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环境构建与实践

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环境构建与实践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相长是指教的一方“以教为学”,阐释了教师本身的教学就是一种学习,而其教导学生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农耕时代的教师生产模式,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社会对教育的期盼,教师学习的蒙昧状态急需改变,于是便诞生了专门培养教师的师范院校,培养专职教师。

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环境构建与实践

到了氏族公社末期,事务繁多,交往频繁,迫切需要新的记事工具,就发明了最初的文字。[5]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教育逐步步入了组织化、正规化的轨道,促使学校的诞生。学校是奴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综合产物。其中,经济提供了教育专门化的条件,政治成了设立学校的最主要需要,文化,尤其是文字的出现为文化的积累和传递提供了脱离经验主体的独立存在的媒体,也促进了教育专门化。[6]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官、师是合一的,后来由于社会政治思想斗争,出现了私学,于是便有了专门以传授文化知识为职业的教师。教师职业的出现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与之相伴也就产生了教师学习。我国战国时期教育名篇《学记》概括了一条教师自我提高的规律——“教学相长”,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相长是指教的一方“以教为学”,阐释了教师本身的教学就是一种学习,而其教导学生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正是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7]

这也说明了教师学习是一个边教边学、伴随教学始终的过程。[8]当时社会生产力落后,知识的更新速度慢,因此教育比较落后,对教师的入职要求也不高,“只要识字或粗通经典,即可为师”[9]。《论语》也有相关的记载,“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通过对农耕时代教师学习的相关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这一时期教师学习呈现以下特点:第一,教师学习是自主的、零星的、以自我经验积累为主的,学优可为师。例如,汉朝私学规模越来越大,常常采用“以次相传授”,教师只对从学时间较长的高业弟子进行直接传授,再由高业弟子转相传授初学弟子。如郑玄拜马融为师,虽在门下,但“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10]。第二,以教为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教导学生进行学习,即所谓的“教学相长”。第三,不耻相师。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如果有专长,也可以为师,教师也可以向有专长的弟子学习。第四,教师学习除了通过语言外,还可以借助文字。虽然当时社会生产力落后,但文字出现后,与之前仅凭借语言进行学习相比,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习的内容,提高了学习的效果。(www.xing528.com)

随着中国近代工业生产的出现和教育普及的需要日增,大批初等、中等学校应运而生,需要大量的教师。农耕时代的教师生产模式,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社会对教育的期盼,教师学习的蒙昧状态急需改变,于是便诞生了专门培养教师的师范院校,培养专职教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