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钘学派遗著考论:《心术下》与《内业》对照表

宋钘学派遗著考论:《心术下》与《内业》对照表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照表中各栏所标数字为各章序号。“一意搏〈抟〉心”之“抟心”承上文“抟气”而言,似不必据《心术下》相应文句读为“专”。《内业》对应文句“心气之形(型)”亦作此读。⑤刘绩以为“和”乃“知”之误,《心术下》相应文句正以“见”“知”对文。与《心术上》此文偏向内在之思与知,恰恰相反。续表①王念孙以此句当依《内业》作“一言之解”,并认为“解”“地”两字为韵。

宋钘学派遗著考论:《心术下》与《内业》对照表

对照表中各栏所标数字为各章序号。同一章内依对照关系所区分之段落,另以英文字母标识,以方便下节讨论。凡需校读之字句皆于脚注说明,所引前人意见多见于郭沫若管子集校》及黎翔凤《管子校注》,少数见于其他著作者,则另作说明。笔者个人之意见则在注中以按语呈现。

① 按,疑今本“此则为生”,“此”“则”二字互倒。“则”(精母职部)读为“得”(端母职部)。
② 按,“民”疑读为“萌”。《说文》:“萌,艸芽也。”引申为初生、始生。“萌气”即始生之气,即精气之异称。
③ “淖”读为“绰”,训为“宽”,乃丁士涵之说。
④ 陈鼓应读“卒”为“萃集”之“萃”。按,其说是。“萃乎如在于己”呼应前文“藏于胸中”、下文“卒(萃)乎乃在于心”,皆指精气藏于心中。陈氏说见《管子四篇诠释——稷下道家代表作》,第88页。
⑤ “音”读为“意”,从王念孙说。
⑥ 王念孙指出,“果”当为“毕”之误。

续表

① 按,两篇言内在之心、德,颇疑“凡心之形”及下文“所以充形”“修心而正形”“形不正,德不来”之“形”皆当读为“型”。
② “折折”读为“晢晢”,训为明,乃丁士涵之说。
③ 俞樾已指出“谋”即《礼记·玉藻》“瞿瞿梅梅”之梅,训为微昧貌、晦貌。“梅”之或体从“某”声,故与“谋”可通。鹏按,“谋”可径读为“晦”,包山楚简遣册所记陪葬品有“某”,即读为“梅”。
④ “安”读为“焉”,训为乃,从章炳麟说;“爱”为“处”之讹,从王念孙说。
⑤ 按,前文云“绰乎如在于海,卒(萃)乎如在于己”,此则云“卒乎其如可与索,眇眇乎其如穷无所”,意旨相同,两“卒”字皆当读为“萃”。
⑥ “音”读为“意”,从王念孙、猪饲彦博说。
⑦ “饰”读为“饬”,与“正”对文,从李哲明说。
⑧ 今本作“神明之极,照乎知万物,中义守不忒”,此依洪颐煊、王念孙说校正。

续表

① 按,今本作“行者,正之义也”,疑“正”字涉上下文而误,本当作“身”,且“行”“义”两字互倒。“身之充”“身之行”对文,且“正”“充”“行”为韵。
② 按,今本其下有“而天下治”句,上下文义扞格,疑涉下文而衍。“财”读为“裁”,从刘绩之说。
③ 今本作“实不伤”,此依郭沫若补“名”字。
④ 此依许维遹说(引《内业》相应文句“虽远若近”为证)校改。
⑤ 本篇“一意搏心”“搏气如神”“能搏乎”之“搏”字,王念孙已指出皆为“抟”字之误,安井衡也据尹注“搏谓结聚”,谓其本作“抟”。鹏按,两家说是。“一意搏〈抟〉心”之“抟心”承上文(《内业》6b)“抟气”而言,似不必据《心术下》相应文句读为“专”。
⑥ “薄”当从陈鼓应说读为“迫”。说见《管子四篇诠释——稷下道家代表作》,第115页。
⑦ “巽”读为“逊”,训为让,乃丁士涵、黎翔凤之说。
⑧ 今本作“故曰:思之思之,不得,鬼神教之。”丁士涵云:“当以‘思之思之’句,‘不得’上又脱‘思之’二字。”兹从之。
⑨ 王念孙指出:此两“搏”字亦“抟”字之误。

续表

① 俞樾以今本“慕选”为“纂选”之误,并训“纂选”二字为“齐”,此从之。
② 此从陈鼓应说读为“焉”,训为句末语气词。说见《管子四篇诠释——稷下道家代表作》,第106页。
③ 按,或断读为“道,其本至也”,并别为另章之首,疑非。此承本章上文“心安”“心治”言,所谓“民人操”,所操者,心也,而心为身之本,故云“道(导)其本至也”。下文“至丕至无”仍扣心而言。
④ 此二句依郭沫若说校改。
⑤ 按,“执”疑为“埶”之误,读为“设”。
⑥ 按,“化”(晓母歌部)疑读为“过”(见母歌部),化、移、过为韵。
⑦ 王念孙谓:“‘枝’当为‘材’,字之误也。”
⑧ 按,“道”疑读为“导”。戴望引《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注,训“道”为“通”,说亦可通。

续表(www.xing528.com)

① 按,“体”字当从《内业》相应文句读为“履”。
② 刘绩以此段“金心”之“金”为“全”字之误。按,其说是。《尹文子》:“金〈全〉治而无阙者,大小多少,各当其分。”亦“金”“阙”对文,“金”即“全”字之误。
③ 张舜徽认为此“言”字为“音”之误,“不言之音”即《内业》“不言之声”。说见《管子四篇疏证》,《周秦道论发微》,第264页。
④ 按,上文云“全心在中不可匿”,可知此“全心之形”之“形”当读如郭店《五行》“型于内”之“型”。《内业》对应文句“心气之形(型)”亦作此读。
⑤ 刘绩以为“和”乃“知”之误,《心术下》相应文句正以“见”“知”对文。
⑥ 张佩纶云:“两‘意’字当作‘壹’。”
⑦ 尹知章《注》:“丑,类也。”按,若依尹《注》训解,“丑”当读为“畴”或“俦”。
⑧ 丁士涵认为此句重见下文,疑衍。

续表

① 按,《心术下》此句“刑”字(一本作“形”)亦读为“型于内”之“型”。《内业》的作者可能已将此“型”字理解为“形于外”之“形”,故其下文云:“形然后言,言然后使,使然后治。”与《心术上》此文偏向内在之思与知,恰恰相反。
② 二“音”字读为“意”乃王念孙说,此从之。
③ “生”读为“性”乃陈鼓应之意见。说见《管子四篇诠释——稷下道家代表作》,第97页。 
④ 按,今本“内聚以为原”,刘绩、王念孙皆以为当从《内业》作“内聚以为泉原”,但《内业》有“以为气渊”一句,颇疑《心术下》“内聚以为原”其下本有重文符,前一“原”字(疑母元部)读为“渊”(影母真部);后一“原”则如字读,并属下句。“渊”之本义为深水(《说文》训为回水),《荀子·劝学》:“积水生渊,蛟龙生焉。”引申为人或事物聚集之处。
⑤ 按,此字疑涉下文“泉之不涸”而误,本当作“原”。
⑥ 俞正燮云:“此及《内业》篇皆韵语,汉人改‘彻’为‘通’。”鹏按,其说是。改“彻”为“通”乃避汉武帝讳。“彻”与“竭”为韵。
⑦ 按,“固”(见母鱼部)疑读为“国”(见母职部)。“四国”即“四域”,先秦文献习见,不烦赘举。
⑧ 王念孙云:“安犹乃也。”按,其说是。“安”读为“焉”,训为“乃”。

续表

①王念孙以此句当依《内业》作“一言之解”,并认为“解”“地”两字为韵。汪启明指出:“‘解’在锡部,‘地’在歌部。非韵。”说见《〈管子〉诸家韵读献疑》,《管子学刊》1994年第2期,第21页。鹏按,今本《心术下》“一言解之”不误,“之”(之部)与“地”(歌部)为韵。战国时代之、歌两部可通假,合韵之例则见于《管子·形势》及《孙膑兵法·将失》,当为齐方言之特色。
②按,颇疑三句当理解为“是故上察于天,下察于地,圣人一言解之”,所谓“解之”之解即“心”,此即《白心》“周视六合,以考内身”之意,皆谓遍观天地上下四方而返求于心。
③按,今本作“有神自在身”,“自”字疑涉下文“精将自来”“精将自定”而衍。
④王念孙云:“‘至’当为‘自’,上文‘精将自来’即其证。”
⑤此“察”字当破读以与“极”对。许维遹云:“‘察’与‘际’声同而义通,‘上察于天’犹《庄子·刻意》篇‘上际于天’,《淮南子·原道》篇高《注》:‘际,至也。’”鹏按,许氏说是。《广雅·释诂》:“察,至也。”王念孙已引《淮南》高诱《注》为说。王叔岷《庄子校诠》引《左传》昭公四年杜《注》训“际”为“接”,义较切近。“上际于天,下极于地”即弥漫天地之间。“上察(际)于天,下极于地,蟠满九州”疑本《庄子·刻意》“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其名为同帝”为说,两篇之关系值得注意。
⑥今本此句作“伤而形不臧”。鹏按,“形”字当从丁士涵说移至“伤”前,“形伤”与下句“骨枯”对文。“臧”,一本作“藏”,当从之,并疑其上脱“精”字。此云“大充,形伤而精不藏”,下文则说“充摄之间,此谓和成,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精不藏”与“精之所舍”,文意正相对。
⑦戴望云:“此‘广’字读如《乐记》‘广则容奸’之广,郑《注》曰:‘广谓声缓也。’饥则缓思者,亦恐伤其精气也。”
⑧戴望云:“‘饱’疑‘食’字之误。《尔雅·释诂》曰:‘废,止也。’言饥不缓思,虽食不能止饥。”鹏按,戴氏训“废”为“止”是,惟“饱”未必为“食”字之误。“饱而不废”谓虽已食饱而不止。
⑨马非百云:“‘困’乃‘囦’字误,即古‘渊’字。‘遫’古通‘速’,均见《玉篇》。”并指出与前文“浩然和平,以为气渊。渊之不涸,四体乃固;泉之不竭,九窍遂通”呼应。说见《〈管子·内业〉篇集注(续二)》,《管子学刊》1990年第3期,第18页。
⑩何如璋云:“‘敢’当作‘敞’字,敞与广协。”
⑪丁士涵、俞樾皆指出,“云”当为“灵”字之误,下文云:“灵气在心,一来一逝。”

续表

① “遇”读为“愚”,从章炳麟、安井衡说。
② 按,此“谋”字读如“谋合”之“谋”,本字即“媒”,训为合。《说文》:“媒,谋也。谋合二姓。”《周礼·地官·媒氏》郑玄注:“媒之言谋也,谋合异类使和成者。”
③ 此句从王引之说校改。《淮南子·泰族训》:“今夫道者,藏精于内,栖神于心,静漠恬淡,讼〈说〉缪(穆)胸中,邪气无所留滞,四枝节族,毛蒸理泄,则机枢调利,百脉九窍,莫不顺比。”杨树达《淮南子证闻》云:“毛蒸理泄,谓毛孔腠理有所蒸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