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子素描-寻求真理和信仰的生存道

老子素描-寻求真理和信仰的生存道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寻求真理并坚持自己的信仰,永远不能成为罪行。姑且不论老子的学说在后世引起了多大反响,他的叫声在春秋末和战国初期已经流传开来,很多人都受到触动和感染。老子的思想,基本上浓缩在《老子》这部书中。此为神仙家的《老子》问世之说。汉景帝之母窦太后出身十分贫寒,认定了黄老政治最适合社会的需要,能够保佑刘氏王朝长治久安。当时有位年近八十的辕固生,是有名的治《诗》的经学家,在朝中做博士官。

老子素描-寻求真理和信仰的生存道

政治家和思想家们,例如管仲、子产、晏婴孙武孔子,甚至包括据说著书十五篇的老莱子,他们生活在风云激荡的动乱时世,分别以各自不同的或直捷坦荡或狭隘偏急的胸襟去包容社会,以各自的或审慎多疑或哀怨愤激的目光去扫描人生,述说着千差万别的或系统的或零碎的度世哲理和治世主张;他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舆论中心。一种沉重的社会责任感重重地压在这些智者的心头,既压抑着同时也撩拨着他们那或合情合理或非法非分的个人欲望。宛如暴风骤雨中的一叶扁舟,他们在理性和感情、社会道德和人生权利的汪洋中沉浮着,挣扎着,探索着。这一切都是为了两个字:生存。“所有的狗都应当叫,就按上帝赐予它们的嗓门叫好了”。他们叫了。那叫声有的响亮,有的沉雄,有的狂放,有的平和世界不总是一个声音;世界不应当总是响彻一种回声。“鸟鸣山更幽”,缺了热烈,少了豪放;“月涌大江流”,少了灵动,缺了渺小。人和动物的重要区别就在于:人有思想。寻求真理并坚持自己的信仰,永远不能成为罪行。人们理应时常告诫自己:自己的头颅不应当长在别人的手上。就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而言,智者们的啸叫向时人和后来者们开辟了一个新的世界:一个充满矛盾、也充满智慧的思想文化的灿烂星空,一片与政治社会很不和谐的生动活泼的繁荣景象。尽管人们对当时某些思想家的评价可能会大起大落,但有缺点的思想家毕竟还是思想家。例如孔子,这位“万世师表”在一个非常时期内遭到了猛烈的“革命大批判”,被踏上了一万只脚,永世不得翻身,但是,他的思想即便在当时也还是活在亿万人的视听言动之中,并且最终得到了“平反”。这个悲喜剧式的变化,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什么叫作“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要全部描绘出两千多年前那片灿烂的文化星空是困难的,也不必要,我们只须弄清这样一个历史发展的逻辑起点也就足够了:即正是由于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由于新的经济因素的出现,才导致了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和激化,导致了阶级关系处于大分化和大改组之中,决定了思想学术繁荣局面的形成,开启了一个中国文化走向自觉的时代。这里也许可以用得上朱熹的诗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么老子呢?老子也在叫,当然也用上帝即历史赐予他的嗓门叫。他力图辩证地揭示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在宇宙观方面进行了艰苦的求索。对他所发现的道,老子情有独钟,自豪地宣称“道”是“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他偏执地要求人们遵循道的固有轨迹去生活,无知,无识,无欲,为建立小国寡民的社会而“为无为”,而“法自然”。他在通往“众妙之门”的道路上几乎跋涉了整整一生。而这一切,也只是为了两个字:生存。姑且不论老子的学说在后世引起了多大反响,他的叫声在春秋末和战国初期已经流传开来,很多人都受到触动和感染。前面曾提到的《论语》和《墨子》佚文中的某些章句,表明孔子和墨子这两大思想家都受到了老子思想的影响。只有习惯并热衷于抱残守缺、宗法观念根深蒂固的腐儒才会为此而倍感羞辱。大海接受了百川之水,可是有谁敢指责它渺小呢?

老子的思想,基本上浓缩在《老子》这部书中。同老子其人一样,《老子》其书也泛着神秘的色彩。

千山万壑,函谷关头,关令尹喜迎来了心灰意冷欲西行避世的老子。他大约久已听说过守藏室之史的大名,所以十分恳切地对老子说:您就要隐居去了,一定要为我们写点什么留下才好。于是老子暂时留居在荒寂的关上,“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这是《史记》即古代历史家的说法。

《列仙传》则说关令尹喜是周室大夫,擅长内学星宿这套玩艺儿。他在关上远远地望见了老子头上的云气,是谓“紫气浮关”。而老子也久闻他是个奇男子,惺惺相惜,乃为其著书相赠。

此为神仙家的《老子》问世之说。

《老子》的话“太自由了,太激烈了”,不象春秋人说的;其文字语气也不象春秋人所有。《老子》书当作于战国之末。

这是近代大哲梁启超的论点。

根据现存史料,《老子》其书作于何时,出自谁手,的确难于断定。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一书认为:先秦许多典籍所描述的老子学说与《老子》的基本思想是吻合的。先秦典籍很少由个人写成,多是由各学派之后学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和补充之后,方才成为定本,例如《管子》、《孙子》、《墨子》等即是如此,《老子》也不应例外。《老子》书中“无为”、“贵柔”等思想在春秋时期已经具备雏型。笔者亦深以为然。从前引《墨子》佚文及战国中前期的颜触曾背诵《老子》语句等史实来看,《老子》五千言当是在战国初期,由老子的后学编纂而成的。除个别地方外,《老子》一书基本概括了老子的思想,是研究老子哲学及其政治思想的最直接的原始资料。

《老子》的传世本很多,通行本共分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又称《道德经》,凡五千余言。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的两种写本,《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文字及编排上也与今本略有不同。据学术界研究,甲本的抄写年代在汉高祖之前,乙本抄写年代可能在汉高祖至汉景帝时期内。《帛书》老子是现存最古的《老子》抄本。(www.xing528.com)

那么,《老子》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

《老子》,是一部曾使人如醉如痴的经典。

汉初,战乱方定,经济凋弊,民不聊生。自惠帝、吕后当政时起,西汉统治阶级开始推行清静无为的黄老政治,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很有成效。汉景帝之母窦太后出身十分贫寒,认定了黄老政治最适合社会的需要,能够保佑刘氏王朝长治久安。景帝还在做太子的时候,就不得不同窦氏子孙一起,在窦太后的督促之下苦读黄老典籍,大约《老子》五千言总要背诵如流才成吧。

景帝朝时儒学势力正在复兴之中。当时有位年近八十的辕固生,是有名的治《诗》的经学家,在朝中做博士官。其为人有治学变通的一面,例如他反对笼统地声讨“弑君”之行;可是在他身上也有很重的书呆子气。窦太后听说他学问渊博,召他进长乐宫为自己解说《老子》。高傲的经学家对老子和《老子》都不屑一顾,认为那是僮仆之言。窦太后勃然大怒,逼着辕固生去皇家兽圈打野猪。汉景帝不敢劝阻,偷偷赐给他一把利刃防身。白发苍苍,步履踉跄的经学家只得抱定了殉道的决心,面对着扑过来的青面獠牙的巨兽,战战兢兢地胡乱一剑刺去,居然正中野猪心脏,劫后重生,得脱大难。

《老子》,也是一部令人疯颠欲狂的奇书。

唐朝皇室姓李,为强化自己的家族统治,便大力尊崇同姓的老子以及道家和道教唐玄宗嗜读《老子》,号召人们都要学习收藏《老子》。他一面命令将老子画像颁布天下,一面尊《老子》为《道德真经》,在科举考试中特设了《老子》科。开元十一年(723年),唐玄宗亲注《老子》,并颁诏称赞《老子》“权舆真宗,启迪来裔”。

比唐玄宗更为佞道崇老的是宋徽宗。北宋后期,宋室江山千疮百孔,北方的契丹、女真不断南下进犯,在中原士庶的头上悬起了座座刀山。庐舍丘墟,人民惨遭蹂躏。而宋朝统治阶级仍不思进取,抵御外侮,反而更为变本加厉地压榨人民,过着纸醉金迷的荒唐生活。政和七年(1117年),宋徽宗自称是“上帝元子”,竟然册封自己为“教主道君皇帝”。当时道教宫观遍天下,每一观得赐田不下数百千顷,大小道士皆有俸禄。宋徽宗曾命令士庶人众去听方士林灵素讲解《道经》,林灵素根本讲不出《道经》的精义,只好“时时杂以滑稽媟语,上下为大哄笑”。徽宗望眼欲穿地盼着天神降临宋室宫阙,一瞻其飘逸俊朗之风采。所以,他对《老子》的研读也更加刻苦了,将其看作为沟通天界的桥梁,排斥“金狄”的神器。徽宗下诏颁布了自己研读《老子》的成果——《御注道德经》,并且下令在太学和辟雍设置了《道德经》博士官。于是,捧读《老子》成为时尚,成为炎凉世态的一个点缀。当徽宗父子被金兵俘虏,在遥远的五国城里食锒铛为囚之时,他是否还端着“教主道君皇帝”的架子,研读他无比珍爱的《道德经》呢?

精神世界的发展、演变,同物质世界的演变过程一样,永远没有终结点。《老子》作为中华民族思想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的确是老子及其后学在深刻地观察、认真地剖析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主要现象之后,经过高度凝炼而形成的杰出的哲学思想体系。千百年来,它始终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宋徽宗之流不是用《老子》去唤醒人们麻木的心灵,去人心之寐患,而是用宗教化了的《道德真经》去摧残人们的心智,使被压迫阶级精神世界的发展走向终结。虽然如此,那朦朦胧胧的迷雾之所以形成,弥漫了整个世界,并不能完全归罪于暴虐的乌云遮住了理性的阳光。《老子》所描述的惟恍惟惚玄之又玄的“道”,不是很容易演变成“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的超自然超社会的神秘力量吗?难道事实不正是如此吗?

《老子》,更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性巨著。

思想的流动同空气的流动一样,没有什么国境线能够束缚住它们。人类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性动物,就在于人类比其他自然生物更为开放。《老子》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十八世纪法国伟大的思想家狄德罗对《老子》五千言十分推崇,认为在《老子》以前,中国哲学还是道德性的,而《老子》使中国哲学开始具有了思辩的意义。标榜“绝对精神”的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只“附带”地提及了中国哲学,因为他的偏见是“东方及东方的哲学不属于哲学史”。但在十分简短的叙述中,人们发现,他对《老子》的评价,比对孔子思想、《易经》要高得多。本世纪初,德国人利温奇在《十八世纪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接触》一书的《导论》中也写道:进入二十世纪后,老子在欧洲被视为一位伟大的先觉人物。《道德经》变为当代一代人沟通东西的桥梁”。至于在东瀛日本,从古至今,学习和研究《老子》的学者,更是多得无法数计了。

《老子》基本上概括和总结了老子的心路历程。她象一颗闪闪发光的天体,在文化的嬗变中运行旋转,至今仍未停息。究竟有多少汉文和外文的《老子》译本、注本、摘要本、抄本以及研究著作,恐怕很难详细统计了。古今无数人研读过《老子》,神游魂驰,游走玄思;面对着复杂动荡的时世,面对着变幻莫测的自然,面对着神秘荒寂的宇宙,人的权利、人的道德、人的责任、人的义务等等问题自然而然地出现在脑际,促使人们去谱写时代的旋律,为更理想地生存而奋争。“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老子》的玄思哲理便是助人登高望远,认识世界也认识自身的一级重要的阶梯。因此,尽管老子其人早已死去,但我们通过研读《老子》,却分明看到和听到了,在两千多年前那片繁荣的星空下,那片萧疏的大地上,有一个苍老的声音在低低地诉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