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艺文志》有《尹文子》一篇,班固自注:“说齐宣王,先公孙龙。”颜师古引刘向说:“与宋钘俱游稷下。”今本《尹文子》有二卷,分《大道上》《大道下》,宋代以下学者多以为此书乃魏晋人所伪,此说主要肇因于对今本《尹文子》仲长统之序的怀疑。该序说:
尹文子者,盖出于周之尹氏,齐宣王时居稷下,与宋钘、彭蒙、田骈同学于公孙龙,公孙龙称之。著书一篇,多所弥纶。…‥余黄初末始到京师,缪熙伯以此书见示,意其玩之,而多脱误。聊次条定,撰定为上、下篇,亦未能究其详也。山阳仲长统撰。[1]
晁公武对于此序有两点怀疑,一是序称尹文于齐宣王时居稷下,学于公孙龙,但《汉书·艺文志》序此书在《公孙龙子》之上,且公孙龙客于平原君,而平原君相赵惠文王,文王元年时距齐宣王殁已四十余岁,则知尹文非学于公孙龙;二是史传称仲长统卒于献帝逊位之年,但此序又说他在黄初末到京师,明显不合。不过,晁氏只说“岂史之误乎”?未遽断其书之真伪,态度不失谨慎。宋濂乃据此二点,断今本《尹文子》为伪。近人马叙伦、顾实、钱基博等人俱以其书文辞浅薄,不类战国时文,视为魏晋人依托之作[2]。梁启超则认为:
今本《尹文子》二篇,精论颇多,其为先秦古籍毫无可疑,但指为尹文作或尹文学说,恐非是。《庄子·天下篇》尹文与宋钘并称,其学“以为无益于天下者明之不如其已”。名家所提出种种奥赜诡琐之问题,皆宋尹一派所谓“无益于天下”者也。……今本《尹文子》“名以检形,形以定名”等语,皆名家精髓,然与庄子所言尹文学风,几根本不相容矣。……卷首一序,题云“山阳仲长氏撰定”,似出仲长统所编次,然序中又有“余黄初末始到京师”语,统卒于汉建安中,不能及黄初,疑魏晋人所编,托统以自重。其书则本为先秦名家言,编者不得其主名,遂归诸尹文耶。尹文为齐愍王时人,见《吕氏春秋》,班云宣王,亦微误。[3]
鹏按,马叙伦等人谓其书浅薄,故断为后人伪书;梁氏又说其书精论迭出,故定为先秦故籍,可见此种诉诸主观印象的论断并无助于解决问题。梁启超仅据《庄子·天下》记述宋、尹摒弃“无益于天下”之学,而今本《尹文子》有形名之论,断定其为后人依托之作,其说恐非。《庄子·天下》原文作“曰:‘君子不为苛察,不以身假物。’以为无益于天下者,明之不如已也。”知其所斥乃苛察之说、饰于物之行,至于名实相应之论,则不在摒弃之列。从今本《尹文子》观之,其论形名之目的在“正名”,所以开篇便说:“大道无形,称器有名。名也者,正形(型)也。形(型)正由名,则名不可差。故仲尼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也。”此上承孔子、宋钘之说,实无名家末流苛察缴绕之弊。此外,前人已指出,《天下》虽将宋钘、尹文合论,但所述以宋钘学说为主[4]。尹文虽亦持“见侮不斗”说齐愍王(见《吕氏春秋·正名》),此可视为其受宋钘学说影响之处,但尹文生处战国晚期,名辨之说盛行,他受宋钘一派“正名”说之影响,详论形名,此乃其学说之发展,不得以《天下》未述及宋、尹名辨之论而谓今本《尹文子》有形名说乃后人依托。况且《汉书·艺文志》已将《尹文子》归入名家,可见班固所见《尹文子》本以形名之学为主[5]。白奚谓:“(宋钘)见侮不辱、禁攻救斗的思想影响了尹文,但尹文关心的主要不是这些,他的学术思想已远远超出了这个范围,是一个突出名法的黄老学者。”[6]其说是。(www.xing528.com)
关于今本序文称尹文“与宋钘、彭蒙同学于公孙龙”,原文当有脱误,亦不得视为伪迹之一。钱穆已指出,序所据本当为“与宋钘、彭蒙同学,先于公孙龙,公孙龙称之”。脱一“先”字。《汉志》凡云“称之”者,例为后之称前,而所谓尹文与宋钘等人“同学”,“以当时稷下先生皆不治而论议,古者宦学齐称,今稷下之流皆不仕,乃相谓同学。”[7]前引诸家之说确凿无误者,仅序中仲长统自称“黄初末始到京师”一点,此诚如梁启超说,乃后人“托统以自重”,但即使序为伪,未必就可断言其书亦为后人依托。
仅据序之可疑而定原书之伪既无法服人,唐钺、罗根泽更从今本《尹文子》之用语、思想内涵及袭用其他文献之情形入手,欲定此书为伪。唐氏所提出的论据包括:《尹文子》引用古书而掩晦来源、用秦以后的词语、文体不像先秦的书、剿袭别书的大段文字、袭用古书而疏谬、一篇之中自相矛盾、书中没有尹文子的主张、书中有些话和尹文子的主张相反等[8];罗氏则指出,今本《尹文子》有“误解尹文学说”及“论及尹文以后学说”之情形[9](按,二氏俱以《庄子·天下》所述为尹文之真正学说)。关于二氏之说,刘建国《〈尹文子〉伪书辨正》一文已逐条批驳[10],在此无需赘述。胡家聪的批评更是一针见血:
《探源》(按,指罗根泽《〈尹文子〉探源》)论证《尹文子》系魏晋人伪造的论点之一,是把宋钘、尹文二人的年龄及学说看作等同,既不具体分析宋钘与尹文的年辈,又不具体分析宋钘逝世后尹文学派的新发展,因而仅仅以《庄子·天下》对宋、尹学派的记述为依据,认为《尹文子》与之不合,乃出于后人伪造,这种粗忽的论证怎能令人信服呢?[11]
胡氏进一步提出今本《尹文子》非伪书的内证,其说可归纳为三点:一是《尹文子》中提及“治、乱之国”“强、治之国”,表明此书写在各诸侯国分裂割据、互相争霸的战国时代;二是《尹文子》中的学说与《荀子》多相近或相同处[12],此说明尹文与荀况同在稷下从事学术活动,二子皆受宋钘学说影响;三是《尹文子》中反映的是道、法、刑名思想融合为一体的道家黄老学说,“离开了稷下之学的特定环境,后人想伪造也是伪造不出来的。”[13]按,其说是,惟胡氏文中提及“荀况称宋钘为‘子宋子’,与尹文同受其传承”,并不确实。荀子称宋钘为“子宋子”并不表示他曾受业于宋子,此点《荀子·正论》杨倞《注》已说:“言此者,盖以难宋子之徒。”荀况称宋钘为“子宋子”有设辞以难宋子之徒之意(关于荀子与宋子之关系,参考本章第三节)。荀况与尹文同受宋钘影响,但二者情况并不相同。荀子对于宋子学说乃批判性地改造、深化,如他在《正论》《正名》通过对宋钘“见侮不辱”“情欲寡”的批评,从而建立自己一套关于节欲及荣辱的理论;尹文对宋钘思想则较多正面的继承,并进一步融入稷下名、法之学,着重发展形名、法术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