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术上》经、解应该分别看待,郭沫若认为经的部分乃稷下先生学案,解则为后人讲习录[141],其说大致不误。《心术上》经的部分极为简练,全文仅四百余字,内容所论虽围绕篇名“心术”,但段落的联系并不紧密。该篇经的部分大致可分为两段,前半部分由心为身主谈到“虚其欲”“扫除不絜”,提出虚静的修养原则,但在“虚而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之下却紧接着谈义、礼、法,又忽言“大道安而不可说”,并有“不出于口,不见于色”等数句申述。下半部分转而以“天曰虚,地曰静”论虚静之道,又有“絜其宫,开其门,去私言,神明若存”数句,颇与上文“扫除不絜,神乃留处”义复。下文则以物之形、名关系论圣人应当“殊形异设,与万物异理”,并由此推出“静因之道”。全篇多以韵语编缀,语句多似格言,文义则若断若续,不像是一篇结构严谨的文章。其实,《白心》也有这种倾向,该篇有十三个“故曰”,其下皆引前贤嘉言或谚语为说,刘节曾怀疑“《白心》篇恐怕也是为许多句子作解的,所有‘故曰’以下的句子,原本也都是正文……所以这一篇的句子,泰半自为起讫,不大很连贯”[142]。鹏按,刘氏谓《白心》一篇自为经、解,恐怕推论过度[143],但他指出该篇往往被“故曰”云云隔断,而使全篇文义不甚连贯,却是事实。从文体上看,《心术上》经、《白心》与《老子》文体最接近,如果我们将二篇的内容依文义分成若干独立的章节,所得出的结果便是一部类似今本《老子》八十一章的格言体著作。
前文述及《白心》时曾指出,该篇以隐语形式论“心”,《心术上》亦有此种倾向,如经的部分说“虚其欲,神将入舍;扫除不洁,神乃留处”“絜其宫,开其门,去私言,神明若存”,只是《心术上》开篇便点出“心之在体,君之位也”,又有解文阐释,后人不易误解。
篇名“心术”,亦当为宋钘一派术语。《庄子·天下》谓宋子:“语心之容(庸),命之曰心之行。”意即宋子论心之用,将之名为“心之行”。“心之行”即“心之术”,行、术二字本义皆为道[144]。《说文》:“术,邑中道也。”《广雅·释言》:“术,道也。”甲骨文、金文“行”字像四通之衢,本义为行道。此外,《管子·七法》云:“实也、诚也、厚也、施也、度也、恕也,谓之心术”,以“恕”为心术,而《韩非子·显学》将宋钘思想归纳为“宽”“恕”,或亦间接说明“心术”与宋子一派有关。
《心术上》经的部分与宋子学说相合处有四:
1.重视心之功能及地位:《心术上》经云:“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以心为身之君,统领耳目口鼻等感官,并谓“心处其道,九窍循理”,皆与《庄子·天下》“语心之用,命之曰心之行”内涵相通。类似的表述见于《管子·君臣下》:“君之在国都,若心之在身体也。道德定于上,戒〈成(诚)〉[145]心形(型)[146]于内,则容貌定于外矣。”(www.xing528.com)
2.主张去除心之拘蔽:《心术上》经虽无“白心”“别囿”之用语,但篇中云“扫除不絜”“去私言”“君子不乎好,不迫乎恶。恬愉无为,去智与故”“过在自用,罪在变化”,皆存去囿之旨。
3.反对盈满,重视虚静无为:《心术上》经云:“嗜欲充盈,目不见色,耳不闻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此与宋子“情欲寡”之说相合,也即楚竹书《彭祖》“泰匡之愆,难以遣欲”、《白心》“持而盈之,乃其殆也”之意。《心术上》经文从反对盈满,进一步谈到“静”(“动则失位,静乃自得”)、“虚”(“虚其欲,神将入舍”),又将“虚静”视为天、地之道,故云:“天曰虚,地曰静,乃不贷。”谓天地正因虚静,故无求无施,终能不穷不竭,此即《老子》“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竭,动而愈出”之意。此处将“虚静”视为人与天地共通之道,亦合于《彭祖》“天地与人,若经与纬,若表与里”之说。
4.融合儒家学说,兼重“礼”“义”:《心术上》经文在“虚而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下紧接着说:“君臣、父子人间之事,谓之义。登降揖让、贵贱有等、亲疏之〈有〉体,谓之礼。”融合儒、道二家的意图十分明显,这点与楚竹书《彭祖》强调“五纪毕周”,皆为援儒入道之说。
综上所论,《心术上》经的部分与《彭祖》《白心》内涵、意旨相通,且其以“心术”名篇,作为该派术语,此与《庄子·天下》谓宋钘论心之用,将之名为“心之行”吻合,故可断定此部分为宋子一派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