,即北宋在南方设置的双附郭县没有变化。
以今宁夏为中心的西夏,为羌族一支的党项人所建,归附唐朝后,唐王朝任其酋长为都督并赐李姓,唐末因参与镇压黄巢的起义军有功,被任命为夏州节度使,辖有今陕北榆林地区及内蒙古鄂尔多斯南部的大片土地。五代时中原地区混乱,党项首领乘机扩充势力,在宋、辽对峙时期,联辽派掌权,在宋真宗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攻陷宋的灵州(今宁夏灵武市),控制了今银川平原。宋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又在灵州怀远县建设新城,称为兴州(今银川市),接着又向西扩充势力,控制了今河西走廊地区。宋仁宗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宋加封其首领李(宋改赵)德明为夏国王,承认其割据的合法性。同年德明病死,元昊继位,契丹也册封其为夏国王。元昊于公元1038年正式称帝,以兴州作为国都,改名兴庆府(今银川市),西夏的政区名称也因袭唐、宋的州制。依据《宋史·夏国传》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20所记,夏国共有20个州。
西夏也称重要的州为府,除都城叫兴庆府外,还称凉州为宣化府,灵州为西平府等。此外,西夏还有10多个军司地名。军司也称监军司,是一种军区兼有政区性质的区划,如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静塞军司(驻韦州,今韦州镇)、白马强镇军司(驻娄博贝,在今内蒙古吉兰泰盐池北)等。(www.xing528.com)
静江府城图 (曹婉如主编:《中国古代地图集:战国—元》)
唐代时的南诏在五代时转化为大理国,在宋时也曾接受过宋的封号,两者关系较好,首府亦称大理。境内划分为善阐(今昆明)、腾冲(今腾冲)、会川(今会理)等15个府和东川(今会泽)、石城(今曲靖)、秀山(今通海)、善巨(今永胜)等四郡与南部的景陇(中心在今景洪)等地区。
① 宋·章时发:《静江府修筑城池记》及 《修静江府城图并记》 (又称 《修桂州城图并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