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澳大利亚主流媒体对中国形象的研究:2007-2010年

澳大利亚主流媒体对中国形象的研究:2007-2010年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气候变化在与“气候变化”相关的读者来信中进行关键句整理,得到表6.1:表6.1《澳大利亚人报》2007年11月24日—2010年6月24日《致编者信》中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涉华观点续表资料来源:根据Factiva数据库所供数据整理而成。

澳大利亚主流媒体对中国形象的研究:2007-2010年

一、读者关心的问题

2007年11月24日—2010年6月24日的两年半时间里,《澳大利亚人报》共有285篇《致编者信》有内容涉及“中国”,每一期《致编者信》都有一个热词“MOST TALKED ABOUT”。 这些来信对当时的社会热点问题发表看法,涉及气候、政治军事、农业、政策等各方面。 每一篇《致编者信》刊登少则数位,多则十数位读者的来信。 经过整理,与“中国”相关、出现频率最高的前三位热词分别是:“气候变化”“中国人权”“陆克文与中国”,下面就根据这三个主题作进一步分析。

(一)气候变化

这一组涉及气候变化的热词包括“CLIMATE'S CULPRITS”(“气候问题的罪魁祸首”)、“THE PLANET'S FUTURE”(“我们星球的未来”)、“GARNAUT REVIEW”(“加诺特气候变化报告”)、“CLIMATE CHANGE”(“气候变化”)、“EMISSIONS TRADING”(“排污权交易”)、“CARBON CAPTURE”(“碳捕获”)等。 其中,“CLIMATE”(“气候”)、“EMISSIONS”(“排放”)、“CARBON”(“碳”)以及“GARNAUT”(人名:加诺特)都多次重复出现。 这些热词基本都属于“气候变化/环境问题”范畴,故将它们归为一类。

陆克文2007年11月24日选举获胜,12月3日直接签署了《京都议定书》,扭转了前任霍华德保守派政府常年来拒绝在环境问题上作出承诺的态度;2008年12月15日,陆克文政府发表了减少澳大利亚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白皮书,提出排污交易计划(Emissions Trading Scheme),此计划后因反对党变卦,先后两次在参议院被驳回;12月7日,陆克文出席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欲借助国际舆论推行自己的减排政策,但因中国、美国和印度等高碳排放国家拒绝达成一致而使其无功而返。

这一系列事件使“气候变化”问题成为澳大利亚媒体和民众关注的焦点,中国也因为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而受关注。

(二)中国的人权

这一组热词包括“VIOLENCE IN TIBET”(“西藏的暴力事件”)、“BEIJING'S ROLE IN TIBET”(“西藏问题中北京的角色”)、“TIBET AND THE OLYMPICS”(“西 藏 与 奥 运 会”)、“OLYMPIC TORCH”(“奥运会火炬”)、“CHINA AND HUMAN RIGHTS”(“中国与人权”)、“CHARTER OF RIGHTS”(“权利宪章”)、“GAMES CENSORSHIP”(“游戏审查”)、“LIBERAL LEADERSHIP”(“自由领导”)等。 这些热词虽涉及“西藏”“奥运会”“权利”等看似不同的事件,但其核心都与“中国人权”这一困扰中国外交的问题有关。

“TIBET”和“OLYMPIC”是重复最多的两个词。 虽然从词义上看,两者联系不多,一个是地区名,讨论的应是地区问题;另一个是全球性运动会,应与体育关系密切。 但阅读后可知,由于当象征中国人民和平友谊的北京奥运圣火在五大洲传递时,遭到干扰,“疆独”“藏独”等敌对势力曾多次试图破坏圣火传递,使“西藏”与“奥运会”被联系在一起,它们所代表的并不是地区或运动会本身,而是一次中外势力的对抗。 在这两个热词背后,中国的人权问题再次成为焦点,也备受澳大利亚媒体和民众关注。

(三)陆克文与中国

陆克文参选总理的时间正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澳大利亚经济的敏感时期,中国市场对澳经济的走向十分关键;同时,对选举结果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本尼朗(Bennelong)选区人口结构发生变化,以中国人和韩国人为主的亚洲移民大幅增加;受这两大因素影响,陆克文的汉语背景对他最后获得大选胜利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这个会说中文的总理在澳大利亚民众眼中不免显得有些特殊。 他与中国的关系多次成为讨论的焦点,如“RUDD'S DIPLOMACY”(“陆克文的外交”)、“OUR MAN IN BEIJING”(“我们在北京的人”)、“RUDD V THE MANDARINS”(“陆克文与汉语”)、“RUDD'S BIG IDEAS”(“陆克文的大想法”)等。 澳大利亚民众似乎特别关心陆克文的汉语背景及其对中澳关系的处理。作为国家领导人受到民众的关注无可厚非,但若他与某国的联系被特别重视的话,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陆克文的“中国通”背景对其有利还是有弊? 他对中国问题的处理,能否让澳大利亚民众满意? 这需要进一步考察。

二、读者的态度

为了了解读者的态度,分别在与三大热词相关的读者来信中找到直接针对中国表达态度的关键句,整理后予以分析。

(一)气候变化

在与“气候变化”相关的读者来信中进行关键句整理,得到表6.1:

表6.1 《澳大利亚人报》2007年11月24日—2010年6月24日《致编者信》中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涉华观点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Factiva数据库所供数据整理而成。

根据这些关键句,对澳大利亚社会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可知,针对“气候变化”问题,澳读者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无需担忧,这是气候的自然变化,一种认为应采取行动,人类活动有责任。 在第二种观点里,又可进行划分:一部分认为发达国家应负主要责任,中国不应为发达国家曾经的发展和现在的生活买单;另一部分认为中国应承担很大责任,因为中国现在是一个世界排碳大国,对气候影响大。 在第二种“中国有责任”的观点下,澳大利亚民众看到中国虽不情愿,但也愿意在发达国家承诺之后采取相应行动的态度,对此,有部分澳大利亚民众认为澳大利亚作为一个发达国家,应帮助中国实现更好的发展,对上述观点进行综合整理,可得图6.1:

图6.1 《澳大利亚人报》2007年11月24日—2010年6月24日《致编者信》中关于“气候变化”的读者观点

(二)中国的人权

在与“中国人权”相关的读者来信中进行关键句整理,得到表6.2:

来信的观点相当一致,可归纳在对中国带有偏见、不公平的批评框架中,即“西藏在中国的强势统治之下,没有基本的人权,虽然奥运会是一个契机,但中国不会做出改变,面对这种情况,澳大利亚应做得更多。”因此,表6.2 只列出部分关键句作为例证。

国外媒体在谈到西藏时,总是指责中国政府高压,甚至是专制的管理制度,经常以人权问题进行责难。 从收集的《致编者信》来看,在地区近邻、亲密的贸易伙伴——澳大利亚,情况也是如此。 地缘上的亲近、众多的合作和共同的利益亦难以使他们改变看法。 其原因在哪里? 中国政府的立场缘何不能得到外国民众或政府的接受理解? 这种情况与上文分析的“热比娅”事件在性质、外媒舆论观点上颇有相似之处,可见在民族与地区管理问题的对外宣传策略上中国政府确实亟需调整改善。(www.xing528.com)

表6.2 《澳大利亚人报》2007年11月24日—2010年6月24日《致编者信》中与“中国的人权”相关的涉华观点

资料来源:根据Factiva数据库所供数据整理而成。

北京奥运会的召开是让全国人民自豪不已的大事件,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澳大利亚民众期待的却不是运动员的精彩表现,而是将其与“人权问题”相挂钩,与“西藏问题”相联系。 产生这种联系的原因是2008年4月1日—5月3日,北京奥运圣火33天的境外传递过程中,在伊斯坦布尔伦敦巴黎等地多次遭到抢夺和袭击,个别组织和敌对势力的“疆独”“藏独”分子试图破坏圣火传递。 虽然最终,2008年北京奥运会顺利举行,向世界展现了一个全新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扩大了中国的影响,提高了中国的世界地位,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和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面对火炬传递中出现的不和谐情况,该如何处理,对中国外交不仅是一个考验,更是改善国家形象的一个途径。 既要维护国家主权统一,也要展示泱泱大国的风范,这是中国在国家形象构建问题上亟需解决的另一个问题。

(三)陆克文与中国

陆克文作为第一位会说流利汉语的发达国家领导人,在处理中国问题时是否让澳大利亚民众更有信心? 他的“中国通”背景对他的政治生涯起到什么作用? 为了解澳大利亚民众如何看待陆克文总理与中国的关系,这一部分以“Kevin Rudd(陆克文)”“China(中国)”和“relation(关系)”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得到相关来信20封。 这些信件分布于2008年2月—2010年6月之间,在谈到陆克文与中国的关系时,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第一,关于陆克文的汉语能力和对中国的了解。

在提到陆克文时,澳大利亚民众经常会同时提起他会说汉语的事实,但所表达的态度却耐人寻味。 将提到陆克文中国知识背景的内容整理出来,按照褒义、中性和贬义进行类别划分,可得到表6.3。

结果让人吃惊,在这一阶段,陆克文的汉语能力并没有为他赢得更多的支持和赞赏,反而在处理中澳关系时,成为他的负担和被指责的把柄。 澳大利亚民众似乎对于他的汉语能力并不甚在意,“knowledge of the language would count for nothing.”(“语言知识毫无作用。”)要么是流露出一种会不会汉语都一样的态度;“Let's hope Kevin Rudd's ego know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understanding Mandarin and understanding the Chinese.”(“让我们希望陆克文的自尊心明白懂普通话和懂中国人的区别。”)要么是对他的汉语能力表示怀疑;“Kevin Rudd would never accuse them.”(“陆克文从不指责他们。”)要么是因为陆克文的汉语能力而担心他与中国的关系过于亲密;“Isn't it enigmatic that a selfconfessed Sinophile and Mandarin-speaking Prime Minister could let our relationship with China,...,deteriorate to its lowest point in 10 years.”[“自诩亲华且会说汉语的总理……(两国关系)恶化到了10年来的最低点,这难道不令人困惑吗?”]要么是嘲讽他虽有汉语能力却把中澳关系越搞越糟。 以上种种的不在乎、怀疑、担心或嘲讽都是贬义评价,数量上几乎是中性与褒义评价之和的两倍,揭示陆克文的汉语能力对他当总理并不是一件好事。

表6.3 《澳大利亚人报》2007年11月24日—2010年6月24日《致编者信》中对陆克文中国知识背景的态度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Factiva数据库所供数据整理而成。

中性部分的句子没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多为事实的陈述,这里不多讨论。

表达褒义评价的句子只有两个,其中一句说的是汉语确实比较难学,因此学会汉语的陆克文值得在这方面多被宣传,但并没有提到汉语在政治经济外交上有任何实际作用。 另一句则提到了因为陆克文的汉语能力为澳大利亚与中国进一步发展经贸、文化关系奠定了良好基础,是一种肯定的评价;但这类褒义评价数量有限,质量不高,在数量众多、态度鲜明的贬义评价面前显得缺乏说服力而易被忽略。

了解到在澳大利亚民众眼里,陆克文的汉语背景并不能让他们赞赏,再来分析他们如何看待陆克文与中国的关系。

在谈到两者关系时,有几个词/词组使用频率相当高,包括“special relationship”(“特殊关系”)、“special friends”(“特别的朋友”)、“new best friends”(“新的好朋友”)、“friends”(“朋友”)等。 这些词/词组本身并不含贬义,甚至有些是褒义的,但陆克文是一国之总理,中国是一个外在国家,用这些词/词组来形容两者的关系,恐怕就不合适了。 国家领导人手握重权,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未来,与另一个国家有“特殊”或“朋友”关系,不免会引起该国民众的忧心。

澳大利亚民众对会说中文的陆克文总理与中国可能建立过于密切的关系并不支持,甚至是反对的,“Now that we've seen how Kevin Rudd's‘special friends’treat his countrymen,let's hope he doesn't have any enemies.”(“现在我们已经见到了陆克文的‘特别朋友’如何对待其伙伴,让我们希望陆克文没有敌人吧。”)他们在使用上述高频词时,往往带有嘲讽的语气。 还有从另一个角度进行讽刺,“What better chance would a former trade minister have to link his Vatican to Kevin Rudd's Beijing than via the Great Silk Road?”(“一个前任贸易部长还有什么比利用丝绸之路更好的与陆克文的中国政府连结在一起的机会吗?”)等。 在澳大利亚媒体看来,似乎陆克文会中文,就应利用这一优势获得在中国的特殊地位,影响中国的决策,甚至在公开报道中采用“Kevin Rudd's Beijing”这样的表述,但中国作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不可能因为陆克文的这一语言能力而给其特殊待遇,这种表述实际就形成了另一种类型的讽刺。

当然,对陆克文和中国的关系持积极态度的看法并非不存在,如“In fact,when we elected Kevin Rudd I thought the Lucky Country just might pull it off yet again and be in a position to quietly replace the failing American big brother with China when the time is right,just as we switched from England to the US.”(“实际上,当我们选择陆克文的时候,澳大利亚可能获得了胜利,在合适的时间,悄悄放弃正在衰退的美国大兄弟而与中国结盟,就像当初我们从英国转向美国。”)从澳大利亚发展的角度,看到中国的强大和未来的潜力,希望与强者合作,选择陆克文当总理是为了选择一个更好的未来。 当陆克文参加竞选时,全球金融危机面临爆发,澳大利亚正处于一个敏感时期,所有人对未来经济局势可能恶化怀有担忧和不安。 这时,陆克文带来一个新的可能,即澳大利亚的近邻——中国,一个强大、拥有无限潜力,且经济与澳大利亚互补的大国。 中国发展势头强劲,若有一个国家能帮助澳大利亚渡过难关,那必然是中国,之后事态的发展也确实印证了这种预测。 澳经济能快速复苏并进一步发展,与中国的合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陆克文担任总理后,在处理中澳关系时,他的汉语能力反而成了一个钳制因素。 陆克文的每一个举措或表态都会引起讨论,稍有不慎就会被澳大利亚社会所质疑,责备他对中国过于软弱而不敢直言,或是被中国政府反对,挑战他一些涉及中国利益的决定。 这种内外夹击的尴尬局面,再加上在处理其他国内国际问题时的失误,陆克文的总理生涯走到了尽头。

三、中国国家形象总结基于读者来信,首先,整理出《澳大利亚人报》的读者最为关心的,与中国相关的三大热点问题:“气候变化”“中国人权”“陆克文与中国”;接着,对这三个问题的读者看法进行梳理,继而从这三个方面进一步对中国的国家形象进行了分析。

澳大利亚读者眼中的“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是一个强大、发展迅速却还没有承担足够国际责任的国家;在“中国人权”问题上,是一个因存在少数民族与地区管理问题却不愿做出改变而被批评的国家;在“陆克文与中国”的问题上,是一个可能与澳大利亚“中国通”总理有“特殊”关系而需要被警惕的国家。

现在,将这三个方面的中国国家形象进行综合叠加,对澳大利亚读者在《致编者信》中所构建的中国国家形象进行总结,得到图6.2:

图6.2 《澳大利亚人报》《致编者信》三大热点问题中中国国家形象

上图中,黑色字体代表正面形象,白色字体代表负面形象。可见,负面形象居多。 中国实力强大,发展迅速,但还存在诸多问题。 虽然一些负面形象的形成与外国媒体/民众对中国的固有偏见和所得信息的片面性有关,但这一形象在澳大利亚读者中已得到较为广泛的接受。 为了改善国家形象,中国需要对固有偏见开展针对性工作,对信息的片面性问题与外国媒体/民众展开更全面的交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