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07-2010年中国形象在澳大利亚主流报纸中的研究结果

2007-2010年中国形象在澳大利亚主流报纸中的研究结果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份报纸虽分属不同的利益集团,但在对事件原因进行讨论时,却相当一致,基本都将事态恶化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中国政府强势的态度。其实在《澳大利亚人报》的《致编者信》专栏和第三方的洛伊民调中,都可以看到这些报道和观点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影响。第二类,对事件后续影响的说明,包括“力拓案不会对两国利益造成太大影响”“维持了数十年的设定铁矿石年度基准价的体系可能被终结”等。

2007-2010年中国形象在澳大利亚主流报纸中的研究结果

新闻报道中,在一些重要事件已经发生的情况下,媒体会通过发表长篇评论来对最新发生的新闻提出一定的看法和预测,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因此,研究这类长篇新闻对了解社会媒体的主流看法意义重大。 在“力拓案”的时间范围内,《澳大利亚人报》共有58篇长篇报道,而《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则是32篇,对这些报道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归纳,得到表5.4:

表5.4 《澳大利亚人报》与《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2009年7月5日—2010年3月29日关于“力拓案”的评论性报道中核心观点对比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根据Factiva数据库所供数据整理而成。

这些核心观点主要可以归为三类:

第一类,对事件的叙述和对原因的探讨,包括“胡士泰是中国政府报复力拓拒绝中铝的受害者”“中铝力拓合作失败使中国不悦”等。 两份报纸虽分属不同的利益集团,但在对事件原因进行讨论时,却相当一致,基本都将事态恶化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中国政府强势的态度。 为了达到目的,取得本国所需的资源,对外大量投资,利用雄厚的资金实力,以国家为靠山,意欲控制澳大利亚的企业和战略资源。 在遇到阻碍时,仍以国家为靠山,采取非常手段,这一点也是最受澳大利亚媒体和民众诟病的。 其实在《澳大利亚人报》的《致编者信》专栏和第三方的洛伊民调中,都可以看到这些报道和观点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影响。 “力拓案”对中国在澳投资最大的影响之一就是对中国投资反感的澳大利亚民众增多,中澳两国的合作关系与以前再不相同。

第二类,对事件后续影响的说明,包括“力拓案不会对两国利益造成太大影响”“维持了数十年的设定铁矿石年度基准价的体系可能被终结”等。 总的来说,两大报纸对中澳关系中互相依赖的部分都有清晰的认识。 两国地缘上的亲近、经济上的互补、中国对矿产能源的需求、澳大利亚对中国经济的依赖,这些都是使两国重新回到合作道路上的有利因素。 只是经过“力拓案”之后,新展开的合作较过去已发生变化,双方共同审视过去的状态,作出修正,寻求一种更为成熟的关系,包括中澳铁矿石谈判的改变、澳对外投资政策的调整等。

第三,对澳大利亚政府处理方式的报道和评价,包括“不要无休止对话,应做出决定”“是否能让胡士泰回家是对陆克文政府的考验”等。 会中文的陆克文总理在这件事情上曾被寄予厚望,但他未能在事件发展中取得立竿见影的突破,造成澳大利亚媒体认为其高估了自己与中国的亲密关系,实际对中国的影响力有限,反对意见则要求采取更激烈的手段,给陆克文政府施加了极大的压力,也对陆克文的执政能力表示了怀疑。 这是澳大利亚内部执政党与反对党的竞争,但对陆克文后续的政坛失败亦有影响。

综上所述,在这三大类的观点中,两大报纸在前两类观点上的相同性明显高于第三类观点。 在对“力拓案”进行报道,对中国采用的手段进行抨击,对中澳关系发展进行评述以及对中澳后续投资进行展望这些方面的报道内容和角度都较类似,只是在对政府态度和措施进行评价时,有所差异。 《澳大利亚人报》认为胡士泰的被捕,虽属商业事件,但更有来自中国政府的强力干预,陆克文政府的态度不够强硬,建议采用更加强硬的措施应对来自中国的威胁。

这两大报纸由于分属不同的利益集团,必然会对对方进行批评和抨击,但在面对中国这个共同的对象时,所采取的立场与态度却惊人一致,这也对澳大利亚社会和民众产生了相应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