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时代,大众自我传播媒介包括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从施洞的媒介发展历程和媒介使用现状来看,主要是指互联网,以及电脑、手机等当地人主要的上网终端。一般认为,从1946年第一台现代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诞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机学院,到1981年IBM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5150,再到1983年TCP/IP协议研制成功并因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应用和推广而得以流行,国际互联网(Internet)由此正式诞生,前后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在中国,从1958年中科院计算所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03机,到1994年中国通过一条64K的国际专线,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其间经历了近四十年时间。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所经历的几十年的时间跨度在施洞几乎浓缩到了一年,根据调查,当地居民第一次接触互联网的时间集中在2000年前后(图2.7)。
图2.7 被访者首次“触网”时间
数据显示,被访者首次使用互联网的时间最早始于1995年,首次“触网”人数最多的年份集中在2008年,占上网总人数的9.8%。其次是2000年,占上网总人数的7.8%。另外几个首次“触网”人数最集中的年份分别为2002年、2003年、2006年和2009年,均占到上网总人数的6.9%。由此可见,互联网在施洞居民中的使用范围是相对比较广泛的,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接触互联网的人开始增多。
据LSL回忆,网络进入施洞是在2000年,在这之前与互联网的接触,多是在外出差、工作或经商的本地人在台江或其他地方经历的。从问卷分析结果看,这个情况与被访者的工作性质相符[20]。互联网真正进入普通家庭,是在家用电脑出现之后。由于工作关系,LSL的媒介接触经历总是在施洞镇开时代之先。2000年,出于工作需要,LSL购买了一台电脑。
当时主要用来接收查询县里的文化旅游信息,存储打印图片。LSL的小儿子在镇上从事摩托车销售和维修生意,顾客主要是本镇、镇远、施秉等邻近县和乡镇的人,经常用LSL的电脑查询摩托的出厂价、批发价等信息,还通过网络购买维修用的零件并与客户保持联系。由于需求越来越大,2006年,LSL买了第二台电脑专门给小儿子使用。2012年,因为怕经常用自己电脑的大孙子LCB弄丢电脑里的文件,LSL又给他买了一台电脑。
自从LSL家买了第一台电脑,越来越多有经济实力的家庭开始把电脑列入电器升级清单。这些家庭集中在比较富裕的塘龙、街上和芳寨,除了镇政府工作人员,主要是在镇上经营银饰店、刺绣店的家庭。在对当地网民家庭进行调查时发现,不同家庭年收入的网民比例存在一定的差异,家庭年收入在4万元以上的网民比例最高,占30.4%,其次是家庭年收入在3-4万元以上的网民,占20.7%,二者相加占了51个百分点。这一结果也说明购买电脑与家庭经济水平存在很大的正相关关系(图2.8)。在施洞最富裕的塘龙寨,家家户户都有电脑并接通了网线。
图2.8 不同家庭年收入的网民比例
LSL的朋友,银饰店老板LYJ是在看到LSL家的电脑后做出购买决定的,他家的电脑也是购于2000年,当年就开通了上网功能。现在LYJ上网用的是中国移动4M宽带套餐,包年360元。电脑就摆在银饰店柜台的后面,因为安装了无线路由器,LYJ也能通过手机上网。巴拉河村现在有五六户人家有电脑,第一台电脑购买于两三年前,JC2014年4月刚买了电脑,是村里第二户有电脑的人家,自己和妻子都不会用,主要是买给孩子的。(www.xing528.com)
手机的普及率比电脑高得多,在被调查的102个样本中,除1人不使用手机外,其余101人都使用手机,而且很多人不只拥有1部手机(表2.4)。虽然上网并不是当地人使用手机的主要目的,但用手机上网开始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
表2.4 家电媒介拥有情况-手机
对于家里没有电脑的年轻人和在镇上学校寄读的村里的孩子,网吧是另一个上网的选择。施洞唯一的网吧位于镇北侧正在改造路面的人民路上。网吧在二楼,三楼兼营住宿,快40岁的老板SM是LSL堂弟的爱人。刚到网吧调研时,我的陌生面孔让SM显得很拘谨,不停地解释他们这里上网都需要出示身份证,不能包夜。熟悉之后SM告诉我,县文化市场稽查队的人经常来暗访,她把我当成稽查队的工作人员了。SM这样回忆开办网吧的经历:
2006年的时候,我在凯里街上看见很多网吧,生意也不错,就有了自己开家网吧的想法。当年就在凯里订购了电脑,前后买了30多台,还请了一个网管。网管家在凯里,隔段时间才来一趟,平时的简单维护都交给我弟弟。上网收费每小时3块,刚开始上网的人还可以,后来生意就越来越不好做。
SM说,除了过年过节,网吧平时的生意都不太好,上午基本没人,下午才陆续有客人。在网吧的调研从上午九点半到十一点半,总共来了1个客人。谈到原因,SM觉得一是因为平时学生上课,学校管得严;二是年轻人很多都外出打工,镇上有消费能力又有上网兴趣的人并不多。
在施洞网络媒介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电脑和手机可以从市场购买,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则完全依靠政府和电信运营商。2006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农村邮政和电信,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2013年8月,国务院印发《“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方案提到,“到2015年,初步建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城市光纤到楼入户、农村宽带进乡入村”,在农村地区的重点任务是“将宽带纳入电信普遍服务范围,重点解决宽带村村通问题”。为响应中央政府的号召,台江县人民政府也在《台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农村网络建设目标:“加大农村地区信息网络建设和改造力度,积极推进电信普遍服务,加快农村‘三电合一’工程和农村‘光纤宽带进乡入村’工程建设。到2015年,力争行政村基本通宽带。”[21]虽然时代环境完全不同,但这场发生在大众自我传播时代的“媒介运动”与之前发生在农村的“有线广播网”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相比,无论是政策的基本目标还是语言风格都呈现出很大的相似性,政府的主导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施洞正是这种政府主导下的科技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受益者。
尽管施洞网络媒介发展有赖于国家的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入,但互联网这一大众自我传播媒介不同于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特性赋予了普通网民前所未有的权力。一旦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互联网随电脑和手机进入“寻常百姓家”,网络终端便成为人们的私有财产,人们在选择和创造媒介内容时获得了空前的自由,国家政权对网络媒介的控制越来越不现实。我将在第六章具体讨论大众自我传播媒介时代媒介权力的演变,在此之前,让我们先走进施洞镇普通人的家庭,看看他们是如何使用电视和互联网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