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传统一旦发展成熟之后倒变成了一个典范了;于是这么一个典范便被当局拿出来推广,让所有跟随着小传统走的人们都来向这么个典范学习。[1]
自从城市出现之后,人类社会从总体而言分化为乡村和城市两个文化层次,为了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两个不同的文化传统,芮德菲尔德提出了“大传统”与“小传统”的二元分析框架。大传统由城市社会中的少数精英分子创造,代表的是以城市为中心的文化;小传统普遍存在于广大农村,代表的是多数农民世代相传的乡土文化。芮德菲尔德认为,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大传统必然通过各种渠道向小传统渗透,并对其进行消减和蚕食。作为曾经连接苗疆腹地和清水江下游汉人生活区域的重要码头,施洞实际上在很早之前就开始了与主流的汉文化大传统的接触。
施洞大道和清水江之间的一块地方,颓然立着一座典型的汉族建筑,当地人说这是清朝时期的两湖会馆,是湖南湖北人逆江而上做生意发财后修建的。老宅子与一个垃圾回收站相邻,原来的大门被砖头堵死,从侧面紧锁的铁门缝里可以看到漂亮的山墙……在巴拉河村口的凉棚下,在施洞老街路边台阶上,总有或坐或躺的年轻人或者小孩,专心致志地看着手机。身着蓝色粗布便装的苗族妇女在镇上手机店里缴话费。两个20来岁的苗族女孩头戴传统银饰,身穿T恤、短裙、长筒丝袜,脚蹬高跟鞋,与一位出售手工绣片,身着传统便装的苗族老年妇女讨价还价。(www.xing528.com)
被抛弃的古代汉族建筑,被烧毁后重建的水泥民居,与汉文化交错生长的本民族文化,这个地方的文化生存状态如此的扑朔迷离,意味深长。
这是我初到施洞时对当地文化生存状态的一个大致印象:这是一个以苗族文化为主的社区,因为历史上通航的缘故,当地苗族很早便与下游的汉人产生了文化交流。本地苗族群体一直处于坚守本民族文化与借鉴吸纳汉族文化的张力中。事实上,很多外来文化进入当地文化网络以后,经过长时间的融合逐渐被吸收,演变为本地文化的基因而让当地人无从分辨。居住于此的汉族人,也在与当地苗族长期的共同生活中经历了文化变迁与融合的过程。
文化是由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所创造的,文化的变迁也是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所经历的。在第一章中,我将施洞家庭按照民族成分分为以LSL、干爹、JJL、J姐、ZXH等家庭为代表的五种主要类型以及AH所在的“苗学研究院”。这些普通家庭是施洞文化变迁的直接经历者和见证人。我希望通过观察这些家庭的生活细节,用他们的真实生活来讲述这个关于变迁的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