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毅然转弯的地方,
划下了一道优雅且深邃的弧线。
你弯出来的,
不仅是突兀如山般的性格,
还有浓墨重彩的历史,
诉说着岁月的安详和沧桑。
很久以前,金沙江本来要向南流出国界,可是江流有情,它为了要到太阳升起的东方寻找光明和爱情,毅然掉头而东,汹涌澎湃地穿山绕林,从此之后一路汇纳百川,成为中国最大河流——长江,于是孕育了南中国的千古文明。那个转身的地方,就成了天下奇观——长江第一湾。
美丽的传说故事也许只是茶余饭后的消遣而已,可是长江第一湾的优雅和性格却远不是简单的消遣即可说明的。难怪前人有诗云:“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
且不论这“大观”如何之“大”,也不管转弯处的江水前也汹涌,后也滔滔,单单在这一转之间,就显露出了无尽的温柔。这一带,江水清幽,水势静谧,岸边垂柳依依,丝丝缕缕随风轻展,舒适又懒散地摇摆着腰肢。尤其在春天,岸边、山间、谷旁,金黄的油菜花开出偌大一片,满满地映入人的眼中,连江水都映得耀眼夺目,不仅博得每个人啧啧的赞叹声,更成了让人无法抗拒的诱惑。再配备上馨人的花香,让人仿佛置身于流光溢彩的宫殿,随意地倚在金色的床榻上,或合目静思,或聆听歌伎动人的歌喉,悠哉乐哉。到了秋天,掬一捧清澈的江水,仔细感受江水浸润肌肤的清凉,沉浸于秋风亲吻面颊的清爽,又是别有情调的乐趣。这时的油菜花虽已落尽,花香却铺满岸边的林间草丛,伴着缠绵醉人的秋色,袭上多愁善感的心头:真愿此生如此过,不羡红尘世俗人。(www.xing528.com)
可有谁能想到,这其中,曾经掺杂过兵戈和战争的印记?在“转身”的沙松碧对岸,有一座历史名城——石鼓镇,镇上因有一个用汉白玉雕刻的鼓状石碑而得名。石碑是明代嘉靖二十七年至四十年(1548~1561)间,丽江知府木高向北进军凯旋后的记功碑,石碑两面都刻有铭文。
传说中,这是能够淘洗金子的江水,淘金的工人如今早已不在,金子想必也沉淀于泥水之下,却留下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金沙江。
这神奇的小镇,有许多美丽的传说。相传木天王曾在这一带藏有宝物,并留下一首诗,诗云:“石人对石鼓,金银万万五。谁能猜得破,买下丽江府。”又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平定南中,在此“五月渡泸”(金沙江古称“泸水”),立下石碑为证。还相传,碑的一侧有裂缝,世事动乱,碑就会自动裂开;太平安定的年月,碑上的裂缝又会自动闭合。这都是些看不见也无从考证的传说,为石鼓镇蒙上了一层蝉翼般神秘的面纱。
由于小镇背靠巍峨的青山,面向舒缓的江水,退可以守,进可以攻,所以成了历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长江第一湾因此见证了宋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朝代变迁和民族融合。据考证,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军南征攻打云南,这里是元军乘牛皮筏渡江的地方,也就是历史上“元跨革囊”的发生地。这里还是红军第二、第六军团北上抗日过滇西、渡金沙江的渡口。在渡江中,红军和各族人民结下了难舍难分的鱼水之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石鼓碑背后高兀的山坡上,建起了“红军长征渡口纪念碑”。它俯瞰长江第一湾,气势雄伟,庄严肃穆,和第一湾相得益彰,也尽展红军的精神风貌和英勇风采。红军长征渡江纪念馆也坐落在石鼓镇的金沙江畔,这里陈列着红军将士曾经使用过的马灯、手电筒、水壶、公文包、医疗器具等,每件东西都能向世人诉说出一个动人的故事。
长江第一湾在纳西语中称为“剌巴”,意为虎啸处或虎族之花。
长江第一湾也因此变得更加美丽而深刻。
走进如诗如画的石鼓风光,仿佛走进了一条历史文化的长廊,一种岁月堆积起来的厚重和沧桑会带人进入一个更为古老的纳西传说。而今,那形态各异的青石板上纷至沓来的,是全世界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游人。长江第一湾的神秘正在不断地向世界敞开怀抱,把自身的美丽和美丽的云南展现在世人面前。
无疑,纳西族人是幸运的。他们在这么美丽而又神奇的地方生活着,那么安逸,那么宁静,那么祥和;他们见证了历史,诉说着岁月的变迁,享受着和平世界里纯粹的和平。纳西族人又是幸福的,他们像长江第一湾那样,坚定果敢地追求着属于自己的幸福;而幸福像东方升起的太阳一样,每天都如约而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