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题研究课:如何突出特点和成果进行说课

课题研究课:如何突出特点和成果进行说课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对于课题研究课来说,说课要突出课题研究的特点,要突出课题研究理念的阐释和课题研究的预设及取得的成果和应用推广情况。词汇学习不应仅限于教师讲、学生记,而应该让学生课前课后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来记忆词汇的拼写规律。

课题研究课:如何突出特点和成果进行说课

通常,若按某学科的一节课来说,说课大体包含以下“八说”:一说教材,对本节教材进行分析,说出本节课的内容、地位及作用;二说教学的重、难点;三说教学目标;四说教法;五说学法;六说教学过程设计;七说作业布置;八说板书设计

但是对于课题研究课来说,说课要突出课题研究的特点,要突出课题研究理念的阐释和课题研究的预设及取得的成果和应用推广情况。具体来讲,说课重点说三个部分:一是介绍课题研究方案设计的总体思路和研究重点,阐明课题设计中的策略和措施;二是阐述本节课的总体设计,点明本节课的课题预设部分;三是阐述课题预设部分在本节课中如何设计、如何实施,阐明设计意图。下面,以课例形式具体呈现:

【课例1】

Unit7 Chinese festivals说课稿

说课者:徐 蕾(碧波实验小学)

一、课题设计思路

英语教学中,最令学生感到枯燥的或许就是词汇学习。词汇教学历来都是教师教,学生读,学生背,这样的学习形式很被动,很多学生甚至通过死记硬背来记忆词汇,结果往往事倍功半。词汇学习不应仅限于教师讲、学生记,而应该让学生课前课后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来记忆词汇的拼写规律。在此背景下,“小学生自主学习英语词汇策略研究”应运而生。

本课题主要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研究在英语学习中如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情况下学习词汇的读音、识记词汇的拼写。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找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词汇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堂外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词汇读音的学习、词义的理解及字母拼写的识记。预设策略:

(一)创设学生自主识记词汇的情境

1.视听情境;2.合作探究情境;3.竞争情境。

(二)引导学生自主掌握识记词汇的方法

1.字母替换策略;2.语音拼读策略;3.汉语迁移策略;4.同类词汇汇合策略;5.词汇拆分组合策略。

(三)自主识记词汇的检测

1.课堂词汇掌握评价表;2.情境记忆检测;3.反复记忆和巩固。

二、“两课”对接点设定

在Unit7 Chinese festivals这节“对接”课中,我设定了以下五个策略作为对接点:

1.视听策略

音乐和节奏是儿童学习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歌谣教授英语,既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欣赏品味,同时又可以辅助英语学习,巩固语法和词汇,融娱乐与英语学习为一体,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2.字母替换策略

这是指以学生学过的旧知为基点,替换其中的部分辅音字母,构成新词汇。替换法的使用对于学生来讲也不是很复杂,可以参照拼音中的声母和韵母,将英文中的辅音字母或字母组合和元音字母自由拼搭。本课主要运用于dumpling一词的教授。

3.词汇拆分策略

对于一些复合词或者多音节词进行拆分,化解为小单位的词汇来学习,降低学习的难度。例如,本课教授mountain一词时就用到了此策略。

4.汉语迁移策略

汉语和英语有着较大的差异,在很多时候翻译的语序是相反的,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的英语词汇是基于汉语表达习惯的,这时汉语和英语就有着相似之处,学生可以通过将汉语的表达直译成英语表达,从而达到掌握英语词汇的目的。本课主要运用于四大节日名称的英文自主学习。

5.词汇掌握评价策略

根据学生课前课后会说的词汇数量对比来检测学生自主识记词汇的效果。

三、本课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译林版五下Unit7 Chinese festivals第一课时storytime版块,新授重点词汇为Spring Festival(春节),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节),Mid-Autumn Festival(中秋节),Double Ninth Festival(重阳节),dumpling(饺子),rice dumpling(重阳糕),climb mountains(爬山)。学生通过对四个中国传统节日的学习,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并能用英语介绍所学的四个节日习俗。

(一)导入环节

1.Brainstorm(头脑风暴)

出示jump一词,让学生通过用辅音字母替换字母j,从而得到新的“单词”,如bump,dump,lump,pump等。

出示sing一词,让学生通过替换字母s得到“单词”:bing,ding,ling,king等。

出示_ay,让学生自己得出“单词”:bay,day,hay,may,say,way等。

(设计意图:在一开场的热身活动中,以学生学过的旧知jump,sing为基点,运用字母替换策略,引导学生通过替换开头的辅音字母,从而得到新的单词或音节组合。由于含有相同的音素,让学生举一反三地念出其他新得到的词汇,也为后面教授dumpling一词做铺垫。)

2.What festival is in May or June?

Teach:“festival”

引出端午节,也叫龙舟节,教授Dragon Boat Festival。

(设计意图:此处运用汉语迁移策略,让学生通过汉语的表达习惯来翻译节日,虽然端午节学生不会翻译成英文,但是龙舟节很好理解,并且当中的节日为Festival,舟即船,为Boat,只剩“龙”这个新单词,处理后很容易记住龙舟节,从而掌握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

T: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s a Chinese festival.So today let’s talk about Chinese festivals.

(二)新授环节

1.Watch and circle看动画,圈出节日图片

Q:What festivals is the story talking about?

→春节,中秋节,九九重阳节

Work in pairs and try to translate the names of festivals.

同桌合作,试着翻译三个节日的英文名称。重阳节的翻译难度略大,翻译前给出提示词double(双重的)。

(设计意图:春节、中秋节和重阳节这三个节日的英文顺序均等同于汉语表达,因此,继续运用汉语迁移策略,在教授剩下的三个节日时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自主进行节日名称的翻译,从而得到英文词汇Spring Festival,Mid-Autumn Festival,Double Ninth Festival。)

2.Listen and choose听一听,选一选

①When is the Spring Festival?

②What do people do?→get together

③What do some people eat?→teach“dumpling”

dump-jump ling-sing

(设计意图:将dumpling一词拆分为dump和ling两个音节,由之前热身环节铺垫好的jump-dump和sing-ling,学生不难读出dumpling一词。)

Read and retell the Spring Festival朗读并复述春节

3.Listen and judge听一听,判断

dragon boat races;in some places;rice dumplings

Teach:race(比赛)→lace→place(地方)

(设计意图:运用字母替换策略将此处的race过渡到place一词的学习,既让学生掌握了两个词中相同的音素ace,又通过简单地添加辅音字母,记住了单词的拼写。)

4.Listen and guess听一听,猜一猜

Listen to themusic and guesswhat festival it is.听音乐猜节日

(1)《明月几时有》→Mid-Autumn Festival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Double Ninth Festival

(设计意图:此处运用视听策略,用歌曲和故事的音乐来让学生猜节日,比直接呈现图片更新颖。学生在音乐中学习的同时也陶冶了情操,激发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5.Read and underline自读课文,画出中秋节和重阳节习俗的关键词组。学习词汇moon cake,rice cake和climb mountains。

月饼→moon cake,重阳糕(米糕)→rice cake

Mountain-moun tain(ground→oun→moun)

(设计意图:此处月饼和重阳糕两个词组完全可以让学生用汉语迁移策略自己得出。对于mountain一词可以运用词汇拆分策略简化为moun和tain两个简短的音节,由旧知ground提取出oun的发音,从而引导学生自行发现moun的发音,加上音节tain念出单词mountain。)

6.Fill the blanks完成表格

(三)巩固环节

Read beautifully优美朗读

Check the words利用词汇掌握评价表检测词汇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此评价表可以清晰地反馈出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掌握词汇的情况。)

Play a game:Make a sentence with a word.用单词造句

Think and write:“My favourite festival.”写一写自己最喜欢的节日

Motion education:Be proud of our culture!

情感教育:Be proud of our country!

【课例2】

《测量跑道》说课稿

说课者:金丽萍(临湖中心小学附属幼儿园

一、说课题研究理念

我园的“十二五”规划课题“幼儿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指向幼儿的合作学习。合作,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是儿童适应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儿童社会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小组合作学习是幼儿在小组里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协调行动,自发地分配角色、互相分工、共同完成任务。幼儿的学习活动要突现个别化和合作化的学习形式,《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活动,让幼儿在具体活动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学习分工合作,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1]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的交往能力也增强了,他们不仅注意自己的活动,而且注意同伴的活动,他们会主动向同伴学习,一起讨论问题,遇到共同的兴趣和目标幼儿之间会有很好的分工、合作……以上种种都为幼儿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可能。

“测量跑道”是一次大班的数学活动,以森林运动会上,动物质疑在环形跑道上比赛结果的不公平,引出一系列问题:四条跑道的距离是不是一样长?到底每条跑道有多长?找找每条跑道的新起点?根据创设的教学情境,我为幼儿提供了两次操作测量的机会。第一次操作:让幼儿学会通过摆放棋子测量跑道的方法;第二次操作:找到跑道的新起点。这个任务需要小组成员齐心协力一起合作才能完成。在具体活动中幼儿要积极与同伴交流、协商,分配角色学习分工,共同合作完成任务。

由于课题研究与幼儿数学活动在合作能力培养方面有着一定的相关度,因此选用本课承担研究任务。

二、说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设疑激趣。教师导入动物运动会场景,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认识环形跑道,说说小动物分别站在第几跑道上。比赛结束了,可小动物们对比赛结果是否公平提出疑问,发生了争执,跑在后面的小兔、小猴说“不公平”,跑在前面的小猪、老虎说“公平的”。教师启发小朋友思考:你觉得公平吗?为什么?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意见,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测量跑道的长度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部分,主要采用讨论法、操作法,先让幼儿讨论量什么、怎么量,再自己动手操作,在摆放棋子中探究学习测量跑道的方法,为下一环节小组合作学习打好基础。“这4条跑道是不是一样长呢?我们可以用棋子来摆一摆、量一量。”“请你选一个小动物,用棋子来测量一下跑道有多长。”“这里有一张记录表,你是测量第几跑道的?想想应该从哪里量到哪里?几个棋子要摆在哪里?”“谁来介绍一下,你量了第几跑道?它有几个棋子长?”……游戏情境的创设,让幼儿很快进入小裁判角色,认真地测量起跑道的长度,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发现每条跑道真的不一样长。

第三环节:小组合作。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部分,主要采用合作学习法。为了比赛公平,小动物必须跑一样长的路,怎么帮小动物找到各条跑道的新起点呢?教师提出合作要求:“小组合作帮小动物找到各条跑道的新起点。”并提示:“想想一组4个人怎么分工?谁摆棋子?谁记录?谁检查?”“如果都想摆棋子行不行?”“跑道的终点已经设定,想想应该从哪里量起?”……这个环节是本次活动中幼儿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对接点,通过教师提示、幼儿合作完成的学习,幼儿要学习商量如何分工,如何齐心协力完成任务,在寻找新起点的过程中,感知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合作技能,提高合作能力。

第四环节:分享评价。多元有效的评价是调动幼儿合作的积极性、巩固幼儿合作行为的关键因素,也是让幼儿学会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策略。所以在幼儿进行小组合作后,教师分别请每组代表介绍自己小组找到的各条跑道的新起点,特别介绍自己组内是怎么分工的,在合作中有没有碰到问题,又是怎么解决的。对于没有完成任务的小组,请他们找找失败的原因,并且请其他组小朋友帮他们想办法,让他们明白:小组成员只有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团结合作,才能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相反,如果互相埋怨,各干各的,是完不成任务的。幼儿通过反思评价,可以总结合作的技能,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合作的重要性。另外,教师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鼓励,从而更好地巩固幼儿已养成的合作行为。

第五环节:活动延伸。培养幼儿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在一日活动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充分抓住生活中的各种契机,为幼儿提供更多合作学习的机会,多引导他们参加集体性游戏,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使幼儿学会合作的方法,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如,在数学角提供园博园的游览地图及围棋子、环形针等测量工具,标出儿童欢乐岛、东门、南门、北门的位置,让幼儿自愿组成4人小组一起来挑战:测量从哪个门进园到欢乐岛最近?比比哪个小组最快完成?哪个小组可以评到“最佳合作小组”?

三、说设计意图

1.“两研活动”自然融合

此次活动,既是一次教研活动(是大班学习测量的数学活动),又是一次教科研活动(让幼儿学会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孩子们在帮助小动物测量跑道长度、找到新起点的过程中既学会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又体验到了合作学习成功的快乐,两次活动合二为一,自然融合。

2.“有效对接”措施得当

让幼儿进行小组合作测量4条跑道找到新起点,是本次活动的难点,同时也是“两课”的对接点。为了使对接效果明显有效,主要通过三大指导策略。(1)小组编排的科学化策略:本次活动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采用了强弱搭配的分组方式,让能力强的幼儿做组长,能力稍弱的幼儿做组员,活动中组长承担着分配角色、维持纪律、协调关系等工作,而组员则服从分工、乐意配合。强弱分组,可以充分发挥每个幼儿的潜能,从而也解决了以往能力强的孩子“一手包办”,能力弱的孩子“插不上手”的状况,让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体验,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力,有利于孩子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2)过程指导的优效化策略:教师通过创设小动物跑步比赛的游戏情境,借助游戏的情节,把抽象的测量知识与生动活泼的测量游戏紧密结合起来,让幼儿在富有情节的游戏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完成任务、达到目标,做到润物细无声,真正寓教于乐。(3)多元七彩的激励化策略:多元有效的评价是调动幼儿合作积极性、巩固幼儿合作行为的关键因素。教师引导幼儿把自己的合作行为和合作后产生的愉快感受表达出来,对于同伴的合作行为给予评价,并说出理由。活动中,教师结合创设的游戏情境,以各小组取得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肯定性的评价和评选活动不仅巩固了幼儿的合作行为,使幼儿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更激发了幼儿再次合作的内在动力。

附:

幼儿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检测表

【课例3】

《近代化的探索》说课稿

说课者:周 黎(光福中学)

一、课题的整体思路、研究重点及策略措施

苏州市“十二五”规划课题“提高初中生史料解析水平的策略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首先,从阐述初中生史料解析能力的重要作用入手,强调重视培养初中生史料解析能力是“实现历史课程目标”“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应对各类阶段测试”“有利学生长远发展”的重要途径。

其次,从学生、教师两方面入手,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制约初中生史料解析能力提高的因素。学生因素方面,从研究“认知心理”入手,并举例说明该能力的不足,其实就是“文本阅读”与之相关的“五大支柱能力”缺失的集中体现。教师因素方面,“史料”教学、“合作”教学意识的缺乏和“‘终身学习理念’‘史料教学能力’‘苦练教学基本功’毅力”的缺乏分别是制约初中生史料解析能力提高的主要“教学理念”和“专业素养”因素。

再次,本研究的重点,即研究的主体部分,让初中生史料解析的“五大支柱能力”——文本阅读、识图辨图、分析对比、归纳概括、知识迁移能力“集体亮相”,并提出以“立足课堂、紧扣课本”等为主的、贯穿初中生历史学习全过程的、提高上述能力的具体实用的教学策略。我以历史教育学基本理论为指导,结合多年初中历史教学经验,提出了提高上述能力的“大三部曲”:立足课堂、用好课本资源;精挑细选、巧用课外素材;精编练习、注重技巧点拨。它们分别是培养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关键”、“辅助”和“提升”。“小三部曲”:夯实基础、稳扎稳打是根本保障;多种媒体、立体多元是最佳平台;抓住课外、自主学习是拓展延伸。

最后,初中历史教学“应充分尊重初中生历史认知水平”,并提出以教研组、备课组、教师个人三层次为具体的工作思路。

二、“两课”对接点总体阐述

本课主要是针对课题主体部分中的提高初中生史料解析能力之“文本阅读”和“识图辨图”两大能力展开的。本课题提出的具体研究措施为:①立足课堂、用好课本资源,培养学生文本阅读能力、识图辨图能力是关键;②精挑细选、巧用课外素材,培养学生文本阅读能力、识图辨图能力是辅助;③精编练习、注重技巧点拨,培养学生文本阅读能力、识图辨图能力是提升。本课的研究措施“对接点”为措施。

三、课题研究课总体设计及“两课”对接点示例

本课是一节初三历史一轮单元复习课,内容是“近代化的探索”,是《中国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下册)第二单元,本单元可以说是本册教材的“灵魂”。本课围绕中国近代化是一个从“学技术”到“学制度”再到“学文化”的由表及里的过程这一主线,设计四大篇章,分别是第一篇章《经济近代化:举步维艰,话“洋务”》(洋务运动);第二篇章《政治近代化(一):昙花一现,说“变法”》(戊戌变法);第三篇章《政治近代化(二):柳暗花明,论“革命”》(辛亥革命);第四篇章《文化近代化:生气勃勃,评“思潮”》(新文化运动)。

下面以第一篇章为例,介绍本课的两处“对接点”:

(一)教师出示“文言史料”

轮船之速,洋炮之远,在英、法则夸其所独有,在中华则震于所罕见。若能陆续购买,据为己物,在中华则见惯而不惊,在英、法亦渐失其所恃……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

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史料前,首先,向学生介绍史料解读中“借力‘语文智慧’”的小技巧,以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告诉他们其实文本阅读能力在语文课上早已得到很好的锻炼,“文史不分家”,史料阅读能力其实就是将其迁移到历史学习中来,不要把史料解析复杂化、神秘化。其次,在学生独立阅读史料和思考问题的基础上,启发并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回答老师的问题:从“轮船之速,洋炮之远”中解读,并加深对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的理解;从“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中解读,并体会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当然,在培养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尤其是文言史料阅读能力的过程中,针对超出学生知识范围和理解能力的部分,教师要加以及时的讲解,如本段史料中的“发捻”(指当时的太平军捻军农民起义军)的含义,教师就要做铺垫性的讲解。

总之,在培养学生文本阅读能力的时候,要跨学科巧妙借力,用好语文与历史教学的合力。此处选择文言史料,主要是因为文言史料向来是学生文本阅读中的“最怕”,此类题目是对学生古汉语功底和历史知识的双重考查,解题关键是找出文言史料所述历史人物(本题的关键人物是曾国藩)、事件等和课本知识的衔接点,在此基础上紧密结合并灵活转化课本知识就可以成功解答题目。所以,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的史料选取中要有所倾斜,以此加大培养的力度。

(二)教师出示漫画类“图片史料”(www.xing528.com)

教师首先请学生自由描述自己看到的景象:“一棵主干腐朽的大树”(没落腐朽的封建制度)、“结出果实的嫁接枝丫”(西方先进技术)、“乐呵呵的果实采摘者”(想挽救统治危机的地主阶级洋务派)。其次,教师组织学生就本幅漫画的深意展开讨论。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洋务运动中诞生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取得一定成果,但这个看似新鲜的枝丫并不能挽救整个大树死亡的命运,所以说,洋务运动最终还是失败的,失败在没有触碰导致近代中国落后的“病根”——封建制度,所以说这种挽救只能是隔靴搔痒。至此,教师帮助学生得出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改变腐朽的封建制度”就是顺理成章的了,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漫画解读中懂得了深刻的历史难题,掌握了本课难点,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以数字化媒体的出现和繁荣为主要特征的读图时代的到来,引发了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深刻变化,也步步逼近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的识图辨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照片、地图、绘画、图表、漫画等是初中历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图片史料,“一图胜千言”,它们能使学生直观生动地感知历史,其促教利学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课例4】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说课稿

说课者:周 夏(香山实验小学)

一、课题设计的总体思路、研究重点与策略

我们选择“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实践研究”为课题进行研究,希望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引领教师找到一条提高数学有效教学的基本路径和操作程序,切实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课题设计思路如下:

准备阶段:建立课题研究组织机构,确立课题,文献研究,对学生进行有关数学练习的调查问卷,修订研究方案,开题论证,制定实施细则;培训研究人员,使其学习教育理论,指导课题工作开展。在新课程理念的有效引领下,结合本校实际,通过对小学各年级数学练习设计的研究和实践,尽可能地重建与提升小学数学练习对于小学数学课程的意义,进一步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理念。

实施阶段:根据本课题所选择的研究方法,把具体目标转化为操作方法;根据操作方法,进行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研究;组织、指导、协调研究人员之间、研究人员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适时反馈,调整研究策略;组织课题中期汇报,推进实效研究;通过对小学各年级数学练习设计的研究和实践,真真切切地来探索适应学生个体差异、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小学数学练习模式;尽可能地把数学练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达到以“生”为本的练习模式;进一步提高我校数学教师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功,提升练习设计的综合能力,从而提升数学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

总结阶段:整理、分析、归纳材料和数据,形成研究报告;整理调查报告、教学论文、案例、有效的设计练习形式进行经验总结,形成成果集;通过积极探索设计及组织有效练习训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灵活运用多种练习方法,激发学生参与探索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的情感由“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化,进而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进一步形成数学思维能力。

课题的研究重点有以下几点:

1.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特点与原则。

2.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内容和形式。如:以“生”为本的练习设计的研究;协同合作的练习设计的研究;动态生成的练习设计的研究;整体关怀学生发展的练习设计的研究;反映实际生活应用的创新性练习设计的研究……

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练习设计中教师的作用。

4.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练习中学生的情感体验。

5.练习情况的调查与研究等。

课题的研究策略为:

1.针对性策略

在设计练习时,争取做到目的明确,从实际出发,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紧扣教学目标,精选练习,突出重点。

2.层次性策略

在设计练习时,依据认识事物的规律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由熟到巧。

3.多样性策略

根据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单一形式的练习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练习设计应形式新颖、多样,充分体现知识的发展线索。

4.趣味性策略

根据这一策略,设计时注重练习题的趣味性,使学生在愉快中获得知识,提高教学效率;变枯燥的练习为趣味性练习,调动学生积极性。

5.应用性策略

在设计练习时,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出发,把练习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从练习中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减少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体现知识的实际应用。

6.开放性策略

变课本上的封闭题为开放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两课”对接点

1.课题研究的层次性策略与“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一课时中的练习设计的层次性相对接,在练习过程中以三个层次呈现:第一层次是基础练习,第二层次是综合练习,第三层次是拓展练习,使练习真正体现“以生为本”。

2.课题研究的多样性策略与“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在这一课时中合理运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整合、改变、拓展等,使练习过程充分体现出是连续性、多样性、开放性、发展性相对接的。这样的练习是顺着学生的思维发展的习题,是真正做到“以生为本”的练习。

三、本课的总体设计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一课时教学主要是通过四个环节进行教学的。第一环节:复习回顾,引入新课。探索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实际是有知识的延续和连接的,因此,在教学新课导入时,我让学生从复习回顾开始。因为上节课学生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了三角形的一些特征,所以可以先让学生回顾三角形有什么特征,从而很自然地引出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角,进而回顾用三个点作为顶点围一个三角形,学生从能围的过渡到不能围的;针对性地回顾到“三角形三个顶点不能在一条直线上”这一特殊规定上。最后小结:“既然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有这样的特殊规定,那么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特殊规定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很显然,这样的新课导入是相对体现出了针对性的,既没有“假惺惺”的情境创设,也没有刻意刁难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而是实打实地复习回顾,很好地把握住了数学知识的起点,朝着“以生为本”的目标迈进。

第二环节:操作思考,探究新知。这一环节是本课教学的核心环节,主要通过三个部分进行教学。第一部分:初步探索,操作汇报。借助课件让学生认清4根不同的小棒及其长度,进而任意选3根小棒,围成三角形。学生根据不同的选法,选择其中一种,动手围一围,通过交流、汇报、展示发现能围的和不能围的。第二部分:再次探索,比较分析。在问题“为什么任意选三根小棒,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呢,这里的奥秘到底是什么?”的引领下,引导学生探索并发现:能围成三角形,这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第三部分:深入探索,归纳总结。①举例论证,再次感悟,学生举例论证:每人先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再用尺量一量,然后选两条边相加和第三条边相比,看看情况怎样,发现其中的规律。②解释说理,完善认知,要求学生说说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是否能围成三角形。③归纳抽象,得出结论,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经历了“操作—思考—交流—验证—完善—归纳”等学习过程。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分析能围成三角形与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且经过修改完善,最终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这样,学生既亲历了新知的形成过程,又培养了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等。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深化认识。这一环节也是本课教学与课题研究“对接点”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部分。这课时的练习由6个习题组成。第1题(教材“练一练”第1题):下面哪组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为什么?第2题(教材练习十二第8题):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走哪一条路最近?其实这两题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第一层次:基础练习。在这一层次中学生也进一步学习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样的练习设计不仅很好地与课题研究中的层次性相对接,而且很好地体现出了多样性的策略,既能进行判断,还能解释生活现象等。接下来的第3到6小题分别把教材的“练一练”的第2题、练习十二的第6题和第7题进行了整合、改编和拓展。把这些习题中的数据做修改后统一。分别先给学生两根小棒,根据题意,要围成三角形,让学生选择出第三根小棒的长度;接着过渡到除了可以选择的这个长度的小棒外,还有多少厘米的小棒也是符合要求的?接着又问:那么最长、最短又分别是多少厘米?接着又是一题,让学生在原来两根的基础上把其中一根剪成两段来围一个三角形,可以怎么剪;然后是把一根小棒剪成三段围三角形可以怎么剪?最后提升到“根据今天学习的三角形边长的关系,最长的边应该如何确定?”这一拓展问题。其实,这6道习题并没有完全脱离教材,而是在合理运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整合、改变、拓展等,练习很好地体现出了针对性和多样性。练习中的一系列问题是有连续性的和多样性的,是顺着学生的思维发展的习题,是真正做到“以生为本”的练习。这样的练习很好地与课题研究的多样性相对接。学生长期做这样的练习,一定能培养有序思考的能力,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样的练习一定会成就“实效课堂”。

第四环节:全课总结,拓展延伸。通过回顾总结,延伸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

【课例5】

《24点》说课稿

说课者:陈 浩(越溪实验小学)

一、课题研究理念及思路

微型课题“元认知理论指导下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学习能力的研究”是我校主课题“元认知理论指导下提高小学学困生学习能力的研究”的一个子课题,就高年级数学学困生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

研究目标是在元认知理论指导下,通过班中典型学困生个体的改变,总结经验,寻找元认知理论指导下培养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从而总结出符合本班特点的转化数学学困生的教学策略,促进班级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本课题选择了班中有代表性的四个学困生为典型,通过对他们进行分析,发现他们的认知特点,提高其学习能力,总结出培养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

班级学困生概况

谭同学:基础知识较差,最基本的计算题目都有较多错误,稍难一些的题目难以完成。经研究发现,这位学困生的理解能力较差,对于文字类的叙述题理解停留在二年级水平;记忆力差,容易忘记计算方法;反应慢,在上课时经常跟不上教学节奏。认知优势特点:上课比较认真、安静、耐心,订正作业时能自己思考。

陆同学:基础知识较差,学习习惯较差。经常拖拉作业,学习知识囫囵吞枣,前学后忘。认知优势特点:理解力不差,口算速度也比较好,能达到中等以上水平。对老师的表扬比较在意,被表扬后表现出来的积极性比其他同学明显。

钱同学:基础知识较差,学习习惯较差,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导致一个知识点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理解。认知优势特点:通过观察直观材料,能较快地理解数学知识。

殷同学:基础知识较差,理解能力较差,对新知识不能灵活运用,需要反复训练后才能理解。认知优势特点:比较喜欢做小游戏,游戏过程中参与性较强,有好胜心。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关注学困生在理解4张牌算“24点”、掌握3×8=24和4×6=24两种方法这两个方面,针对不同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学习指导,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设计思路

在教学中,凡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都应该是设计小学数学教学时所使用的载体。在本课中运用学生熟悉的扑克牌加入教学设计,通过不同的扑克牌组合进行24点的计算,引入学生对新知的认识。接着,在本课的教学中,加入了竞赛活动一块,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竞赛中来,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扑克牌、竞赛等环节的设计,对班级个别学困生也是很有帮助的。如,钱同学等学困生比较喜欢这种直观材料,比较喜欢做小游戏。

(一)课前交流,激发兴趣

课前通过多媒体课件图文、声音的有效组合,介绍扑克设计中包藏的学问,激起学生想玩扑克的兴趣,从而引出扑克的另一种玩法——“算24点”。

(设计意图:根据学困生钱同学喜欢直观材料的认知特点,在介绍扑克牌时请他进行简单讲解,通过对生活中熟悉事物的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了解规则,揭示课题

老师介绍“算24点”的具体游戏规则。把A看作1,利用几张牌,用加、减、乘、除运算,使其结果为24,每张牌只可用一次。今天就用9张牌来算24点。(板书课题:算24点)

(设计意图:由于学困生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因此在这个环节中,需要时刻注意学困生的学习状态,并且在讲解规则的同时要求进行复述。只有熟悉规则,才能在接下来的游戏活动中展开进一步的学习。)

(三)激情游戏,玩中带学

在这一环节,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我设计了3个游戏活动。

1.游戏一:幸运对对碰(2个数算24点)

ppt出示游戏规则:老师出一张牌,学生用手中的一张牌和老师碰,碰成24。经历3×( )=24、4×( )=24的对对碰游戏。(在这个游戏中让学生感悟三八二十四、四六二十四两种计算24点的基本方法。)

(设计意图:由于学困生的基础较差,老师请他们回答较容易的问题,让学困生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为接下来学习三、四个数算24点奠定基础。根据学困生殷同学和陆同学的认知特点,他们在这个环节中更加容易被调动积极性,从而体现学习的主体地位。)

2.游戏二:幸运凑凑碰(3个数算24点)

ppt出示数字“9”,老师提问:“再来一张牌能碰出24吗?”简单辨析过后,借此提问:怎样才能碰出24?请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学习难度增加了,这时老师走近学困生,关注他们的小组活动,适时发动周边学生对学困生进行简单讲解,将本来的学习过程细化,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丰富其知识,提高其能力。学困生陆同学理解力不差,口算速度也比较好,在这个练习中能够很快、很流畅地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可以水到渠成地理解3个数字计算24点的方法。)

讨论结束后再制定新规则,需要增加1张或者2张牌。

在增加3张牌的情况下,得到(9,3,8)(9,3,4)等多种情况,请学生小组交流,尝试计算。接着出示练习:

(2,3,4)(7,6,3)(9,8,3)(3,5,9)

①2×3=6,6×4=24,7-3=4,9÷3=3,3×5=15

②2×4=8,3×8=24,4×6=24,3×8=24,15+9=24

③3×4=12,12×2=24

让学生边算24边寻找算24点的秘诀。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本课最重要的环节,它既承接了上一环节的基本思考方法——三八二十四和四六二十四,又要为下面四个数字计算24点做好铺垫。所以本环节的学习对于学困生来说尤为重要。本班的学困生特点是在受到鼓励的情况下能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在练习的过程中,老师走近每一位学困生,和他们探讨其中的一种计算方法,引导他们观察、思考、归纳,最后的一步计算都可以用三八二十四或者四六二十四来得到,与前一环节相呼应。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再次体会这两种算法的特点,感悟算24点的秘诀。)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多数算24点可以凑3和8、4和6,应用口诀进行计算,不能应用口诀的,再想办法进行加、减、乘、除混合算。

(设计意图:在整个过程中,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探究游戏活动的方法和操作步骤,让他们“玩”有组织,“玩”有目的,“玩”有方法,“玩”有收获。)

3.游戏三——幸运比比拼(4个数算24点)

课件出示(1,2,5,8),请同学们各自写一写自己的计算方法,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学生亲历3个数字计算24的过程,对于规则有一定了解,利用知识的正迁移,能够比较顺利地得到计算24的过程。)

(设计意图:对于学困生来说,4个数字计算24已经达到了本节课的难点。而学生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学困生容易被忽略、冷落,尤其是安静的谭同学,所以老师必须走近学困生所在的小组,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作为学困生的后援团,把思路理清楚,写在练习本上,将其中一种计算过程讲解透彻,主要引导思考三八二十四的计算方法,即①5-2=3,②3×8=24,③24×1=24。如果能通过思考得到不同答案,老师要给予肯定和表扬。通过老师的引导,同学的帮助,将本来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通俗易懂,帮助学困生建立自信,并且在书写过程中巩固混合运算三步计算的知识。)

讨论结束后,各组展示自己的计算过程,请方法较多的小组进行汇报。

接着课件出示4组数字:(4,6,7,8)(2,6,7,9)(2,3,4,5)(5,6,5,3),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写在自练本上。将写好的和组内同学交流。最后由小组长汇报结果。通过4个不同的计算活动,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步完善了算24的计算方法,发散了思维。学生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设计意图:本班大部分学困生都有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而在这个过程中,题量变多,在书写计算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后容易转移注意力。这时老师选择从接受能力相对比较强的学困生陆同学、殷同学开始观察、帮助。通过书写其中的一个或者两个算式,让他们先掌握一定的学习技能,形成一定的自我调控能力。接着可以引导他们协助老师,帮助学困生钱同学,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选择学困生谭同学辅导时,要注意他本身的认知优势,启发他根据三八二十四和四六二十四的计算方法,书写每个计算24点的过程。在书写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掌握算24点的方法。)

最后,全班对四个数算24点与三个数算24点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三个数算24点和四个数算24点方法相同,只是后者算法更多样些。

(四)小组对战,快乐十分

播放录像:小组四人算24点的游戏规则。即每人都准备A—9共9张扑克牌,小组的4个同学每人各出一张牌,先把出的4张牌的数字记录下来,根据所出的4张牌上的数,算出得数为24,把方法也记录下来,如果不能算出24,就空着,把自己打出的牌收回去。每个小组都有5次出牌的机会,哪个小组成功算出的速度快、方法多,就获得胜利。

老师巡视课堂,将学生不能做出的选几组出示,请全班同学一起参与思考计算,算对可以获得小小奖励。最后评选优胜组。

(设计意图:由于学困生的基础知识都比较差,因此老师在巡视课堂的时候,将学困生分为一组,这样每个人的特点相近,更加容易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热情,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特别是游戏情节很深的学困生殷同学,能在抢答的过程中把知识真正运用到计算中去。当然,在游戏时也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将手中的随机牌变成指定牌,比如拿出前面环节出现过的几组数字,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计算步骤,巩固计算方法,激发计算潜能。在此基础上,适时加入几组不同的数字,逐步建立正确的计算观念。)

在本环节中,用4张牌算24点时,计算过程要复杂一些。有必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而且4人小组每人从自己的牌里摸出一张,正好可以计算。借此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学生算完后,在小组里介绍自己的算法,大家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吸收,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分享,逐步增强合作的意识。

(五)全班评价,回顾总结

对全班比赛进行点评。表扬优胜组,并且颁发小奖品。最后,全班交流今天的收获。

(六)课后延伸。

请学生回家组织一场家庭算24点比赛。

【课例6】

《云房子》说课稿

说课者:周珏华(吴中实验小学)

一、课题简介

借助“孙子文化进校园”的活动,我校提出了“智慧教育”的办学理念,设想将《孙子兵法》的《形篇》和《势篇》中“谋形任势”,用以改造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师的认知和转化能力,丰富和深化“智慧教育”。由此,2014年我校立项开展了市级“十二五”主课题“谋形任势,建构智慧型课堂的实践研究”。

《孙子兵法》中,将领特别需要“谋形任势”,我们由此联想到课堂教学中同样存在的“形”与“势”,要改造我们的课堂教学,教师也应该特别具备“谋形任势”的能力,这也正是提高教师认知和转化能力、建构智慧型课堂的最佳切入点。

二、“对接”策略

围绕学校主课题“谋形任势,建构智慧型课堂的实践研究”,语文组根据学校主课题实施方案,结合学科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科教学内容、教师自身的素养特长等特点,谋形任势,从教学目标的指向和调控、教学手段的选择和优化、教学情境的利用和创设、教学方式的运用和调整、教学成效的评价和标准进行实践研究,打造智慧教师,构建智慧课堂,培养智慧学生。而教学手段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必须发挥显而易见的优势。其中,现代教学手段已全面普及到了日常教学中,它让课本上那些呆板的、不易理解的文字变得更加有声有色,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个互动的教学感知过程变得更加活灵活现。因此,如何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灵活运用,不断优化,让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更积极有效的作用,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而怎样使课堂教学实际和课题研究对接,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

在研究教学手段的选择和优化这个内容时,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科学、合理地选用教具和学具及信息辅助技术,并根据目标需要和成本控制原理,对教学工具进行利用、改造和开发。具体教学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云房子》一课时,从课前预设、情境导入、细致品读和识写生字四个方面,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运用,与课题研究相对接。

三、教学设计

下面先谈谈对《云房子》一课的理解:《云房子》是一篇童话故事。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已提出的教学目标,可以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为品读课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之情。但是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他们缺乏一定的自然知识,对于完整的说话练习还不够连贯。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让学生面对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优美的音乐,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不仅能让整篇课文生动形象起来,还能帮助孩子们理解。所以应在课前做充分预设,在教学中察形谋势,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这一课的恰当运用,作为“两课”的对接点。

1.情境导入,录音范读,借形造势

都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学中的新课导入便是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一个好时机。此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能尽快吸引学生们的学习注意力,在揭题的同时也能调动学生们整堂课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静下心来,将关注点集中到文本上来。《云房子》这则童话故事,它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却又不是生活的完全写实,所以揭示课题是教学的第一步课件先是出示各式各样的房子让学生观赏。由此向学生发出疑问:我们在生活中见过许多种房子,有砖瓦房,有钢筋混凝土的房子等,可是有谁见过“云房子”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到童话王国去找一找“云房子”吧!这时课件出示录音范读的视频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这一环节与课题研究中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的“时机优化策略”便对接了。

2.细致品读,动画切入,辨形任势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使教学内容不受时空限制,形象地传输、保存和再现知识原型,把间接的知识转化为直接的知识,也可以把所有教学内容、资源加以整合,提高教学效率。这一环节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整合优化策略”和“主体优化策略”,更好地服务于教师的“教”,让学生学得很有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到课文中去看一看雨过天晴,天空中发生了什么,云房子究竟是什么样的?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雨过天晴的美景和相关的课文内容,提问:“雨停了,有些云留在天上了,这时,一群小鸟飞来了,它们会说些什么呢?做些什么呢?”学生很快会在课文中找到,小鸟们造了各种各样的云房子,“有的像大冬瓜那样傻傻地横着,有的像花儿那样美美地开着,有很高的大楼房,有很宽的大礼堂,也有一点点小的,小得只可以住进一只小麻雀”。对于认知水平还比较低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单靠想象,很难理解这么多种不同的云房子,所以学生边读老师边出示对应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句子。利用多媒体动画把它们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便能豁然开朗,从而喜欢上阅读。

除此以外,要让学生发挥想象:小鸟们还会造什么样的云房子呢?适时地把“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这个句式迁移了。有了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可以提供积极主动的学习环境,能突破时空的限制,让学生融入角色,身临其境,把所学课文更深入地内化,并产生共鸣。

3.识写生字,Flash演示,观形运势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还体现在优化识写生字上。本课时要识写的生字是“房”“造”两个半包围结构的字,两个字笔顺和结构是难点。教师先出示两个生字,让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然后用Flash动画演示生字的笔顺,并用不同颜色标注书写的注意点和主要笔画,最后在学生熟记字形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书写,做到精讲多练,把时间用在练习书写上,以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抓住“两课”对接点,不断优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策略,合理有效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上,充分发挥其魅力,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充分地读,主动地悟,尽情地交流,创设各种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学习语言,培养语感,力求生动有趣而不失实效,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