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河三角洲城镇布局分散,不利于经济发展

黄河三角洲城镇布局分散,不利于经济发展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形成以两条发展轴为主干的初级城市网络格局,并辅以三条贯穿于两轴间的主干线构成了黄河三角洲城市网络的主要动脉,而那些分布于由发达的省级公路和密集的县乡级公路构成的交通网上的城镇,构成了城市网络的支脉。可以看出,与全省相比,黄河三角洲地区城镇布局分散,地广人稀,不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

黄河三角洲城镇布局分散,不利于经济发展

黄河三角洲是山东省主要的粮食生产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目前城镇化水平为43.5%,比山东省平均城镇化水平48.3%低5个百分点,相当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水平83.84%的一半。城市布局呈集聚型,交通指向和圈层状特征明显。城市分布以东营区为核心,滨州为副核心向外展开,具有较为明显的圈层式空间分布特征,有利于中心城市扩散效应的发挥和各城市之间功能的分工与协调。形成以两条发展轴为主干的初级城市网络格局,并辅以三条贯穿于两轴间的主干线构成了黄河三角洲城市网络的主要动脉,而那些分布于由发达的省级公路和密集的县乡级公路构成的交通网上的城镇,构成了城市网络的支脉。众多的支脉与主要的动脉相互交错,构成了城市网络雏形。其间,北部地区网络支脉不够发育,城市网络密度相对较小,城市群整体网络功能降低。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尽合理,各市土地开发利用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是黄河三角洲加快推进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人口增加、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对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土地利用结构不够合理,用地模式有待改进

区域土地利用率偏低,建设用地所占比重偏高。在农用地结构中,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42.80%、3.31%、2.59%和1.23%,林地和牧草地的比例偏低;且从1997年以来,林地和牧草地比例不断下降。建设用地结构中,交通用地比例偏低,仅占土地总面积的1.10%,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比例过高。整体上,土地利用结构有待调整和优化

此外,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粗放,农村建设用地分布散,面积大,空置、超占多,现状农村居民点面积为164 930.97 hm2,占城乡建设用地的比例高达62.48%,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为245.71 m2,远高于人均150 m2的国家规定标准,用地模式有待进一步改进

(二)城镇用地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

大多数城镇居民点用地规模小,功能相对独立,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土地资源浪费,既影响了规模化经济的发展,又不便于综合配套,直接制约了城镇的发展。城镇土地利用布局的问题突出表现在:(www.xing528.com)

1.城镇布局较为分散

黄河三角洲地区小城镇密度为0.71个/100 km2,其中建制镇密度为0.47个/100 km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99个/100 km2和0.68个/100 km2,城镇间的平均距离为14.8 km,其中建制镇间的平均距离为18.6 km,均大于全省的平均水平10.1 km和11.2 km。具体到各县(市、区),城镇密度全部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而城镇之间的平均距离均大于省平均值。可以看出,与全省相比,黄河三角洲地区城镇布局分散,地广人稀,不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

2.城镇用地分布内陆密而沿海疏

黄河三角洲范围内,城镇密度从内陆向沿海降低,城镇间平均距离逐渐扩大。将黄河三角洲19个县(市、区)分为沿海(包括莱州市、昌邑市、寒亭区、寿光市、广饶县、东营区、垦利县、利津县、河口区、沾化县、无棣县)和非沿海(包括滨城区、惠民县、阳信县、博兴县、邹平县、高青县、乐陵市、庆云县)两部分,沿海县(市、区)的城镇密度为0.47个/100 km2,其中建制镇密度为0.35个/100 km2,城镇密度相对较低,非沿海的县(市、区)相应密度为1.05个/100 km2和0.80个/100 km2,略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城镇间平均距离,非沿海的县(市、区)为10.7 km,而沿海的县(市、区)的城镇间平均距离26.7 km,不利于当地优势资源的充分优化配置。

3.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的任务更加艰巨

由于黄河三角洲地区海岸防护设施不完备,现有的防潮堤标准低,风暴潮威胁较大,海岸蚀退明显。土地盐渍化程度较高,林木覆盖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生态环境治理与土地恢复整理难度大,土地沙化面积较大,旱、涝、风沙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地质构造背景复杂,面临着地面沉降的潜在安全问题,土地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而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城镇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各种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又不可避免的会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造成威胁,特别是在东营,由于油化工等工业,已经带来很大程度的土地污染。故此,如何在发展的同时,保护好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控制并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城镇废弃物排放对耕作土壤的污染就变得更为迫切和更加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