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天下》将彭蒙、田骈及慎到合论,称他们“公而不党,易而无私。决然无主,趣物而不两。不顾于虑,不谋于知。于物无择,与之俱往”。又说他们“齐万物以为首(道)”[44],其下评述慎子说:“慎到弃知去己,而缘于不得已。泠汰于物,以为道理。”又“笑天下之尚贤”“非天下之大圣”,且点出其言行“动静不离于理”。从《天下》将彭蒙一派置于宋钘、尹文之后,可以推知二者之学说既有较根本性的差异,亦有一定的关联[45]。
彭蒙之著作亡佚甚早,《汉书·艺文志》中已无著录,其说仅见于《庄子·天下》之引述及《尹文子》中论定分(“雉兔在野”之语)及圣法之治(“田子读书”章)的两段文字。田骈的著作《汉志·诸子略》著录为“《田子》二十五篇”,归入道家。其书久佚,清人马国翰有辑本。慎到的著作《汉志·诸子略》入法家,著录为“《慎子》四十二篇”,班固自注云:“先申韩,申韩称之。”从《汉志》将《田子》及《慎子》分别归入道、法二家,不难得知二子思想之旨趣及内涵并不完全相同。郭沫若云:“慎到著的书,《史记·孟荀列传》说有‘《十二论》’,发明黄老道德之意,但《艺文志》却说有四十二篇,被列于法家。这不知道是一是二。现存《慎子》只是残余的辑本,虽有七篇之名而每篇均非全豹。七篇之外颇多佚文。据辑本《慎子》看来,差不多全部都是法理论,黄老的气息比较稀薄,但这一部分的法理论毫无疑问也是道家思想的发展。”又说:“慎到、田骈一派是把道家的理论向法理一方面发展了。严格地说,只有这一派或慎到一人才是真正的法家。”[46]其说颇能看出慎到与彭蒙、田骈之异(关于此点下文还会述及)。(www.xing528.com)
今存《慎子》版本颇多,但皆为后人之辑本。据谭朴森(P.M.Thompson)及王叔岷总结前人对于《慎子》版本之研究指出:《慎子》原书佚于宋代之前。《四部丛刊》所收江阴缪氏蕅香簃藏写本,乃从明万历慎懋赏刻本抄录。此本抄袭、割裂古书,其中杂有南宋末王柏《天地万物造化论》,当为明人依托之作。王叔岷且说:“窃疑即慎懋赏所伪托,借以光大其先人慎到耳。”在诸辑本中以《守山阁丛书》本(即今《四部备要》本)采录较完备,也较可信。该本收入唐魏徵《群书治要》节录《慎子·威德》等七篇的佚文(是时原书尚未亡佚),其后并附唐、宋类书及古注中所辑《慎子》佚文六十条。谭朴森虽认为现今研究可据守山阁本《慎子》,但他也指出,守山阁本并非独立于慎懋赏本之外,而且所附录的六十条佚文也并非全无问题[47]。故他将现存可见之《慎子》佚文重新整理、考订,共辑出123条,又加上取自《庄子·天下》《韩非子·难势》及《淮南子·道应》所述慎到之言五条,合计126条佚文。下文论述所据《慎子》以谭朴森辑本为主,并参照守山阁本[4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