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的哲学本身就带有显著的中和色彩,佛教徒们在养生方面也吸收了儒道医的一些养生理论来构筑自己的养生理论体系。佛教养生在隋唐已有相当成就,通过禅,对身、心三事的调适,达到一定的养生、防病、治疗、延年的作用。天台宗的创始人智凯继承了秦汉以来诸家养生的传统,倡导止观法,做到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所谓调,就是使之和适,要求节,不可过。佛教为四大和合而成的。若由内外因引起破坏四大间的和合,违反四大间的和合规律,则人就要生各种疾病。
医学的养生理论上着重于人体机理的具体阐述,医家讲“和”,着眼于人体气血和顺,达于阳平阴秘,阴阳和调。人体即要保持自身的统一性,同时也要保持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使人体各部分机能和谐协调适应客观自然的变化规律。动静合宜是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的基础,只有合乎自然的动静兼施,才能促进人体精气流通、气血畅达,提高人体生理的气化作用,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外避贼风,内宁精神,中养形体,以至延年益寿。《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其养生理论贯穿了一个“和”字。书中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三国时期医学大家华佗,对传统养生学以和养生的理论作了科学的解释:“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蠹是也。”见《三国志·华佗传》这个论说深得后世名派养生家的赞同和重视。
自宋元以来,以养生保健为目的行气,导引有了很大的发展,五禽戏、八段锦等各种健身体操得到广泛流传,极大地丰富了养生内容,使传统养生学的以和养生的理论在具体实践中得到完善和科学的论证。(www.xing528.com)
在现代养生活动中,更多强调劳逸结合,适量运动,通过合理的身体锻炼方法来协调人体各器官的机能。毛泽东青年时代就对我国传统养生有精到的研究。他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就强调“动必有道”,指出养生活动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同时做到“饮食起居皆有至度”,重视养生的身心健康。历年来,毛津东一贯主张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诸如游戏、散步、做体操、爬山等等来增强体制质。这正是对传统的以和养生理论的具体运用。(下)
(摘自《运动与健身》96.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