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源宋钘学派遗著中的白心一词

探源宋钘学派遗著中的白心一词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宋子一派“白心”术语的形成及来源,文献中犹有线索可追寻。“祓除其心”即“洁其心”“白其心”之意,其概念疑源于宗教仪式。傩仪之“索室殴疫”与宫室邪秽事物的清洁或禳除有关。更可见“白心”取喻于祓除宫室之仪式。值得注意的是,子思及庄子学派也有“白心”的类似表述。李零、周凤五在“欲”之上补“心”字,周凤五更指出:“心欲柔齐而泊”似与“白心”说有关[55]。“机心”即诈伪之心,纯白存于胸中则为“白心”。

探源宋钘学派遗著中的白心一词

关于宋子一派“白心”术语的形成及来源,文献中犹有线索可追寻。《国语·周语上》载晋惠公即位,周襄王使邵公过及内史过赐之命圭,惠公及其臣吕甥、郤芮执礼不敬,内史过回去后,在周王面前预言晋国将衰,并说:

民之所急在大事,先王知大事之必以众济也,是故祓除其心,以和惠民。考中度衷以莅之,昭明物则以训之,制义庶孚以行之。祓除其心,精也。考中度衷,忠也。昭明物则,礼也。制义庶孚,信也。然则长众使民之道,非精不和,非忠不立,非礼不顺,非信不行。

其中“祓除其心,精也”一句与“白心”概念有关。韦昭读“祓”为“拂”,并训“精”为“洁”[47]。李锐解释此句云:“《广雅·释诂下》:‘祓,除也。’《小广雅·广诂》:‘祓,洁也。’‘祓除其心’就是指洁其心。洁其心就可以‘和惠民’,就是‘精’。”[48]鹏按,李氏说是。“祓除其心”即“洁其心”“白其心”之意,其概念疑源于宗教仪式。傩仪之“索室殴疫”与宫室邪秽事物的清洁或禳除有关。殷代卜辞有贞问“宅新室”“究寝”之辞例[49],“究寝”之“究”(字本从宀,九声)训为清除,其仪式包括以祭祀及工具清除屋室中的厉鬼与害虫[50]。由此引申,将心视为精神的宫室,故有“祓除其心”之说。《心术上》经文云:“虚其欲,神将入舍;扫除不絜,神乃留处。”解云:“神者,至贵也。馆不辟除,则贵人不舍焉。”更可见“白心”取喻于祓除宫室之仪式。

“白”与“祓”在词源上可能有关,出土文献中亦有相通之例,如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有《简大王泊旱》一篇,整理者取首句“简大王泊旱”为题。“泊”字,整理者引《广韵》《集韵》训为止[51]。周凤五指出:“泊,古音并纽铎部;祓,帮纽月部。音近可通。祓,除也。《说文》:‘祓,除恶祭也。’……简文‘祓旱’指举行祭祀来祓除旱灾。”[52]“泊”与“祓”相通,犹“白心”即“祓除其心”。前引《周语》又有“考中度衷,忠也”一句,韦昭《注》:“忠,恕也。”“考中,省己之中心以度人之衷心,恕以临之也。”[53]说极精审。忠恕之观念为儒家一贯主张,但在《管子》中亦有类似说法,如《管子·七法》“实也、诚也、厚也、施也、度也、恕也,谓之心术。”《白心》“中又有中。孰能得夫中之衷乎”亦与“考中度衷”相通。

值得注意的是,子思及庄子学派也有“白心”的类似表述。郭店竹书《性自命出》为子思一派的经典,该篇末章(简62至67)描述君子的思想、行为及容貌云:

凡忧患之事欲任,乐事欲后。身欲静而毋遣,虑欲渊而毋伪,行欲勇而必至,貌欲庄而毋废,欲柔齐而泊,喜欲知而亡末,乐欲怿而有志,忧欲敛而毋闷,怒欲盈而毋暴,进欲逊而毋巧,退欲忍而毋轻。欲皆文而毋伪。……君子身以为主心。[54]

“欲皆文而毋伪”疑当作“皆欲文而毋伪”,乃此段之总结,简文“皆”“欲”二字误倒。末句当作“君子心以为主身”,“身”“心”二字误倒,文义遂不通。“心以为主身”即《心术上》所谓“心之在体,君之位也”。《性自命出》“欲柔齐而泊”句与上下文例不合,当有缺文。李零、周凤五在“欲”之上补“心”字,周凤五更指出:“心欲柔齐而泊”似与“白心”说有关[55]。按,上博本《性情论》此章有“用心欲德而毋伪”[56],但郭店本此段排比未出现论“心”的相关句,故周、李二家补“心”字当无可疑。“泊”可依周凤五说径读为“白”。

《庄子·天地》记子贡由楚反晋,见一丈人凿隧入井、抱瓮出灌以为圃畦,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问丈人何不使用桔槔,他说:

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

“机心”即诈伪之心,纯白存于胸中则为“白心”。《庄子》所谓“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即《心术上》“虚其欲,神将入舍;扫除不絜,神乃留处”“絜其宫,开其门,去私言,神明若存”之意。

【注释】

[1]黄焯:《经典释文汇校》,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826页。

[2]王先谦:《荀子集解》,艺文印书馆影印光绪辛卯刊本,2000年5月初版,第228页。

[3]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7月,第458页。

[4]方以智:《通雅》,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总第857册,第85页。

[5]徐文靖:《管城硕记》,中华书局,1998年2月,第426页。

[6]俞志慧:《〈孟子〉旧注商兑九则》,《儒林》第3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7]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53页。

[8]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下册,洪叶文化公司,1993年5月,第1029页。

[9]见、溪二母为舌根清塞音,二者仅有送气与否之差别。音韵学家大多认为上古及中古匣母都为舌根浊擦音,但龚煌城通过汉藏语的比较,指出中古的匣、群及喻三在上古应当拟为舌根浊塞音。此从其说。龚氏说见《从汉藏语的比较看上古汉语若干声母的拟测》,《汉藏语研究论文集》,第45页。

[10]章太炎:《国故论衡》,《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章太炎卷》,河北教育出版社,第13—14页。

[11]董同龢:《与高本汉先生商榷“自由押韵”说兼论上古楚方音特色》,《“中研院”历史语言所集刊》第7本第4分册(1938年);汪启明:《先秦两汉齐语研究》,巴蜀书社,1998年8月,第129—135页。按,沈培曾举出蒸、东(冬)与真、文二部相通之例,说明-ŋ、-n相混是不同时期、不同方言都有的现象。耕部与真、文、元相通的现象,亦与-ŋ、-n韵尾相混有关。沈氏说见《上博简〈缁衣〉篇“”字解》,《华学》第六辑,第71—72页。

[12]张氏说引自焦循《孟子正义》下册,中华书局,1987年10月,第824页。

[13]叶志衡:《战国学术文化编年》,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101—103页。

[14]顾实:《庄子天下篇讲疏》,第128页。

[15]钱穆:《先秦诸子系年》,第188、617页。

[16]钱氏此段所引略有删节,本文未加校改。

[17]钱穆:《先秦诸子系年》,第376—377页。

[18]焦循:《孟子正义》下册,第824页。

[19]钱穆:《先秦诸子系年》,第619页。

[20]同上书,第269—270页、第618页。

[21]葛瑞汉:《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第115—116页。

[22]葛瑞汉:《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第117页。

[23]解文云:“‘物固有形,形固有名’,此言言不得过实,实不得衍名。号物以形,以形侔名。督言正名,故曰‘圣人’。”(www.xing528.com)

[24]王启湘:《尹文子校诠》,《周秦名家三子校诠》,第22—23页。

[25]按,所引《诗》见《大雅·抑》,“言”与“德”对文,疑当读为“愆”,训为罪过。

[26]按,钱穆《儒礼杂议之一——非斗》一文指出:“孔子固未尝指斥私斗,则以斗之为古礼也。”又云:“儒者终言‘养勇’,言‘不辱’,言‘复仇’,而未尝明斥斗争;则以斗为古礼,儒者循礼,故不知非也。”

[27]钱穆:《儒礼杂议之一——非斗》,《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二)》,2000年11月,兰台出版社,第219页。

[28]蒙文通:《漆雕之儒考》,《儒学五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61—62页。

[29]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72页。

[30]王逸:《楚辞章句》,艺文印书馆影印明观妙斋刻本,1974年4月再版,第30页。

[31]按,学者对于“道生法”讨论颇多,如白奚认为此说乃黄老学派的第一命题,他说:“这一命题首次将道与法统一了起来,明确地揭示了道与法的基本关系——法是由道派生的,是道这一宇宙间的根本法则在社会领域的落实和体现。”见《稷下学研究——中国古代的思想自由与百家争鸣》,第120页。相关之讨论,可参考张增田:《“道”何以“生法”——关于〈黄老帛书〉“道生法”命题的追问》,《管子学刊》2004年第2期,第18—23页。

[32]按,《心术上》解文云:“礼出乎义,义出乎理。理,因乎宜者也”以“礼”由“理”派生,彭蒙等人则进一步以“理”为“法”之本原,二者或有思想上的联系。

[33]《庄子·天下》谓彭蒙等人“公而不党,易而无私”,又“髁无任,而笑天下之尚贤也;纵脱无行,而非天下之大圣。”“动静不离于理,是以终身无誉。”

[34]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179页。

[35]周凤五:《郭店竹简的形式特征及其分类意义》,《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54页。

[36]见李学勤:《周易溯源》,巴蜀书社,2006年1月,第115—116页。

[37]按,子思与公孙尼皆孔门的再传。子思为孔子之孙,孔子之子鲤,较孔子谢世为早,所以孔子曾见到幼年的子思。至于公孙尼则为七十子弟子,见《汉书·艺文志》“公孙尼子二十八篇”,班固自注:“七十子之弟子。”《隋志》则云:“似孔子弟子。”李学勤《周易溯源》(第112页)指出,《乐记》中有魏文侯及其乐人窦公,公孙尼作为孔子再传弟子是合宜的。这和《公孙尼子》一书在《汉志》儒家中排列的位置也适相符合。

[38]引文中“就”读为“蹙”,“圾”读为“岌”,“人”读为“仁”,参考孙诒让墨子间诂》上册,中华书局,2001年4月,第305—306页。

[39]毕沅云:“《孔丛·诘墨篇》多引此词。此述墨氏之学者设师言以折儒也。……此无‘子墨子言曰’者,门人小子臆说之词。”按,《非儒下》改窜史实,又非《庄子》寓言之类,实属学派对立之恶意诋毁,孔门后学更作《诘墨》条辨之,以正视听,欲恢复先人之名誉。

[40]《庄子·天道》又云:“故书曰:‘有形有名。’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古之语大道者,五变而形名可举,九变而赏罚可言也。骤而语形名,不知其本也;骤而语赏罚,不知其始也。倒道而言,迕道而说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骤而语形名赏罚,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可用于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之谓辩士,一曲之人也。礼法数度,形名比详,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所论更为显豁。

[41]王夫之:《庄子解》,里仁书局,1984年9月,第114页。

[42]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305页。

[43]裘锡圭指出,《庄子·天道》有许多与道法家相通的思想,如“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赏罚已明而愚知处宜,贵贱履位;仁贤不肖袭情,必分其能,必由其名。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谋不用,必归其天,此之谓大平,治之至也”。参考《马王堆〈老子〉甲乙本卷前后佚书与“道法家”——兼论〈心术上〉〈白心〉为慎到田骈学派作品》,《文史丛稿》,第75页。

[44]刘节以庄子此说受宋钘“白心”之影响,说见《管子中所见之宋钘一派学说》,《刘节文集》,第203页。

[45]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云:“各本无‘任’字,《御览》八百三十引‘心’上有‘任’字是。下‘去规矩而妄意度’与‘任心治’相对为文,明此脱‘任’字,今据补。”

[46]今本“一”作“矣”,王先慎《集解》:“《艺文类聚》引‘矣’作‘一’。”

[47]说见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本《国语》,里仁书局,1981年12月,第36页注9、第37页注13。

[48]李锐:《论帛书〈二三子问〉中的“精白”》,《简帛释证与学术思想研究论集》,台湾书房,2008年3月,第191页。

[49]见《甲骨文合集》13563、13573、22548、24951。

[50]关于上古傩仪及卜辞“究寝”,参考拙著《殷代巫觋活动研究》,台湾大学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3年1月,第268—295页。

[51]马承源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

[52]周凤五:《上博四〈简大王泊旱〉重探》,《简帛》第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

[53]见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本《国语》,第36页注10。

[54]所录释文参考周凤五:《郭店〈性自命出〉“怒欲盈而毋暴”说》,《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85—190页;《上博〈性情论〉小笺》,《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2002年第6期,第25页;《上海博物馆楚竹书〈彭祖〉重探》,《南山论学集——钱存训先生九五生日纪念》,第15页注5(读“貌欲庄而毋拔”之“拔”为“废”)。分章则参考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108、111页。

[55]周凤五:《上海博物馆楚竹书〈彭祖〉重探》,《南山论学集——钱存训先生九五生日纪念》,第15页注5;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第111页。

[56]按,此句“伪”字整理者隶定为从“苟”省、从“心”,此据李零《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第77页)改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