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用例子来说明次数分布表的编制步骤。
下面是某校初二(1)班50名学生的几何期末考试成绩:
现在,我们要把这些杂乱无章的数据变成按一定的规则排列的数据,也就是编制次数分布表。一般步骤如下:
(1)求全距。全距也称两极差,它是全部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用符号R表示。
在本例中,R=98-40=58。
(2)定组数。定组数就是在分数统计中把大量的数据划分为一定的分数档。一群数据究竟分为多少组为宜,统计学中没有严格规定,原则上便于使用即可。分组过多,达不到化繁为简的目的;分组过少,容易产生丢失信息的现象,造成失真。一般来说,分10~15组为宜。本题中,R=58,拟分为12组。
(3)求组距。组距是指每一组数据的间距。它是全距除以组数所得的商,用i表示。本例i==4.8。当i值不是整数时,为了便于计算,一般要取整数值。本题中,i=5。
(4)确定组限。组限就是一组分数的起点值和终点值。起点值称为下限,终点值称为上限。在统计学中,组限的写法多种多样,为了便于掌握,此题的组限可写为95—100,90—95,85—90……但必须注意,这种写法只是一种表述形式,而不是实际组限,实际组限应是94.5—99.5,89.5—94.5,84.5—89.5……
(5)求组中值。组中值是每组数据分布正中位置的点值,它是每组数据的代表值,用Xc表示。它的求法是该组数据的精确下限与精确上限之和的一半,即Xc=(www.xing528.com)
(6)归组划记。确定组限以后,我们就可以将每个数据逐一登记,归入所属的组内。登记时一般采用画线记数(“”或“正”)。然后将各组数据的个数记入次数(f)栏中。表2-1的第一栏和第三栏就构成了本题的次数分布表。
表2-1 某校初二(1)班期末几何成绩划记登记表
(一)累积次数分布表
累积次数分布表是指在次数分布表的基础上,将各组的次数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依次累加所形成的表。自下而上的累加称为向上累积;自上而下的累加称为向下累积。累积的最后次数应等于总次数。表2-2中的第一栏和第三栏便构成了本题的累积次数分布表。
表2-2 某校初二1班期末几何成绩相对累积次数表(向上累积)
(二)相对累积次数分布表
相对累积次数分布表,是在累积次数表的基础上将各组的次数除以总次数所得的数,亦即频率。表2-2中的第一和第四栏便构成了相对累积次数分布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