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化对水系的影响及其管理应用

城市化对水系的影响及其管理应用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2-1北京城市中心区与郊区水量特征值比较2.1.2.2城市化的水环境效应城市化后生活、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其他服务行业产生对水体排放污染物加重。图2-3城市化对城市水系的影响

城市化对水系的影响及其管理应用

2.1.2.1 城市化水文效应

(1)城市化对水分循环过程的影响。

水分的蒸发、凝结、降落(降雨)、输送(径流)循环往复的运动过程,称水分循环。天然流域地表具有良好的透水性,雨水降落时,一部分被植物截留蒸发,一部分降落地面填洼,一部分下渗到地下,补给地下水,一部分涵养在地下水位以上的土壤孔隙内,其余部分产生地表径流,汇入受纳水体。据北美洲安大略环境部资料,都市化前,天然流域的蒸发量降水量的40%,入渗地下水量占50%。都市化后,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天然流域被开发、植被受破坏,土地利用状况改变,自然景观受到深刻的改造,混凝土建筑、柏油马路、工厂区、商业区、住宅区、运动场、停车场、街道等不透水地面大量增加,使城市水文循环状况发生了变化(城市化地区水文循环过程如图2-2所示)。降水量增多,但降水渗入地下的部分减少,只占降水量的32%,填洼量减少,蒸发减少为25%,而产生地面径流的部分增大,由地表排入地下水道的地表径流量为43%,这种变化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不透水面积率的增大而增大。下垫面不透水面积的百分比愈大,其储存水量愈小,地面径流越大。

图2-2 城市化地区的水文循环过程

(2)城市化对水量平衡的影响。

城市化地区水量平衡方程式为:

式中 P——降水量;

R、R1——地表径流流入与流出量;

G、G1——地下提取与渗入地下水量;

E1、E2——地表蒸发和植物蒸腾水量;(www.xing528.com)

S——生态系统组分内贮水量;

T——上水管道输入水量;

T1——下水道输出水量;

ΔW——时段内区域贮水量变化。

根据城市化地区的水文循环过程图,在城市化地区的水量平衡过程中,既包括天然水循环,还包括人工控制的上下水管道中的水循环 (T,T1)。城市化对上述公式中各项都会产生影响,从而改变了城市地区的水文特性。在输入项中,城市化对大气降水 (P)的影响比较明显,城市地区的年降水量一般比郊区多5%~15%,雷暴雨多10%~15%,地表水流入量除径流流入量 (R)外,还有上水管道进水量 (T)。此项有时可高达降水量的数倍以上。城市中地下水的提水量 (G)也是比较高的,特别是在一些缺水的城市中。在输出项中,城市地下水位低,地下径流和土壤含水量减少,地表干燥,可供蒸发的水量少,加之植被少、风速小,蒸发和蒸腾 (E1,E2)都比市郊小,下渗量 (G1)也相应减少。城市地下水长期补给不足会致使地下水含水层衰竭,导致地面沉降,建筑物地基破坏,从而引起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由于城市耗水量一般比较大,径流流出量 (R1)比郊区小,增加了人工下水管道的出水量 (T1)。表2-1为北京城市中心区与郊区水量特性值对比。可见,城市地区的降水量、径流总量、地表径流量及地表径流系数均大于周围郊区,而蒸发量、地下径流量及地下径流系数均小于周围郊区。

表2-1 北京城市中心区与郊区水量特征值比较

2.1.2.2 城市化的水环境效应

城市化后生活、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其他服务行业产生对水体排放污染物加重。近年来,虽然通过污染治理减少了城市生产、生活排放物对水体的污染,许多河流水质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城市水质的污染问题远没有彻底解决,城市河流的各项污染指标仍远高于非城市河流。此外,城市化发展,使得城区不透水面积增大,城市地表径流的流速、洪峰流量出现频率增加,从而地表径流的侵蚀和搬运能力将相应增强。地表径流冲刷堆积于街道、建筑物上的大量堆积物,会引起水体新的非点源污染。根据北京市所实施的中德合作“城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雨洪控制与地下水回灌”项目中对北京市暴雨径流水质的实测分析,城区初期暴雨径流含有较多污染物,其中屋面径流雨水COD 约为300~3000mg/L,SS约为100~2000mg/L,且雨水水质浑浊,色度大;路面雨水径流的水质常受到灰尘、汽车尾气、燃油和润滑油、路面材料及路面磨损的影响,城区路面雨水径流水质和路面在城区中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据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的实测,机动车道上的初期暴雨径流中CODMn为22.7mg/L,TP为1.02mg/L,NH4N (以N 计)为0.79mg/L,雨水悬浮物为860mg/L。

图2-3 城市化对城市水系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