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资源承载力研究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资源承载力研究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具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品安全、经济高效、技术密集、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为本质的新的现代产业发展模式。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地区经济还是以第二产业为主。(二)社会经济基础定量评价本次评价主要采用综合评分法进行评价,首先根据评价要求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同时利用线性变换法对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处理,最后对标准化之后的数值加权求和。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资源承载力研究

高效生态农业和普通的农业发展模式有很大不同,高效生态农业是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有机耦合的现代农业。具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品安全、经济高效、技术密集、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为本质的新的现代产业发展模式。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地区农业发展水平、农业地位、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农业灌溉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等要素都会对地区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社会经济基础条件

1.地区经济发展基础

黄河三角洲地区开发程度较低,大规模开发时间较晚,2009年国务院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之后,黄河三角洲地区才真正开始了大规模的投资开发活动,地区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经济效应暂时还未有所体现。

2009年整个评价区地均GDP为1 426.6万元/km2,同期山东省和东部十省市地均GDP分别为2 148.1万元/km2和2 147.1万元/km2,评价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山东省和东部十省市,高于全国354.7万元/km2的平均水平。评价区内部各县市之间差别也较大,邹平县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地均GDP达到3 786.1万元/km2,远高于山东省和全国平均水平,沾化县地均GDP最低,只有449万元/km2,只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评价区地均GDP差距非常大,最高和最低相差将近3 337.1万元/km2,地区发展不平衡,如图10-3所示。从评价区各地市2004—2009年的GDP变化曲线可以看出,各地区GDP变化速率差别较大,GDP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如图10-4所示。

图10-3 研究区地均GDP对比

图10-4 研究区历年GDP对比

地区GDP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区经济实力,其越高对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支持就越大,一定的经济实力是农业投入、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推广等提高农业水平的保障。

2.农业经济发展特征

2004—2009年6年间,评价区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基本和山东全省的情况一致,略高于东部地区同年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低于全国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值,如图10-5所示。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地区经济还是以第二产业为主。

具体到评价区内部各县市,农业所占比重差距较大,高青县、乐陵市、利津县、惠民县、阳信县、无棣县和沾化县是山东省传统的农业县,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都超过了15%,农业集中程度较高,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些地区农业发展基础较好,适宜大规模作业和经营。东营区、河口区、垦利县、广饶县和滨城区第二、三产业比较发达,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远低于山东省及全国平均水平。高青县、河口区、利津县和邹平县第一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6年间变化幅度较大,比重基本都下降了一半,这主要和地区产业和投资政策有关,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第一产业比重相对降低。

图10-5 研究区近年第一产业比重变化柱状图

2006—2009年,评价区各县市农业基本处于不断增加过程中,只有个别县市在个别年份由于自然原因造成了农业产值下降,滨城区农业产值在2007年出现下降,下降幅度高达10%,惠民县在2004年出现大幅下降,下降幅度更是高达45%,无棣县2004年农业产值下降了10%,邹平县2006年农业产值下降了7.8%。各县市6年平均增长率基本稳定在7%左右,全区只有惠民县农业产值平均增长率为负值,如图10-6所示。

图10-6 研究区农业增加值变化曲线图

3.农业投入

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额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寿光市、昌邑市、高青县、利津县和邹平县是传统的农业强市(县),农业投入水平较高,第一产业投资比例均在35%以上,当地政府以扩大农业生产,形成农业集聚为出发点,加大农业投资力度,形成产业优势。莱州市、寒亭区、滨城区、沾化县等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三产业,第一产业投资比重小,农业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如图10-7所示。

图10-7 研究区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比重柱状图

4.机械化程度

农业机械化作业程度是高效生态农业的一个主要方面,反映了地区农业的现代化程度,是“高效”的重要体现。

经过多年的发展,各县市耕播收机械化率有了明显提升,整个评价区耕播收机械化水平达到了72%,全国平均水平为54.5%,黄河三角洲地区在农业机械化水平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5个百分点,优势较为明显,为地区开展高效生态农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如图10-8所示。

图10-8 研究区耕播收机械化水平柱状图(www.xing528.com)

各县市的耕播收机械化率分布比较集中,大部分分布在0.6~0.8之间,高青县分值最低,只有0.49,人力和畜力在耕播收过程中还占有重要地位,农业规模化生产条件受限,博兴县分值最高,达到0.98,机械化达到了很高水平,机械在耕播收过程中占据绝对地位,不仅农业生产效率得到很大提升,而且节约了人力成本,为农业集聚和规模化生产提供坚实基础。

(二)社会经济基础定量评价

本次评价主要采用综合评分法进行评价,首先根据评价要求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同时利用线性变换法对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处理,最后对标准化之后的数值加权求和。

针对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特点和条件,选取基本农田占耕地面积比例(A1)、有效灌溉面积比例(A2)、耕播收机械化比重(A3)、每百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数(A4)、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比重(A5)、农业产值年均增长率(A6)、地均GDP(A7)、第一产业比重(A8)等8个指标进行评价,见表10-7。

表10-7 社会经济基础定量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

利用层次分析法,将8个评价指标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得到该矩阵的特征向量,向量(0.07,0.14,0.2,0.17,0.21,0.11,0.06,0.04)T分别对应8个评价指标的权重。

对评价区指标数据使用线性变换法统一量纲,进行标准化处理,处理方法如下:

设和是评价指标i所对应的最大值和最小值,Zij为规范化的指标。

若向量指标i为效益型指标,则:

若向量指标i为成本型指标,则:

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之后,指标值都统一到了一个数量级,标准化值乘以权重之后将其求和,可以得到综合评分值(表10-8、图10-9)。

表10-8 社会经济基础定量评价结果

(续表)

图10-9 社会经济评价综合分值

根据评价区实际情况,并参考已有研究成果,制定评价标准,将评分结果分为5个等级(表10-9)。

表10-9 社会经济资源承载力评价标准表

寿光市和昌邑市农业条件较好,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比例均远大于其余县市,此外,农业从业人员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员比重也较其余地区高,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社会经济基础很强;利津县和博兴县,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社会经济条件较强;莱州市、河口区、广饶县、无棣县和邹平县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社会经济基础条件一般;寒亭区、高青县、东营区、垦利县、滨城区、阳信县和沾化县社会经济基础条件较弱,主要是因为寒亭区固定资产投资中农业投资比例过小;庆云县和乐陵市的有效灌溉面积比例、耕播收机械化率和每百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较少;垦利县基本农田保护率处于全区最低水平;滨城区固定资产投资额中第一产业投资额在全区处于最低水平,这五个行政区社会经济基础条件对地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支持较小;庆云县、乐陵市和惠民县属于社会经济资源承载力弱区,惠民县2004—2009年农业产值为负增长,农业发展态势较差,农业发展条件较其他地区差,社会经济基础条件最弱,对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支持不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