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蔽》探讨宋钘学派遗著

《解蔽》探讨宋钘学派遗著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11]乱家:杨倞《注》:“乱家,谓乱周之家事,使庶孽争位也。”[122]按,《说文》:“便,安也。”本义为安利,引申为不主动行事,审势、相机而动,即杨《注》所谓“便宜”也。由辞谓之道,尽论矣:杨倞《注》训“论”为“辨说”,梁启超释“尽论矣”为“只有形式的论理也”[123]。

《解蔽》探讨宋钘学派遗著

昔宾孟(氓)之蔽者(1),乱家是也(2)。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德)(3),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执而不知知(智),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故由用谓之道,尽利矣(4);由俗〈欲〉谓之道,尽嗛(惬)矣(5);由法谓之道,尽数矣(6);由执谓之道,尽便矣(7);由辞谓之道,尽论矣(8);由天谓之道,尽因矣(9)。此数具者,皆道之一隅也。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曲知之人,观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识也。故以为足而饰之,内以自乱,外以惑人,上以蔽下,下以蔽上,此蔽塞之祸也。

【校释】

(1)宾孟(氓):杨倞《注》:“宾孟,周景王之佞臣,欲立王子朝者。乱家,谓乱周之家事,使庶孽争位也。”俞樾云:“‘宾孟之蔽’句正与上文‘人君之蔽’‘人臣之蔽’相对。所云‘宾孟’殆非周之宾孟,且非人名也。孟,当读为‘萌’。……《吕氏春秋·高义篇》载墨子之言曰:‘若越王听吾言,用吾道,翟度身而衣,量腹而食,比于宾萌,未敢求士。’高《注》曰:‘宾,客也。萌,民也。’所谓宾萌者,盖当时有此称。战国时游士往来诸侯之国,谓之宾萌,若下文墨子、宋子、慎子、申子、惠子、庄子,皆其人矣。”[108]刘师培亦云:“战国之时,诸子多自称为氓,故许行至滕,愿受一廛而为氓是也。氓、萌古通,则‘宾氓’犹今俗称之‘客民’矣。尊之则曰‘客卿’,如齐稷下之士是也。”[109]按,俞、刘二氏说是。萌当读为氓。《说文》:“氓,民也。”“民,众萌也。”段玉裁《注》:“民、萌异者,析言之;以萌释名者,浑言之也。”[110]商君书·徕民》:“凡寡萌贾息,民上无通名,下无田宅,而恃奸务末作以处。”孙诒让云:“‘寡萌贾息’义难通,疑当作‘宾萌贷息’。‘宾’‘寡’及‘贷’‘贾’,并形近而误。‘宾萌’即客民,对下民为土著之民也。……(孙氏自注:萌与氓通,字亦作甿。古凡外来旅居之民谓之氓,《周礼·旅师》谓之新甿是也。民、氓,散文通,对文则异,详《周礼正义》)‘贷息’谓以泉谷贷与贫民而取其息。”[111]

(2)乱家:杨倞《注》:“乱家,谓乱周之家事,使庶孽争位也。”俞樾云:“乱家包下文诸子而言。上文云‘乱国之君、乱家之人’,又曰‘乱国之君非之上,乱家之人非之下’,此‘乱家’二之证也。”[112]按,其说是。

(3)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德):杨倞《注》:“宋子以人之情欲寡不欲多,但任其所欲则自治也,蔽于此说而不知得欲之道也。”俞樾云:“古得、德字通用。……‘蔽于欲而不知德’正与下句‘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一律。”[113]梁启超则说:“‘得’即《论语》‘戒之在得’之得。宋子言人之情有欲寡的一面,而不知其更有贪得的一面,即‘有见于少,无见于多’之义。”[114]鹏按,梁氏说必于“得”上添一“贪”字始可通,未若俞氏说允洽。“德”乃自得,与“欲”之满足赖于外物正相对。“德”字亦与上句“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之“文”对应。

(4)由用谓之道,尽利矣:杨倞训“由”为“从”,解二句为“若由于用,则天下之道无复仁义,皆尽于求利也”。王先谦云:“如注,‘道’字下属,‘谓之’二字无著。此言由用而谓之道,则人尽于求利也。下并同。数者道之一隅,而墨、宋诸人自以为道,所以为蔽也。杨失其读。”[115]陶鸿庆不破杨《注》,读“谓”为“为”,认为“由用为之,言由用之说以为治”[116]。钟泰则于“之”字下断句,训“谓”为“言”。王天海则疑“尽”上当重一“道”字,谓其意为“因实用而谓之道,道尽为功利矣”[117]。鹏按,王先谦说是,无烦改字、增字为说。二句谓以功用论道,则道仅限于利而已。(www.xing528.com)

(5)由俗〈欲〉谓之道,尽嗛(惬)矣:杨倞《注》:“俗,当为‘欲’。嗛与慊同,快也。言若从人所欲不为节制,则天下之道近于快意也。”梁启超释之云:“以欲言道,则道仅限于适意。”王天海则读“俗”为“足”[118]。鹏按,二句扣上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德)”言,“俗”必为“欲”字之误,杨氏说是。“嗛”当读为“惬”。上古音“惬”为溪母叶部,“嗛”为溪母谈部,二字双声,韵则叶、谈对转可通。《说文》:“惬,快也。”“嗛,口有所衔也。”“慊,疑也。”后二字训为快,皆“惬”字假借[119]

(6)由法谓之道,尽数矣:杨倞《注》:“由法而不由贤,则天下之道尽于术数也。”梁启超云:“数,度数也,犹言条款节目也。以法言道,则道仅成为机械。”[120]鹏按,二句针对上文“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而言。《慎子》论法多有权衡义,如《威德》:“蓍龟,所以立公识也。权衡,所以立公正也。书契,所以立公信也。度量,所以立公审也。法制礼籍,所以立公义也。凡立公,所以弃私也。”《太平御览》卷830引《慎子》佚文:“措钧石使禹察锱铢之重,则不识也;悬于权衡,则毫发之不可差,则不待禹之智,中人之智,莫不足以识之矣。”同书卷429又引《慎子》:“有权衡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尺寸者不可差以长短,有法度者不可巧以诈伪。”[121]法既为权衡万事万物之工具,则“由法谓之道,尽数矣”,《说文》:“数,计也。”盖取其本义。

(7)由执谓之道,尽便矣:杨倞《注》:“便,便宜也。从执而去智,则尽于逐便,无复修立。”梁启超云:“‘便’即‘因利乘便’之便。”[122]按,《说文》:“便,安也。”本义为安利,引申为不主动行事,审势、相机而动,即杨《注》所谓“便宜”也。

(8)由辞谓之道,尽论矣:杨倞《注》训“论”为“辨说”,梁启超释“尽论矣”为“只有形式的论理也”[123]。鹏按,“论”指言语之论难、辨说,杨说是。二句针对惠施而言,《庄子·天下》:“惠施日以其知,与人之辩,特与天下之辩者为怪,此其柢也。”《荀子·非十二子》批评惠施、邓析“好治怪说,玩琦辞,甚察而不惠,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即前文所谓“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

(9)由天谓之道,尽因矣:杨倞《注》:“因,任其自然,无复治化也。”梁启超云:“因者,纯放任其自然之天,不复尽人事也。”[12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