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竹书原无篇题,整理者李零拈首简第一句“彭祖”为题,合于古书通例,兹从之。《彭祖》共存简八枚,完简约53厘米(依整理者说)[1],一简容字约53至55字。竹简编绳有三道。上契口距竹简顶端约9.8厘米,抄写9到10字;上契口至中契口约17.5厘米,抄写17到18字;中契口至下契口约17厘米,亦抄写17到18字;下契口至尾端约9.8厘米,抄写7至10字不等[2]。本篇第八简于书写文字后有墨钩“し”作为篇号,下并留有一段空白,可知此简为最后一简[3]。
竹书残断较甚,赵炳清、季旭昇、杨芬及周凤五都曾对此篇竹书提出重编意见[4]。兹将四家编联方案罗列如下:
赵炳清:简1、简2、简5、简3、简4、简6、缺简、简7、简8。
季旭昇:简1、简3、简2、简5、简6、缺简、简4、缺简、简7、简8。
杨 芬:简1、简4+简3、简2、简5+简6、简7、简8。
周凤五:简1、简3、简4、简2、简6、简5、简7、简8。(www.xing528.com)
简1以“耇老问于彭祖”始,简7与简8连读,语意一贯而下,简8下有勾识符号,标示全篇结束,诸家编联仅此二处与整理者同,简2至简6之位置皆有所调整。对于各家编联之得失,可以由竹简形制、文义及韵脚三方面考察。笔者以为:
1.简1与简2疑不能连读。黄人二将简1末字与简2首字连读为“恒言”(赵炳清说略同),并引《孟子·离娄上》“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为说,解为人之常言[5]。但杨芬指出:“就完简长度估计,1号简现存末字‘亘’下很可能缺失一字。”[6]周凤五指出:简1与简2连读,文意不顺。“细心体会简文,应是耇老请教彭祖,如何方能长享国祚?彭祖以‘天道’答之,耇老辞以‘未则于天’而‘敢问为人’。”是以简1后应接简3[7]。季旭昇对于此段的理解与周凤五同[8]。鹏按,后说是。简1下半彭祖之语以“由”“道”为韵(幽部),与简3(上残)首句“不知所终”之“终”可谐(幽、冬合韵),可证简1后当接简3。简1长度已达53.7厘米,简末虽略残,但恐已容不下另一字,杨芬说非。
2.简3之后,季旭昇与杨芬皆系以简2;周凤五与赵炳清则接简4。季旭昇认为,简3与简2相连,是说“狗老谦逊地说不敢学习天道,只想问为人之道。彭祖于是说天道与人道是互为表里的”[9]。杨芬于简3(下残)末二字“彭祖”下补“乃”字,与简2首字“言”连读为“彭祖乃言”[10]。周凤五将简3与简4连读,认为简文是说“彭祖仍欲阐述天道,耇老又辞以德行不及,而更请教人道”[11]。鹏按,杨芬说虽能通读简文,但其编联方案中将简4置于简1之后,文意不甚通畅[12]。季旭昇所提出的简序亦存在类似问题,他认为“简4文义孤悬,无所归属,显然上下俱缺。”暂寄于简6与简7之间[13]。季氏以“缺简说”回避简4的编联问题,但此说变数较多。疑此处当从周凤五说,将简3与简4相连。细味简文所述耇老与彭祖之应对,一推一就,充满贵族雍容气度,若将简4耇老盛赞彭祖之语(即“既跻于天”四句)略去,不免质直无文。
3.简2、简5、简6分别有“余告汝人纶”“余告汝咎”“余告汝祸”,句例一致,同为彭祖回答耇老之语,三简可视为一编联组[14]。季旭昇、杨芬及周凤五都将三简编在一起,惟对于简5和简6之先后顺序尚有不同意见。季旭昇以简5、简6为序,认为二简都谈人伦,可接在简2后;杨芬更以简5、简6可能为一简之折[15]。周凤五指出:“第五简亦可编在第六简前,以第六简尾‘余告汝咎’的‘咎’与第七简头‘□者不以,多务者多忧,贼者自贼也’的‘以’‘忧’‘贼’为韵脚,之、幽合韵,见于《楚辞》。但参照第二简‘余告汝人伦,曰’的句法,‘余告汝咎’下应有‘曰’字,亦即第六简尾‘余告汝咎’与第七简头‘□者不以’之间至少要有‘曰□’二字,但第六简尾与第七简头都是完整的,两简之间仅容一字,故不采取。”[16]鹏按,简5、简6文义接续,当为前后接续的两枚简,但两简各仅存一契口,且简5上下皆残,是否如杨芬所说为一简之折,尚难断定,故仍依整理者说将简5、简6视为两枚独立的简。周凤五所举简6“咎”与简7“以”“忧”“贼”为韵,可作为简6、简7连读之证。笔者疑简文所论“尤”(据文例及韵例补,详下文校释)、“祸”“咎”俱为人纶之过,故仅在简2“余告汝人纶”句下著一“曰”字,至于简2接简5之“余〔告汝尤〕”、简5末之“余告汝祸”、简6末之“余告汝咎”可能省去“曰”字,盖皆踵上而言。
综上所论,《彭祖》之简序当重编为:简1、简3、简4、简2、简5、简6、简7、简8,即周凤五所提之第二方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