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等职业教育的主管单位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治理层面,包括制度、体制、机制的供给,各专业招生规模的审核、经费的投入及相关权益的分配等要素;从高等职业教育的承办者来说,主要体现在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师资队伍等要素;除此之外,还包括行业、企业及社会团体等利益相关方同政府、高职院校之间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经费供给等方面的协作。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要素是联系政府、高职院校及行业、企业等高等职业教育相关方的重要纽带。经济产业的变革对高等职业教育最突出的影响体现在专业层面。专业建设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就业、高职院校的招生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中国政府提出了“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旨在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推动以智能制造为中心的工业现代化发展。这就催生出很多新的行业与职业,需要大量与工业现代化岗位设置相匹配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必须前瞻性地满足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输出的劳动力资源才能够有效支撑经济社会的发展;反之,则会降低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动力,并阻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而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突出的问题就是专业结构无法适应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无法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以上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专业结构的旧供给与产业结构的新需求之间的问题。这就要求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做出相应的优化与调整。
首先,要破除“专业”与“产业”的二元分立,使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当前,仍有相当一部分的高职院校不重视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随意扩张各专业的规模,片面追求专业的大而全,忽视专业建设的内涵式发展。一些高职院校尤其热衷于开设那些规模效应比较明显、专业设置门槛比较低、同质化程度严重的“大众化”专业,导致高职院校专业特色不明显,发展受限,培养的学生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造成结构性失业。
其次,各高职院校在打造适应政策导向、行业所需专业的同时应因地制宜,实施错位发展的战略。因为热门的专业容易形成跟风现象,造成竞争激烈,不利于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而立足职业院校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开设与之匹配的专业,则可避免陷入恶性竞争,能够与当地企业、行业良性互动,群策群力把专业做大做强。(www.xing528.com)
最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形成稳定的动态评估与调整机制。对那些符合政策导向、契合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做好加法,对那些不契合区域经济发展、同质化严重、专业品牌效应不明显、就业率低、规模效应不明显的专业则应果断淘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高职教育专业供给应提高质量与效率,注重专业设置的科学性、专业设置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契合度及专业结构面向产业结构的适应性等方面。只有这样,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够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够匹配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