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Factiva数据库,以2007年11月24日—2010年6月24日为时间范围,以“China”为关键词,对《澳大利亚人报》进行搜索,得到12043篇新闻报道,数量庞大。 搜索到的文章除了国际版、经济版、社论专栏、体育版、文艺版等重点版面的内容,还包括简报及全国版、地区版和专题版面的内容。 本次搜索非常全面和完整。
一、以时间为参考
对搜索结果以月为单位进行数量统计,可得到图2.1:
图2.1 《澳大利亚人报》2007年11月24日—2010年6月24日涉华报道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Factiva数据库所供数据整理绘制而成。
图2.1可见,陆克文执政的两年半里,涉华报道的数量多稳定在每月300—400篇,但其中,出现了几次小高峰和相对低谷。 第一次高峰出现在2008年4月,这是陆克文正式访华,与胡锦涛主席会晤,并在北京大学用中文发表演讲的时间;第二次在2008年8月,这一期间北京奥运会在经历了一些波折后顺利举行;第三次在2009年7月,胡士泰(Stern Hu)等四名力拓员工,被上海市国家安全局刑事拘留,标志“力拓案”的正式开始。 这三次高峰出现的时间都发生了对两国至关重要的事件,导致了报道数量一定程度的上升。 这三大事件涉及政治、体育、经济等两国在多个方面的合作交流,既反应了《澳大利亚人报》作为一份综合性报纸的特点,也印证了中澳两国合作的广泛性。
2008年底、2009年初出现一次报道数量的低谷,这一时期两国关系在经历了2008年各种事件后趋于平缓。 同时,以陆克文为首的澳大利亚政府正忙于发表排污交易计划,又称碳污染减排计划(Carbon Pollution Reduction Scheme,简称CPRS),提出在2020年前将澳大利亚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排至低于2000 年水平的5%—15%。 陆克文为此计划在国内寻求当时的反对党领袖——属于温和保守派的马尔科姆·特恩布尔(Malcolm Turnbull)的支持,澳大利亚媒体关注的焦点也有所转移,有鉴于此,这一时期中澳两国之间的互动相对减少。
总体而言,每月300—400篇的相关报道,数量颇多,曾有学者在对《纽约时报》进行涉华报道研究时称:“笔者利用上海图书馆中的《纽约时报》纸质版本对2009年的涉华报道进行了全面搜索,共搜索到2009年中与中国、中国人、台湾、香港等涉华内容相关的报道583篇。”(邵静,2011:24)也就是说,处于研究时间范围内的2009年,《纽约时报》一年的涉华报道量只有600篇不到,相较而言,《澳大利亚人报》每年的报道数量大得多。 虽然两个研究遴选样本的标准可能不同,每篇报道中真正涉华的内容比例亦可能不同,但仍不能改变报道数量多的实际情况。 可见,澳大利亚与中国的联系可能比一般所想象的更为紧密,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澳大利亚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及两国关系的发展值得更多关注和研究。
二、以新闻主题为参考
《澳大利亚人报》所有涉华报道所涉及的主题可分为四个方面:政治安全、经济贸易、社会体育、致编者信。 根据样本中涉华报道的分布情况,可得表2.1。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到,首先,政治安全、经济贸易是澳大利亚主流报纸涉华报道的重点,而经济贸易又是重中之重。 这符合中澳关系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即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澳大利亚外交贸易部(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发布的《2016年澳大利亚贸易组成》(Composition of Trade Australia 2016)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仍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保持了自2009年以来的领先地位。 据澳方统计,2016年,中澳双边贸易额为1552亿澳元(1澳元约合0.77美元),占澳对外贸易总额的23.1%,这一数额甚至超过了澳大利亚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双边贸易额:643亿澳元)和第三大贸易伙伴日本(双边贸易额:610亿澳元)的两国之和。
表2.1 《澳大利亚人报》2007年11月24日—2010年6月24日涉华报道主题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Factiva数据库所供数据整理而成。
其次,在统计过程中,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类别——《致编者信》。 这是《澳大利亚人报》的一个专栏,是读者与采编人员交流、发表自己看法的重要渠道。 但读者真正想让自己的观点见诸报端,还需遵守不少规定,比如来信的内容要新鲜,须与近期热点相关,不得有侮辱性信息等。 在归类时,由于每一整篇《致编者信》中包含了多封来信,但它们所关注的焦点、所发表的意见并不相同,难以将某一整篇的《致编者信》简单归入某一类别,故单列一项。 但这一栏目所刊登的信息在了解澳普通民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看法方面有积极作用,因此,针对这一部分的内容,下文会另行研究。(www.xing528.com)
第三,本研究的样本数量庞大,在将新闻报道进行具体分类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研究人员的主观影响,越细化的分类越容易出现偏差。 为了尽可能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只对新闻报道进行大类的划分,并未作进一步细化分类。 因为这样的操作准确性更高,即使有不合适的分类,但由于数量比例小,不足以影响研究结果。 后续研究将利用关键词搜索提取出相关的涉华报道进行集中和重点研究。
三、以行业为参考
利用Factiva数据库自带的行业统计功能,可得到这一时期提及最多的20个行业,见图2.2:
图2.2 《澳大利亚人报》2007年11月24日—2010年6月24日涉华报道中提及最多的20个行业
资料来源:根据Factiva数据库所供数据整理绘制而成。
将这20个行业根据所属领域进一步整合,如油田/天然气田机械、采矿/采石业、铁矿开采、油田/天然气田开采、煤炭开采、铀矿开采及金属矿物开采都属于自然资源开发领域;银行业/信贷业、信托/基金/金融工具、开发银行、金融投资及商业银行等都属于金融领域。 整理以后,可得表2.2:
表2.2 《澳大利亚人报》2007年11月24日—2010年6月24日涉华报道中行业所涉及的领域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Factiva数据库所供数据整理而成。
这一结果展现了相关涉华报道的一个特点,即所涉及的行业相对集中。 表2.2较准确地反映了澳大利亚与中国合作最多的领域。 澳大利亚地广人稀,矿产资源丰富,在生产土地密集型产品方面较有优势;而中国人口庞大,人均资源占有量有限,在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较有优势。 中澳两国在自然资源和要素条件上看起来存在巨大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却形成了天然的互补,构成了中澳两国贸易的基础。 近年来中国对澳大利亚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在相关领域的对澳投资逐年增加,这于澳大利亚既是发展经济的契机,但同时也引起了一些“中国欲控制澳大利亚战略资源”的担心。 虽然两国合作不断加深,但两国关系却似乎并没有随之越走越近,这种反差下文会进行详述。
图2.3亦可作为中澳合作领域高度集中的佐证。
图2.3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十家公司几乎全部都是与金融或自然资源相关的企业,钢铁企业尤其引人注目,相关报道的数量呈压倒性领先,而这一显著的增长和变化趋势发生的时间正是在陆克文当政前后。 这一现象的发生及其所产生的影响将在下文进一步讨论:中国与澳大利亚在自然资源领域的合作究竟给中国的国家形象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中澳两国的关系有何变化? 这一切又与陆克文总理有何联系?
图2.3 《澳大利亚人报》2007年11月24日—2010年6月24日涉华报道中提及最多的十家公司
资料来源:根据Factiva数据库所供数据整理绘制而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