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民饥饿困苦,统治者无度搜刮,老子素描生存道思索

人民饥饿困苦,统治者无度搜刮,老子素描生存道思索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民之所以忍饥挨饿,是因为王公贵族们鲸吞的租税太多了;老百姓之所以难于治理,因为统治者的欲壑无法填满;老百姓之所以要轻生冒险,是因为统治者的拼命搜括已将他们逼上了绝路——“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46章)。(31章)得道之人不应如青蝇竞血般地制造战乱,追逐战乱,“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30章),“善为士者不武”(68章)。“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31章)。

人民饥饿困苦,统治者无度搜刮,老子素描生存道思索

艰难时岁,连年不息的战乱象流动无常的邪火,忽地一下在这里烧起来,忽地一下在那里烧起来,杀戳和劫掠如同太阳东升西落一样平常。残军亡于废垒,瘦马毙于空壕,一片丘墟,焦田里蠕动着几个弃儿饿莩。社会历史正在发生着重大的演变。这个演变过程的激烈程度,即使是身为史官熟谙历史的老子,也记不得从前曾有过这般混乱不堪纷纷扰扰的场面。社会的进步往往是在表面上毫无希望的血海中才得以实现的。面对着等级淆乱,战事方酣,孔子从维护宗法血亲关系的角度出发,愤怒地呼喊——是可忍,孰不可忍!

老子呢?年年国事关心事,重门不锁人生梦,随意绕天涯。守藏室关不住老子关注国计民生的焦灼目光,他一反清虚自守的常态,向世人,也向社会大声疾呼——天下无道!

天下无道——战乱不已,不但健壮的公马被用于作战,连怀胎的母马也被拉上了前线。来自各方面的军队如暴虐的洪水,涤荡着无力呻吟的大地。凡是军队驻扎过的地方,都化作了满目的荆棘,失去了自然赋予她的一片生机。与战乱孪生的必然是灾荒年景。肥沃的农田无人耕种,满目荒芜;庄稼颗粒不收,仓廪变得空空荡荡。而王公贵族的宫殿却修治得富丽堂皇。他们身着华丽的衣衫,佩挂着利剑,吃腻了精美的食品,尽情挥霍着搜括来的民脂民膏。他们的所做所为完全违反了道,他们就是名副其实的大强盗!人民之所以忍饥挨饿,是因为王公贵族们鲸吞的租税太多了;老百姓之所以难于治理,因为统治者的欲壑无法填满;老百姓之所以要轻生冒险,是因为统治者的拼命搜括已将他们逼上了绝路——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46章)。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30章)。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53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75章)。(www.xing528.com)

作为守藏室之史和当时的高级知识分子,老子站在国家政治中心之外,比较全面地观察了社会的主要矛盾现象。尽管他不属于被压迫阶级,但他从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出发,比较深刻地揭示了尖锐的阶级对立和剧烈的矛盾冲突,批判了现实生活中种种令人发指的弊端,对陷于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人民表示了极大的同情,迫切希望能够迅速地调和各方面的矛盾,使社会安定下来。老子在批判统治者攘人妻子、夺人财富、占人城池、毁人田园的过程中,发现穷凶极恶的王公贵族们根本不懂得名誉与生命何者为亲,生命与财富何者为重,不懂得其得到的远比其失去的更为有害。“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44章)。因此,老子不惮其烦地警告统治者,不要将人民逼得四处流亡,绝了他们的求生之路:“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72章)。否则,当人民忍无可忍,冒死反抗王公贵族屠戳的时候,社会统治的大厦就要陷于灭顶之灾了。“民不畏威,则大威至”(72章)。

从思想渊源上说,老子继承了自西周初年以来逐渐发展的以民为本的进步传统。西周统治者接过了殷商上帝崇拜的思想武器,将其改造成为符合“小邦周”统治的天命转移的历史观,将保天命与保民联系起来,将天与德等同起来,认为只要“敬德保民”便可永祈天命,福祚绵长。就其整个思想体系而言,尽管其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没有被破坏掉,却打破了殷人先鬼而后礼的传统,开始将政治着眼点建立在现实的人事活动上,开始理性地对待人事对王朝运祚的影响。春秋初期的大政治家管仲也为民本理论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名言“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表明了他对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视远过于古人,认为安定人民的生活,顺从民心,才是为政之本。所以,以民为本也就是以民为贵,以民为社会政治统治的支撑点。这是统治阶级在人民一次次英勇反抗之后所得到的经验教训。老子身处乱世,认为应当有一种理性的社会秩序来取代混乱的局面,而这种秩序只能建立在“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的理性认识之上。

出于对人民所受灾难的深切同情和对王公贵族胡作非为的严重不满,老子认为,用剑和火截断人民的生命历程是不人道的,那样做不但毁坏了人们的物质家园,也毁坏了人民的精神家园,使由道所建构起来的和谐、秩序和美丽皆被扫荡无遗,人们摆脱烦恼和痛苦的希冀永远地成为空想;也根本无法设想,在是非颠倒的社会中,人类会充分发展自性,实现向道的彻底回归

因此,苦闷的老子成为清醒的老子,他渴望着尽快恢复“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的宁静清明的社会环境,干戈不兴,烽烟绝迹。形单影只的思想家在猛烈地批判战乱兵革之时,将其一贯恪守不违的清虚自守的原则抛到脑后,多次激动地指斥兵革是最不吉利的事情:“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31章)得道之人不应如青蝇竞血般地制造战乱,追逐战乱,“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30章),“善为士者不武”(68章)。那些专事杀伐屠戳的刽子手们,在血雨腥风中快乐逍遥,为一逞私欲而不惜万民涂炭山河破败,可是他们忘记了:独夫民贼不可能永远主宰天下。“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31章)。所以老子真心实意地请求“君子”们在万不得已必须投身于战争之时,也要“恬淡为上”,即使打胜了,也不要洋洋得意,距离无为的崇高原则过远。按照周礼的规定,君子处吉事以左为上位,处凶事以右为上位。所以投赴戎机时偏将军居左,而上将军居右,这样才符合丧礼的原则。“杀人之众,以哀悲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31章)。要以悲痛之情看待失败的阵亡者,以丧礼之仪对待赫赫的战功。

永恒的孤寂,对人性和平自然发展的美丽憧憬,使老子痛恨每一个趾高气扬、永远投身杀伐的人物。他的强烈的反战情绪尽管只是照在那个黑暗世纪表面的一丝微光,犹如昙花一现,还是表明了一个从虚无之道向人学回归的思想家,特立独行,是怎样违反了自己制定的清静无为的原则,激烈而有为地向统治者们掷出一根根精神的投枪。老子反对战争的呼声反映了人民要求过安定生活的愿望,不自觉地揭示了社会上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尽管他不能科学地探寻战争的起因,正确区分战争的性质,其以民为本的思想还是表明了,老子的手,也是放在滚动向前的历史车轮之上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