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珠湖古道:从破损到阳光大道,壮丽景致令人惊叹

珠湖古道:从破损到阳光大道,壮丽景致令人惊叹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年累月,古道破损严重。2008年,珠湖村委会及灵光堂合资硬化古道,修建了一条800米长、3米宽的水泥路,从此古道又成阳光大道。一道贯南北,三溪穿东西。雨天过后,瀑宽可达5米,在长乐境内绝无仅有,堪称一绝,成为青闸线上一道最美的景致。双龙桥往上不足50米,又一桥横亘松溪之上,与双龙桥相呼应,《长乐县志》称“双凤桥”,过桥跨溪可达净林古迹拜谒。双龙桥一带日渐繁华,熙熙攘攘,古桥、翠榕迎来送往南来北往的客商。

珠湖古道:从破损到阳光大道,壮丽景致令人惊叹

幽幽陈坑古道,建于宋绍兴年间,曾是长乐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古道自阳夏(现上洋村)江浒道头,北接南山道可通县城;东经洋门道,过龙门、后山、陈坑岭、首边岭、岱边岭、坑兜,经青山下、青桥、古槐,直达长乐南乡各村,蜿蜒1500多米;南连出县古驿道,经珠湖、佑林、坑田、东渡、玉田观音亭、蕉岭、三山、东林,翻石湖岭,通往福清莆田及闽南地区。

经年累月,古道破损严重。1912年,三都珠湖村绅士陈永亮(字崇初)倡导在古道珠湖村段(又称松溪古道)铺设石板,以便客旅通行。路成,长约2500米、宽1.5米。1941年,抗日战争爆发,国民政府下令将所有石板、条石,搬运至闽江口填堵水道,防止日军舰艇进犯福州城。由此,古道凹凸不平。2008年,珠湖村委会及灵光堂合资硬化古道,修建了一条800米长、3米宽的水泥路,从此古道又成阳光大道。

珠湖村地处董奉山西麓,北与岱边村相邻,南通佑林村,西与琅峰村、赤屿村隔上洞江相望。珠湖村段古道整体沿着山腰铺陈,略有起伏,两旁遍植各类树木,榕荫蔽日,清爽无比。

一道贯南北,三溪穿东西。珠湖村内由北到南,玄帝溪(又名渰溪、碓塘溪)、松溪(又水碓溪)、龙潭溪(又名龙湫溪),三条溪流,潺潺流淌,穿村而过,注入上洞江。溪是村的灵魂,自古以来,人们沿溪筑屋,繁衍生息。三条溪虽小,但其势不俗,各具特色。沿溪、沿道,便形成了许多珍珠般的景致。古有“十景”:松溪积翠、短桥流水、平壑香泉、渔舟独泊、山头樵笛、疏钟远韵、梅坞凝香、远浦归帆、鸡声茅店、酒市渔灯。

玄帝溪最北,先人在其上游处修建古谷寺,祀五灵公,居高临下护佑全体村民。早年溪上建有水碓,故名碓塘溪,现水碓遗址尚存。近村建紫薇北极真武庙(玄帝庙),祀玄天上帝。

松溪居于古道中段,地处弥勒金山之麓,此溪是孕育珠湖生命之溪,落差较大,周边景致颇多。自古以来,珠湖人在净林古迹之上蓄塘、修建水碓,利用水的落差冲力舂米。站在此处,咿咿呀呀的水车滚动声似乎从远古传来,不绝于耳。现塘已尽毁,水碓原址一面墙体尚存,无声诉说着曾经的辉煌。绵绵瓜瓞,生生不息。松溪水流清澈,毫无污染,分饮用水区和洗涤区。人字榕下大水坑,曾供半个村庄人饮用,每日清晨,挑水者络绎不绝,现仍是部分村民最佳洗涤处。

古道往西向佑林村方向,溪流汇聚数个山峰细流,于青闸线路旁不足百米处,从崖顶飞流直下,形成一个40几米高的瀑布,泄入龙潭。传说此潭有龙出没,故此溪也称龙潭溪、龙湫溪。雨天过后,瀑宽可达5米,在长乐境内绝无仅有,堪称一绝,成为青闸线上一道最美的景致。利用水流舂米,珠湖人从来都是认真的,龙潭边上,三级阶梯大舂米厂一直用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社化时期。现遗址尚存。

有水必有桥,水、桥洋溢着珠湖村浓浓的文化气息。

玄帝庙畔,榕根桥横跨在玄帝溪上。桥由四条宽52厘米的石条铺就,长4.2米,四柱,双侧围以石板栏杆。桥始建于宋熙宁六年(1073),重修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冬日,至今940多年。时里人陈永清(字克重)勒“脉接榕根”四个大字于南面石栏内侧,北面内侧镌刻捐献名单,字迹偏小,经年累月风化,又受人为磨损,已难以辨别。

桥的南面原有两株200年以上树龄大榕树,靠近桥一株倾毁年代不详,另一株依旧根深叶茂,越发青绿。倾覆掉的那棵榕树原有直径约40厘米大须根正好攀沿着桥身,从桥底一直伸长到桥的北端,于是村人取名此桥为“榕根桥”。现桥下仍留有树根穿过石头的孔洞。榕树是我国南方地区的长寿长青树,陈永清的“脉接榕根”题词必是寄予着珠湖之脉永流传的美好寓意。(www.xing528.com)

桥北原另有一株树龄只有几十年的榕树,于2005年龙王特大台风中倾倒,并压断“脉接榕根”桥栏。村民踊跃献资重建古桥,并整合周边土地,建成一个适合老中青幼游览、休闲的榕根广场。据村老介绍,倒塌的桥栏底面隐藏有“林四娘捨”等刻字,具体不详。女人捐献,必有故事,只是遗憾未有留传后世。

由于榕树盘根错节,枝叶浓郁遮桥,周边又植有许多桃树,春日桃红榕绿,此处景致堪比陶渊明笔下的武陵源。清诗人陈澍霖经过,于桥旁玄帝庙内欣然题诗一首《春日过榕根桥》:“桃花历乱日初西,细草萌牙绿未齐。几曲泉流山麓绕,俨然人过武陵溪。”更添榕根桥诗情画意。

桥北原有节孝坊,与桥交相辉映,只是遗憾1958年修建青闸线时被毁,用于修建路基涵洞

过榕根桥,沿古道往西约600米,便是蜚声中外的双龙桥。路过松溪遇深坑,乡人便架桥其上,溪水奔流其下。桥长3.77米、宽3米,石板一块重达上吨,可见架构之难。桥衔两山为通途,形似双龙,故名“双龙桥”。据揣测,桥初建年代应与榕根桥相当,于清乾隆癸卯岁(1783)仲夏、嘉庆甲子年(1804)两次重修。桥栏勒字捐款明细,其中有“绿营陈克兴捐银四十两”和“绿首公丹克瑞公新各四百文”,可见时年琴江驻守旗营在长乐的影响力。珠湖一世祖光生公十七世孙陈良标勒繁体字“双龙桥”三大字于栏杆上。具体各户捐献者“名次志碑净林庵”。

双龙桥往上不足50米,又一桥横亘松溪之上,与双龙桥相呼应,《长乐县志》称“双凤桥”,过桥跨溪可达净林古迹拜谒。两座桥大小相当,均为花岗岩巨石构筑,气势恢宏,临空飞架,下临深潭,既如二龙卧涧,又像凤凰展翅,寓龙凤呈祥之意。丁未年仲秋重修时(与榕根桥同年重修),里人陈永清镌刻“溪山第一”四字于桥栏外。从此“溪山第一”桥美名远扬。

美景加持,几百年来,不管是进京赶考莘莘学子,还是车辚辚马萧萧的商贾仕宦,亦或是匆匆赶路的贩夫樵子,翻山越岭,踏过古道,长途跋涉后,均要在此歇脚休憩。榕树下,阳光透过树荫留下的斑驳光影忽明忽暗。古道上,洒下过客,也留下劳作后在此休息的村民的汗水。每到晌午,闽南语、莆仙语、福清话和本地民众的福州话,此起彼伏,融成一片。双龙桥一带日渐繁华,熙熙攘攘,古桥、翠榕迎来送往南来北往的客商。蛏种、番薯钱、京果……数不清的商品在此交易。不知何时,商店建起来了,客栈也有了,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商业中心和娱乐中心。

双龙桥头,喝一杯凉茶,吃一碗扁肉就着馒头,填饱肚皮祛疲惫;玄帝庙内,虔诚礼拜,默祷金龟银蛇勤护佑,此去一切顺意当无恙;榕根桥上,聊几句路途见闻,抖擞精神,打点行装再出发。

风雨中,年复一年,古道多了一份沧桑,也多了一份沉重;无数路人流淌下汗水、泪水、血水,也留下了不少真情故事,点缀了缤纷古道,沉淀了历史。如今,石板路虽已稀存,但历史似乎从未曾远去,每一个踏足珠湖古道的人,抚摸着字迹,仿佛瞬间穿越到过去,脚步声和古人一起嘎吱在古道上,渺远而又清晰。思绪不愿回头,每一个游客,每一个珠湖人,都不会忘记这份浓浓的乡情,不管走到哪里,心里永远装着那道那榕那桥那溪那乡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