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技术支持教师学习环境构建与实践成果

技术支持教师学习环境构建与实践成果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的研究正是植根于这样的背景,初步形成了其理论体系。在教育心理学家与人类学家看来,情境认知学习理论的要素也各不相同。而莱夫和温格从人类学领域的视角,认为情境认知与学习的要素有:社会实践与社会生活、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实践共同体、学习课程、远程学徒。

技术支持教师学习环境构建与实践成果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最早是由瑞兹尼克(Resniek)1987年在美国教育研究协会就职演说中所发表的《学校内外的学习》一文中提出的。她认为校内学习是个体化的、抽象的,而校外学习是合作的、情境化的、具体的。她的这些分析及她随后发表的著作极大地推动了以情境理论为重点的研究。随后,布朗科林斯与杜吉穗(Brown,Collins&Duguid)发表了《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完整地阐述了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成为当时情境认知学习理论的权威指导之作。与其同时期的以莱夫(Lave)为代表的人类学家也从人类学的视角对情境认知与学习进行研究,提出了“认知学徒模式”。随着情境学习在认知领域的出现,研究者们将人类对于学习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的研究正是植根于这样的背景,初步形成了其理论体系

情境学习不仅仅是一种使教学必须“情境化”或“与情境密切相关”的建议,而是有关人类知识本质的一种理论。它是研究人类知识如何在活动过程中发展的,特别是人们如何去创造和解释他们正在做什么的表征。情境认知是不同于信息加工理论的另一种学习理论。它试图纠正刺激反应和符号学说的失误,特别是完全依靠于规则与信息描述的认知,仅仅关注有意识的推理和思考的认知,而忽视了文化和物理背景的认知。情境认知理论关注的是知与行的交互,强调个体、认知和意义是在互动中被社会性和文化性地建构的。它把个体学习者、社会情境等统一考虑进去,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的过程,是与环境互动的。情境学习理论与传统学习理论的比较见表1-1[24]

表1-1 情境学习理论与传统学习理论的比较

(续表)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非常重视学习环境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关注的是个体与物理的、社会的场景之间的交互作用。它把个体、环境以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把学习看成是一个社会文化现象,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进行体验并与他人、环境等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个体形成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水平的过程,而不是仅仅从非情境化的知识主体中获取一般信息。学习要在一定的情境或文化中发生才有效,由此可见,学习本质上就是一个社会对话过程。这样的学习有利于学习者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获取积极思考的能力并有利于学习实践行为的生成。因此,学习者要能寻求真实或逼真的情境与活动,将学习置于知识产生的特定的物理或社会情况中,参与具体情境中的真正的文化实践。

情境认知理论不把知识作为心理内部的表征,而是将知识视为个人和社会或物理情境之间联系的属性以及互动的产物,并试图通过真实实践中的活动和社会性互动促进学生的文化适应。情境认知理论认为,所有的知识都和语言一样,其组成部分都是对世界索引。知识来源于真实的活动和情境,并且只有在运用的过程中才能被理解。因而,只有在丰富的社会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人们才能真正理解它的内涵并正确、灵活地使用知识。知识是活动、背景和文化产品的一部分,它正是在活动中,在丰富的情境中,在文化中不断地得到运用和发展的。情境学习理论要求注意知识表征的多元化问题,并加强各种知识表征语义的、情节的和动作的之间的联系,同时注意使知识表征与多样化的情境关联,并要求处理好情境化与非情境化之间的平衡。(www.xing528.com)

在教育心理学家与人类学家看来,情境认知学习理论的要素也各不相同。在《情境学习的观点》一书中,希拉里·麦克莱伦在其论文《情境学习:多种观点》中识别出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情境学习的要素有:故事、反思、认知学徒制、合作、辅导、多种实践、清晰表述学习技能与技术。而莱夫和温格从人类学领域的视角,认为情境认知与学习的要素有:社会实践与社会生活、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实践共同体、学习课程、远程学徒。二者对情境认知与学习的研究[25]见表1-2:

表1-2 教育心理学和人类学对情境认知与学习的研究

由上表可以看出,无论是教育心理学还是人类学的研究,都注重任务和实践,认为知识根植于情境脉络当中,学习者只有通过积极参与实际活动吸收知识,才能自然地促使学习迁移发生,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从教育心理学向人类学领域的转变又称为“从实习场到实践共同体”(From Practice Field To Communities of Practice)的转变[26]

实习场(Practice Field)是指为了达到一种学习目标而设置、创设的功能性学习情境或环境。“实践共同体”(Communities of Practice)由莱夫和温格提出,他们认为“一个实践共同体包括了一系列个体共享的、相互明确的实践和信念以及对长时间追求共同利益的理解”[27]。一个实践共同体不是简单地把许多人组合起来为同一个任务而工作,拓展任务的长度和扩大小组的规模都不是形成共同体最主要的因素;关键是要与社会联系——要通过共同体的参与在社会中给学习者一个合法的角色(活动中具有真实意义的身份)或真实的任务[28]。可见,实践场的创设是为了能够为学习者提供能达到学习目标的背景与支撑,以促进学习迁移的产生。但实践场也仅仅是一个背景,它与真实生活是分开的,在不同的实践场中,学习依然还是一种个体的行为。而实践共同体既强调学习是通过参与有目的模仿活动而建构的,同时它也同样地强调实践与共同体的重要性。学习者正是在这样一种实践共同体之中获得该共同体具体体现的信念和行为的。随着学习者作为一个初始者或新手逐渐从该共同体的边缘向中心移动,他们会较多地接触共同体中的文化,行动也会变得比较积极,随后,开始更为广泛地接触并进入成熟的实践舞台,扮演专家或熟手的角色。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并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个体形成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水平的过程,学习要在一定的情境或文化中发生才有效。教师学习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只有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才能赋予教师学习的意义,激发教师主动学习的动机,寻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意义感与成就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