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的《致编者信》分析

《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的《致编者信》分析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表6.4可以看到,《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的《致编者信》传承了该报的特色,注重经济方面的观点表达。因此,在分析《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致编者信》的中国国家形象时,宜重点考察经济贸易方面。(一)气候变化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与《澳大利亚人报》相似。

《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的《致编者信》分析

澳大利亚人报》的《致编者信》每次刊登多封来信,对篇幅要求不高,寥寥数语即可。 与此相比,《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的《致编者信》风格截然不同,每次只刊登一篇来信,篇幅虽不长,但内容更完整,观点更清晰。 2016年3月15日该栏目终止以前,在陆克文任期内,该报共刊登了101篇与“中国”有关的读者来信。 下面从与中国并列出现的国家和信件内容出发,探析该报的读者所构建的中国国家形象。

一、与中国并列出现的国家

首先,为了解澳大利亚民众在某一特定领域将中国与哪些国家归为一类,整理在经济贸易、气候环境政治安全及社会生活领域与中国同时并列出现的国家,得到表6.4。

从表6.4可以看到,《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的《致编者信》传承了该报的特色,注重经济方面的观点表达。 其他无论是政治安全还是社会生活,虽有所涉及,但总体数量和比例较少。 因此,在分析《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致编者信》的中国国家形象时,宜重点考察经济贸易方面。

表6.4 《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2007年11月24日—2010年6月24日《致编者信》中与中国并列出现的国家/地区

资料来源:根据Factiva数据库所供数据整理而成。

经济贸易方面,与中国并列次数最多的是印度,其次是美国、日本

印度与中国虽然在体制、政府结构等诸多方面差异明显,但两国同处亚洲,是世界人口大国,处于高速发展中,对世界经济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同时,在发展中,两国亦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问题,在国际社会上受到指责。 正是由于这些基本情况的相似之处,两国经常被相提并论,作为同类国家进行一些政策、态度、发展前景的比较。

第二位是美国,美国在很多方面都堪称世界第一,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强国。 作为澳大利亚的传统盟友,美澳两国在经济、政治等诸多领域都有密切合作。 相较而言,中国与澳大利亚的合作起步较晚,虽然发展很快,但与美国的影响相比,在某些方面仍有所不及。 在讨论中澳经济发展时,常将美国作为比较的参考标准,或可能超越的目标而提及。

第三位是日本,中澳两国经济合作的密切程度虽早已超越日本,但日本仍是澳大利亚重要的合作伙伴。 日本是亚洲的老牌强国,也是澳大利亚传统的盟友,两国关系相当密切。 而中日两国历史渊源深厚,同属亚洲国家,经济上亦有密切合作。 近些年,日本虽有发展减缓、经济衰退的迹象,在很多方面已被欣欣向荣的中国所超越,但在分析亚太经济形势或澳大利亚合作伙伴时,仍是一个重要的国家。

第四位及再往后提到的国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亚洲国家,这表明中国与其他亚洲国家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另一类是世界经济强国,中国经济实力提升,已成为世界经济中最具活力且无法替代的部分。

第二个值得关注的是气候环境,但并不是广义上的环境问题,而只是“气候与减排”。 其焦点在于陆克文的减排政策和哥本哈根气候大会。 陆克文在其任期内对澳大利亚的环境政策采取了比较激进的态度。 不仅签署了《京都议定书》,在国内国际大力推行减排政策,而且发表了减少澳大利亚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白皮书,提出了有明确减排目标的排污交易计划。 对此,澳大利亚媒体给予积极关注,连侧重经济报道的《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亦不例外。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被放在与印度对等的位置上,这是因为两国除了上文所提到的诸多相似情况,还同时是两个碳排放量大的国家。 高速发展加上庞大人口,中印两国虽采取了一定措施,特别是中国,已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文件和减排目标,但由于条件所限,碳排放量在世界上仍位居前列,被一些国家和媒体指责应对气候变化承担更多责任。

陆克文在国内推行减排政策,但由于反对党在环境问题上的立场发生转变,使其政策推行受阻。 之后在哥本哈根举行的世界气候大会上,陆克文曾想利用自己对中国的影响,并借助国际舆论推行减排政策。 没想到中国并不支持,他的计划因中国、美国和印度等碳排放量高的国家拒绝达成一致协议而搁浅,陆克文不得不无功而返。 据说恼怒的陆克文曾暗下爆粗口对中国代表团表示不满,结果被媒体偷录,一度引发了中澳关系的紧张。 这一挫折对他打击较大,也对他在国内的声望和权威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这一系列事件当时是澳大利亚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时也可以帮助理解中国与美国、印度并列出现的情况。

二、信件内容分析相对于政治安全、社会生活方面的新闻,经济贸易和气候环境问题更受《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读者的关注。 出于样本量的考虑,在信件内容的分析中,将重点关注“气候变化”“经济发展”两个主题。

(一)气候变化

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与《澳大利亚人报》相似。 在刊登的101封来信中,以“气候变化”为主题的共有8封,占7.92%,属热门话题。 这些来信就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是否应承担责任进行讨论,所述观点基本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为中国辩护,如“India and China face a massive challenge of poverty alleviation,and—however inconvenient—the justice of their argument is hard to fault.”(“印度与中国面临严峻的脱贫挑战,虽然很麻烦,但他们论据的全理性难以批驳。”)这类观点主要是基于个人知识对中国给予支持,认为中国提出的方案是一个“ethics”(“规范”)的有道理的方案。 虽然这一方案被很多人批评,认为中国“cheeky”(“厚颜无耻”)。 但同时,基于对中国国情的了解,这部分观点认为中国目前所采取的态度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中国国内尚存在很严重的脱贫脱困问题,很多人需要依靠经济的持续发展解决生活需求,因此,中国不可能一下子承诺大幅度减排。 这些对中国立场表示理解的观点是在对中国国情较为了解的情况下提出,从一个侧面表明,让更多的外国媒体或民众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有助于在国际社会获得更多的理解,有利于中国国家形象的改善,以及创造对中国发展更友好的环境。

第二,中国有责任,如“The reality is coal will remain the fuel for 65 to 70 per cent of China's(and Australia's)primary energy needs for decades.”[“现实是在未来几十年时间里煤仍将提供中国(澳大利亚)主要能源需求的65%—70%”。]这类观点认为中国的碳排放量处于较高的水平,且在短期内这一现状不会改变,世界气候确实因此受到影响,所以,中国对全世界的减排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同时,《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的读者也意识到,要求中国在短期内改变现状非常困难,“煤炭在今后几十年内仍将占中国主要能源供应的65%—70%”。 虽然他们对中国是碳排放大国的原因有较为客观的认识,知道是出于“迅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但这无法改变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应承担相应责任的实际情况。 他们认为这是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应有的觉悟

第三,中国的态度,如“Does our former ambassador to China seriously believe that an Australian emission trading scheme would help persuade China to adopt an emission reductions policy?”(“我们的前任驻华大使真的认为澳大利亚排放交易计划能说服中国采取减排政策?”)“The developing n ations,led by China and India,have made it abundantly clear that the developed world,which created the problem,must do the initial heavy lifting in cleaning it up.”(“以中国印度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已经清楚地表示造成这一问题的发达国家必须在解决方案中承担主要任务。”)这类观点主要是指中国在面对减排问题时的态度,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即便在一定的督促之下,中国也不愿采取行动减排。澳大利亚在这方面作出了努力,提出自己的排污交易计划,陆克文总理欲利用自己对中国的影响,促使中国承诺减排,但效果甚微,就好像“向暴风中吐口水”。 另一种是由于不愿意为发达国家买单,中国要求发达国家首先采取行动。 在这类观点中,中国认为现有的气候问题,发达国家应负主要责任,他们应首先采取措施,而不是由中国或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承担后果。

从信件内容看,《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的读者倾向于引用该报已刊登新闻。 “Allan Fels and Fred Brenchley(‘Time to lift veil on climate pain’,Opinion,December 4)say that countries like India and China are being‘cheeky’when they ask for per capita rather than country limits to greenhouse emissions.”[“Allau Fels和Fred Brenchley(《是时候揭开气候问题的面纱》,Opinion版,12月4日)谈到像印度和中国这些国家在提出人均排放而不接受国家限排的时候,是‘厚颜无耻’的。”]这些引用的内容来自该报的新闻报道或其他读者来信。 这一倾向很可能是由编辑部的选择所造成,有人为导向的嫌疑,此处不多讨论。 为使澳大利亚民众心中的中国国家形象更客观,下面会对覆盖面更广的民调中显示的中国国家形象进行分析。

总的来说,两份报纸的《致编者信》中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对中国的核心观点比较一致,即在澳大利亚民众眼中,作为排碳大国,中国对气候变化负有责任,但即使有澳大利亚的督促,中国仍不愿承诺减排,要求发达国家先采取行动,但同时,考虑到中国现阶段国情的需求及过去几十年发达国家所进行的碳排放情况,中国的态度并非完全不能理解。(www.xing528.com)

(二)经济发展

首先,在101篇与“中国”相关的读者来信中,提取关于中国经济及中澳经济合作的观点,将其分为中国经济的基本情况、中国对内经济政策、中澳经济合作三个方面进行整理,得到表6.5:

表6.5 《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2007年11月24日—2010年6月24日《致编者信》中关于中国经济及中澳经济合作的观点

资料来源:根据Factiva数据库所供数据整理而成。

表6.5所展示的中国国家形象,有以下三大特点:第一,与澳大利亚联系密切,强大有潜力;第二,对内对外态度截然不同,对外设置重重障碍,以对内尽可能保护;第三,野心大,意欲控制外国(澳大利亚)公司和资源。

在中澳合作中,除了第一个特点,其他两点均让人心生不满和担忧。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愿意在不平等的条件下与对方合作,也不会乐意见到自己国家的公司、资源被他国所控制。 这一方面的中国国家形象虽充满潜力和吸引力,却有些自私而带侵略性,让澳大利亚的读者感到忧虑。

其次,鉴于上文的分析结果,笔者认为有必要考察中国投资在澳的实际境遇,以了解民众的观点对中国投资的影响。 在101封与“中国”相关的读者来信中,以“中国投资”为关键词进行过滤,得到直接相关的来信15篇,对来信内容进行详细划分,可得到表6.6:

表6.6 《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2007年11月24日—2010年6月24日《致编者信》中与“中国投资”有关的内容

续表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Factiva数据库所供数据整理而成。

三大内容看似分布均衡,但实际每一部分的观点都存在差异。 根据各观点的所占比重,得到图6.3:

图6.3 《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2007年11月24日—2010年6月24日《致编者信》中与“中国投资”有关的观点

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在对待中国的态度上,“限制中国投资”为主要观点;在中澳经济关系上,意见一致,两国经济关系密切;在看待中国国内经济情况时,对中国现行经济政策的不满较多,包括中国大量对外投资,却限制外资在中国的投资以及中国的对外投资以国家为主导。

三、中国国家形象总结

将中国在减排问题和在经济领域的形象进行重叠,可以看到在《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读者的眼中,无论在哪个领域,中国的国家形象都是实力强、发展快、潜力大。 差异部分在于对待减排问题,部分读者较为宽容,认为中国虽在承担国际责任上有欠缺,但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和气候变化的历史原因,中国的态度可以理解;而在经济领域,中国的国家形象被抱怨得较多,澳大利亚读者根据自己接收的信息,单方面认为中国经济政策内外有别,对外大量进行投资,对内严格限制外资,加上国家主导的经济投资模式,引起他们对中国在澳大量投资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担心,形成“应限制中国投资”的主流意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