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环境承载力评价及应对策略研究结果

水环境承载力评价及应对策略研究结果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次根据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根据黄河三角洲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水资源利用和地质环境条件的实际情况,最终确定为地表水环境容量强度、地下水环境抗污能力、地下水功能为影响因素。表7-32水环境承载力评价因子及其权重表判断矩阵一致比例:0.037。

水环境承载力评价及应对策略研究结果

(一)影响因子

影响区域环境承载能力的因素很多,涉及水环境系统的各个方面,确定综合评判指标体系要求能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客观地反映区域水环境条件、开发利用状况、供需关系及生态地质环境等方面。本次根据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根据黄河三角洲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水资源利用和地质环境条件的实际情况,最终确定为地表水环境容量强度、地下水环境抗污能力、地下水功能为影响因素。

1.地表水环境容量强度

地表水环境强度就是指单位面积上地表水水体污染物的排放量大小,单位是t/a·km2。其二级因子包括COD容量、氨氮容量、单位COD排放量的工业产值、工业废水达标排放量与废水排放量之比、工业回用水与废水排放量总量之比。但限于资料,本次只将各地级市的水域COD容量、氨氮容量作为二级因子。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水环境容量更多地强调COD的容量,氨氮排放量没有做明确要求,所以在本次计算中水环境强度采用下式计算:

水环境容量强度=(COD容量×0.65+氨氮容量×0.35)/面积

评价结果如图7-18所示,黄河三角洲地区水环境容量强区和较强区分布在博兴县、广饶县、庆云县、无棣县、滨城区等地。

2.地下水功能

地下水功能是指地下水的质和量及其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对人类社会和环境所产生的作用或效用的持续性,而地下水质恰好可以对其进行较好的反应,在这里用地下水水质情况来表征地下水功能强弱。

根据之前地下水水质评价成果,得到如图7-19评价结果:

3.地下水环境抗污性

地下水环境抗污性结果前面已进行评价,在此不再赘述,直接使用其成果。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权重确定

1.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评价水环境承载力影响因素,确定地表水环境容量强度、地下水环境抗污性、地下水功能为一级因子;四个一级因子又含有若干个二级因子,评价因子体系如图7-20所示。

图7-18 研究区地表水环境容量强度分区

图7-19 研究区地下水功能分区

(www.xing528.com)

图7-20 水环境承载力评价因子体系结构图

2.评价因子量化

对于通过测量可以直接得到具体数值的因子,直接选取该数值进行模糊评判给出等级定额,对于不能直接得到具体数值的因子进行专家打分法进行等级划分(10分制)。地表水环境容量强度直接使用实测数值,地下水环境抗污性、地下水功能采用专家打分法。具体结果见表7-30、表7-31。

表7-30 地下水环境防污性等级特征值

表7-31 地下水功能区等级特征值

3.权重确定

根据构造的判断矩阵,采用AHP模型计算指标权重(即求解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向量),计算结果见表7-32。

表7-32 水环境承载力评价因子及其权重表

判断矩阵一致比例:0.037。

(三)承载力分区标准

利用ArcGIS平台,将地表水环境容量强度、地下水环境抗污性、地下水功能三张矢量图转成栅格图,借用栅格功能,采用:

将综合评分结果按表7-33所示标准划分为水环境承载力强、水环境承载力较强、水环境承载力一般、水环境承载力较弱和水环境承载力弱。

表7-33 水环境承载力评价分区标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