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要门户网站已经先后出版专业的绿色新闻栏目,如腾讯开设“腾讯绿色”,搜狐开设“搜狐绿色”,新浪在“新浪公益”栏目下开设子栏目“绿色生活”,网易在“公益”栏目里有环境新闻的报道,等等。笔者选取形式上较为完整的“新浪绿色”和“搜狐绿色”作为客体进行研究。截至2018年3月30日,这些绿色新闻网站依然在正常运行。笔者内容分析的新闻截取2013年7月25日,“搜狐绿色”栏目共有15 194篇新闻报道;“腾讯绿色”共有14 796篇。“腾讯绿色”有14个栏目,“搜狐绿色”有12个栏目,其中绿新闻原创性高于20%的栏目有6个,腾讯和搜狐每个门户绿版符合要求的栏目各3个。“搜狐绿色”包括“专栏”“搜狐视角”与“社会责任”3个栏目;“腾讯绿色”则有“活动”“绿色对话”“推荐”3个栏目。“搜狐绿色”3个栏目共有环境新闻1 116篇,“腾讯绿色”3个栏目共有环境新闻590篇。按照等比原则,每一个门户网站抽取60篇报道作为样本,共获取样本120个,在此基础上考察我国门户网绿新闻出版业在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特别是传播失灵。
(一)网络绿新闻多为企业“漂绿”服务
笔者发现门户网的绿色新闻广告有两种形式:一是直接为企业做绿色广告,推销其“绿”产品或服务,是显性的广告;二是没有直接的企业广告,通过访谈企业大佬等新闻形式来传播企业“绿”理念,是隐性广告。前者以“搜狐绿色”为代表,后者以“腾讯绿色”为特色。两者的共同点是为企业宣传“绿”理念,但其以利润为导向的弊端与绿新闻理想相悖。
推广的诸多“绿”产品具有“漂绿”嫌疑。“漂绿”是指企业吹嘘和夸大其环保功能以骗取更大市场利润的商业炒作与营销行为,证据是企业花在绿色公关、绿色营销上的时间与金钱比花在绿色实践上更多,主要向公众宣传其“绿”产品、企业目标与政策等。[19]它有可能使得环保事业趋于一种虚假的形式,并有可能进一步深化生态危机。笔者考察“搜狐绿色”的“绿色企业”子栏目,该栏目由12家企业构成“绿色竞争力企业联盟”,包括佳能、松下、索尼等跨国企业。对企业产品类型的统计显示,电子产品排第一位,移动通信、汽车业紧随其后。因为这种“环境友好”很容易对那些真正需要攻克环保难题的投资与研发造成打击,使得环保流于形式而失去创新能力。
以新闻的形式为企业做“绿”宣传,有悖新闻理想。环境问题具有公益特征,造成目前生态危机最为直接的原因在于追逐利润的工业,这是传统二元社会中政府与企业作用失灵的佐证之一。绿色新闻的理想首要任务就是应对工业化污染,在网络时代里,有西方学者进而提出媒体的公益化、非营利性等主张以使新媒体后工业化,[20]目标是坚持新闻报道的独立、原创与可信。在“搜狐绿色”里的那些“绿色企业”里,有很多企业因为污染问题而遭受媒体曝光,如:百事上过中国水污染企业黑名单,[21]佳能、戴尔和HTC等供应链存在重金属污染,[22]惠普被国际组织揭发电脑中存在致癌物质等,[23]这些被中外媒体广泛传播的污染事件与绿色新闻网上的这些“绿色企业”在形象上有出入,一定程度上也会损害该网站的绿色新闻理想。
隐性广告严重脱离产品属性,是商业“绿”诉求的畸形儿。笔者对“腾讯绿色”的统计发现,在“绿色对话”子栏目里,主要是一些企业的领导管理人员介绍企业的“绿”理念与产品:有房地产龙头企业万科的王石的访谈10篇;皇明太阳能集团董事长黄鸣的8篇;远大集团CEO张跃4篇;万通地产董事长3篇等。除了太阳能产品,这些访谈里多是一些理念而无实质产品与计划。诸如《王石:为环保作秀有啥不好?》《王石对话冯仑:地王的绿“贞操”》等。而光伏业中尚德集团的破产、太阳能的产能过剩以及出口欧美的受阻等,表明我国绿色重商主义的害处是偏废了环保产业里最重要的部分——绿色科研创新。在“搜狐绿色”里,有70.8%的产品“绿”诉求是公益,如《佳能携手成龙援助地震灾区》等,这些“绿”色诉求跟产品没有任何关系。这些所谓的“绿”新闻,实质上是对绿色新闻的一种误导与伤害,它是商业诉求的畸形儿,是一种传播失灵。(www.xing528.com)
(二)网络绿新闻缺少原创性
对于媒体来说,独家报道或具有原创性的新闻是媒体立身之本。然而,笔者发现直接转载其他媒体的环境新闻是目前我国门户网绿色新闻的主要形式。从两个门户网站绿新闻120篇总样本来看,直接来自其他媒体的新闻篇数53,占据整个样本的44.2%。“腾讯绿色”抽样的60篇中有24篇直接来自其他媒体,比例为40%;同时,“腾讯绿色”有原创的36篇报道中,其中有13篇来自环保组织或公民个人,比例为36.1%;剩余原创性仅23篇,占总样本的38.3%。在这23篇里,有20篇报道没有作者署名,只有13篇报道与环保组织有关,如《“自然大学”的“乐水行”》等,缺少独家新闻。署名的3篇里,有1篇是“绿版”何海宁主编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贺海仁助理研究员的采访。[24]剩下算得上是“腾讯绿色”具有原创性的稿件,其中主要是访谈,如对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副首席代表李琳博士有关“地球1小时”的访谈[25]、世博期间腾讯对世界水理事会主席洛克·福勋博士有关水危机问题的访谈[26]等;还有试图代表“腾讯绿色”观点的评论,该篇以“陈思”之署名评论自来水危机,[27]只是像这篇能体现独家特征的新闻作品在“腾讯绿色”里凤毛麟角。
研究样本数据显示,“搜狐绿色”也严重缺少独家新闻。“搜狐绿色”60篇样本中有29篇稿件直接来自其他媒体,比例为48.3%;另外,“搜狐绿色”样本剩余31篇稿件里有6篇来自环保组织或公民个人、23篇只有“责编”而没有作者。“责编”在样本中改写一些其他媒体的稿件。剩余有署名作者分别为“尚力”与“蔡关明”的2篇报道,注明“来源搜狐绿色”,但1篇报道内容主要来自国外报道,[28]另1篇是由企业对外宣传的通稿改写而来的。[29]从现实来看,虽然门户网站各类新闻不断更新,但按照《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它们并没有新闻采访权。从这个角度上而言,互联网的环境信息传播失灵属于结构性功能的传播失灵,因为法规导致其传播的关键结构不全,缺失核心采访权,难免传播失灵。从长远发展来看,目前的网络绿新闻的形式意义大于内容。
总体来看,市场化媒体因为市场生存的需要,必须把自己的版面当成商品销售给大企业广告主,广告主凭借市场的垄断地位形成信息不对称与内容扭曲,由此造成的市场购买行为属于信息传播失灵,如绿诉求的广告;又因为环境具有负外部性、公共产品属性,也导致环境信息传播过程中造成内容的扭曲或话题的偏移,导致传播失灵。因此,纠正传播失灵不能仅靠市场化大众传媒,因为它们无法摆脱环境作为公共物品与负外部性的市场失灵之规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