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一节作文讲评课
在一次吴中区小学教科联盟活动中,金老师计划开一节课题研究课的公开课。她的课题是“中高年级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指导策略研究”,结合课题内容,她准备上一节作文讲评课。《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独立修改作文的能力,并指明“能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金老师的课题研究目标与课程标准保持了一致性——“让学生修改作文,掌握修改方法,提高修改能力”。由于事先对课题研究课有了基本了解,金老师知道课题研究课就是要将预先设计的教学策略措施放到课堂教学中去尝试、验证。因此,她在课前预设了“七星三评表”和“习作修改表”。
七星三评表
习作修改表
“七星三评表”涉及作文修改的字、词、句、段、篇等方面,“习作修改表”记录、对比了修改前后的真实情况,这两张表的综合运用,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自评自改、互评互改,实现教学相长,提高写作水平。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批改固教者之要务,然须进一步想,必使学生能自改其文,或文成达,而竟不须改,乃有济也。”研究措施明晰了,但是具体到课堂如何实施,金老师却有些困惑:运用两张表,意味着要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进行修改和讲评,当评改方式都要发生变化的时候,课堂应该怎样设计?于是,吴中区专职教科员和课题组成员坐下来一起探讨:既然课题研究课是学科教学与课题研究的结合体,那么,它势必承载着双重的目标和内容,即教学目标和研究目标,教学内容和研究内容。讨论后,大家发现:从学科教学和课题研究的价值指向和逻辑关系来看,金老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研究目标其实是高度一致的,共同指向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习作的评改,研究内容是习作评改的策略——“七星三评表”和“习作修改表”的运用,教学内容与研究内容也相互一致且有直接联系。因此,我们把这类课称之为重合型课题研究课。在介入时机和方式上,两张表的运用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以“七星”为评价标准,以“三评”(学生自评、生生评价、教师评价)为主线,以“习作修改表”为依托。
论文讲评课教学过程实录如下:
(一)自评环节——自主评改,自我诊断:教师下发学生上周的习作——《我喜欢(崇拜)的人》,自己先读一读,然后运用“七星三评表”对自己的习作从七个方面进行自主评改,自我诊断,填写“习作修改表”,最后推选代表说一说自己的习作思路和收获之处。
师:对照“七星三评表”,你给自己几颗星?
生:五颗星。在语句流畅和情感方面,我觉得自己还需要修改提高。
师:请向大家介绍一下习作中你最满意的地方。
生:我觉得选材比较新颖。
师:你选取了什么事例?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品质?
生:通过王新奇主动搬水这件事,体现他乐于助人的品质。
师:你觉得哪个细节最能体现他的精神品质?
生:动作描写。(生读略)
师:一连串细致的动作,把他搬水的样子写得生动形象,这样写的确体现了他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互评环节——小组合作,取长补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间相互交换作文,运用“七星三评表”,轮流点评,指出优缺点,取长补短,填写“习作修改表”,最后小组代表全班展示修改结果。(www.xing528.com)
师:接下来我们进行佳作赏析,请张一凡同学读一读这篇七星习作,其他同学仔细听,把你觉得写得好的地方画出来。
(师出示习作)
师:这篇习作写了一件什么事情,你能概括一下吗?
生:作者通过一场格外难的考试,来表现王皓翔非凡的数学才华。
师:请分析一下习作的优点。
生:事件选择比较恰当、典型。
师:小作者就是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也就是事例选择要典型。(师板书:典型事例)
师:习作中描写人物的哪些细节值得我们学习?
生1:外貌描写。我觉得他的外貌描写和人物的精神、品质是有内在联系的,因为您经常和我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最能体现人物的品质。
生2:动作描写。从他一连串的动作我们看到了一位数学小高手的专注,可见作者观察细致入微。
生3:神态描写。他写神态的句子仿佛让我看到了王皓翔同学在专注地思考问题的情景。
(师板书:细节描写)
生4:除了这些细节,写其他同学的反应,算不算细节描写呢?
生5:这个应该是侧面烘托法,用周围人的抱怨声,大家成绩的不如意,来反衬他高超的数学能力。
(师板书:侧面烘托)
(三)师评环节——总结评价,展示成果:教师结合学生点评,在“七星三评表”上进行总结性评价,对佳作进一步赏析评价,总结评改经验和习作成果。
总体来看,这节课的研究与教学取得了和谐共振。金老师借助“七星三评表”“作文修改表”进行作文教学,一方面利用表格作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评价作文的指标,明确作文评价的方向,更准确中肯地评价作文,在反复修改中逐步建立写作的基本路径;另一方面,两张表较好地解决了传统作文评改中的一些弊端,调动了学生参与评改的积极性,发挥了集体智慧。而且在评改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每篇习作的深入分析,特别是对一些优秀的写法、巧妙的构思有了更深的理解,自然会“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