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质环境系统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地质环境系统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质环境系统包括“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布”“土地盐渍化分布”“包气带岩性分布”“地下水埋深”等六个要素,除了“包气带岩性分布”和“地下水埋深”之外,其他四个要素在前面章节均有详细介绍,故不再赘述。其中浅层地下水的分布及其特征对生态地质环境影响最大。

地质环境系统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地质环境系统包括“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布”“土地盐渍化分布”“包气带岩性分布”“地下水埋深”等六个要素,除了“包气带岩性分布”和“地下水埋深”之外,其他四个要素在前面章节均有详细介绍,故不再赘述。

(一)包气带岩性分布

土壤是介于大气层岩石圈之间的独立存在的自然客体,是在一定的气候、地质、水文、生物等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为人类赖以生存与繁衍的直接场所。区内土壤母质是黄河冲洪积与海积共同作用的结果,沿古河滩高地至洼地,土壤的颗粒粒度由粗变细,土壤质地也相应从砂壤土—粉砂壤土—黏壤土—黏土呈规律性的变化。不同质地土层在剖面上相互叠置构成性质各异的土体剖面形态,其岩性结构、成分等特征直接决定着土壤水、肥、气、热等的调节能力及盐分运移。土壤类型与地形地貌关系密切,从内陆至滩涂呈扇形依次分布褐土、砂姜黑土、潮土、盐化潮土、滨海盐土、滨海潮滩盐土。

土壤是工农业发展的直接载体,鉴于一般建筑地基持力层一般均在15 m以上,一般中高层建筑物持力层在25 m以上的特点,本文以0~25 m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其工程地质环境进行分析研究。(www.xing528.com)

区内0~25 m深度内的地层多为第四系全新统地层,其沉积环境受黄河和海洋交互或共同影响,形成了以细颗粒为主的地层,所表现的岩性以粉砂最为广泛,其次为岩溶岩和火成岩。

(二)地下水埋深

研究区内的地下水系统由浅层潜水—微承压水系统(埋深0~60 m)、中深层承压水系统(埋深60~200 m)、深层承压水系统(埋深>200 m)构成,三个地下水子系统由较完整的隔水层隔离,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但仍存在着一定的水力联系浅层、中深层、深层地下水都接受上游的侧向迁流补给,同时又存在着向下游的迁流排泄。浅层地下水接受着大气降水、河渠侧渗的补给和蒸发排泄及人工开采,而中深层、深层地下水的补给除侧向迁流外,还有浅层地下水的越流补给,排泄主要为人工开采。其中浅层地下水的分布及其特征对生态地质环境影响最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