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环境记者的环境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及其对传播失灵的启示

我国环境记者的环境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及其对传播失灵的启示

更新时间:2025-01-19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研究我国大众传媒环境污染议题上的传播失灵,对当前环境新闻记者的环境科学素养知识进行实证考察,本书采取了问卷调查法。[25]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环境记者整体而言对环境科学知识掌握程度较低,缺乏坚实而全面的环境科学知识结构,环境记者的科学专业能力和水准有待提高。本研究还联合密歇根州立大学环境新闻研究中心,获得了在美国区域内大规模记者调查问卷的数据。调查问卷法是本书的一个研究特色。

为了研究我国大众传媒环境污染议题上的传播失灵,对当前环境新闻记者的环境科学素养知识进行实证考察,本书采取了问卷调查法。主要通过2010—2012年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环境保护新闻与传播”学术论坛,以及“2014中国环境新闻记者年会”邀请而来全国各地的环境新闻记者建立起基础数据库,并请参与者通过滚雪球的抽样方法拓展名单,最后获得一份涵盖全国各地和各种媒体环境新闻记者的抽样框,最后获得有效样本。研究根据环境新闻记者的工作性质和专业特征,从美国温室效应题库、耶鲁大学气候变化传播计划中选择问题,建立起成气候变化科学知识指标。[25]

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环境记者整体而言对环境科学知识掌握程度较低,缺乏坚实而全面的环境科学知识结构,环境记者的科学专业能力和水准有待提高。并且,环境新闻记者在采访中使用最频繁的消息来源是非营利性环保组织,出现严重的“媒体NGO化”倾向。研究还表明,科学信源的使用是环境新闻记者提升科学素养的重要渠道之一。而我国环境新闻记者普遍缺少科学信源使用,也可能导致环境科学信息生产的缺失,从而形成传播失灵。这些都是在调查问卷基础上得来的结论。从研究范围和专业性来看,这是我国新闻传播学界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环境新闻领域的大规模实证研究。

为了获得国际研究视角,从环境新闻生产的角度进行中美环境新闻记者知识的比较研究。本研究还联合密歇根州立大学环境新闻研究中心,获得了在美国区域内大规模记者调查问卷的数据。研究通过环境新闻记者协会(SEJ)会员名单、农业记者名单,以及2011年1—2月的地方环境报道中建立曾报道环境议题的记者名单等抽样框中选择了五大湖区的环境新闻记者,并通过滚雪球抽样法进步拓展样本,最后获得有效样本完成问卷。在非正式学习中习得的气候变化科学知识上,研究同样采用了雷瑟罗维茨、史密斯和马龙(Leiserowitz,Smith&Marlon)设计的非正式学习指数。该指数通过测量受访者在印刷媒体、电子媒体、互联网等各种不同媒体学到的有关气候变化的知识,将其加总形成媒体使用之非正式学习指数的设计。(www.xing528.com)

在公众参与和环境科学知识素养领域,本书瞄准环境污染区域与环境优异区域公众参与诸要素是否具有差异性这一目标,把雾霾区严重的保定和没有雾霾区的海口作为考察的对象,选取了两地各具代表性的两所大学:河北大学和海南大学。首先,因为在保定和海口两地大专院校中,具有全国生源、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在全国较有影响力的,主要是河北大学与海南大学。其次,本书根据学科文理分层,然后分别随机抽取若干学院,随后从抽中的学院再随机抽取出若干专业,进而在专业样本框中再随机抽取若干年级,最后对抽到的年级进行全员调查。考察公众参与中雾霾区和非雾霾区公众风险感知和政策认知方面的差异。调查问卷法是本书的一个研究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