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下水环境现状及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地下水环境现状及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方病主要是因为饮用水环境遭到破坏引起的,有地方病分布的地区说明该地区的地下水是被污染的,地区建设发展必须要有地下水的支撑,因此,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地下水环境因素来说需要考虑地方病的影响。目前对于地方病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为地质环境中有害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黄河三角洲地区地方病主要有地氟病、地甲病、克山病、大骨节病及地方性肝大等。

地下水环境现状及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一)地下水埋深

地下水埋深指地下水位与地面高程之差。地下水对地基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地下水位越浅对建筑物地基的影响越大,因此对于城市建设来说要考虑地下水位的影响,但地下水的深浅对地基的影响都可以通过处理来消除,因此可以作为一项权重较低的指标来考虑。

对于黄河三角洲各县市区来说,由于其主要为沿海地区,地下水埋深普遍较浅,地下水位小于2 m的区域主要为黄河三角洲北部沿海县市,包括垦利县、东营市东营区、河口等。2~4 m地区零散分布于黄河三角洲中西部平原,主要包括沾化、高青县等城市。黄河三角洲地区地下水埋深分布最普遍的范围在4~8 m,主要分布在评价区东南方向的莱州昌邑和寒亭以及西部的阳信惠民邹平。地下水位较深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滨城区、博兴县、寿光市等地下水开采比较严重的地区。

(二)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莱州、昌邑丘陵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受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质等综合因素控制,地下水经过溶滤、阳离子交替—吸附、蒸发浓缩等作用具有水平分带性;鲁北平原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受古沉积环境的影响,也具有明显的垂直和水平分带特征。

1.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

浅层地下水按舒卡列夫分类法,阴离子水化学类型有HCO3型、HCO3·Cl型、HCO3·SO4型、Cl·HCO3型、Cl型等5种,阳离子类型有Na型、Na-Mg型、Mg-Na型、Ca-Mg型、Mg-Ca型、Ca-Mg型、Ca型、Ca-Na型、Na-Mg-Ca型等9种。平原区以Na型、Na-Mg型、Mg-Na型为主,丘陵山区以Ca型、Ca-Mg型为主。自西向东、自南向北,由黄河冲积平原到滨海冲海积平原、由山前冲洪积平原到滨海地带,地下水趋于咸化,水化学类型由HCO3和HCO3·Cl型过渡为Cl·HCO3和Cl型,地下水矿化度由小于2 g/L的淡水和微咸水逐渐过渡到矿化度大于10 g/L的盐水和卤水。整体上在可以开发利用的淡水和微咸水中,以南部冲洪积扇区和莱州市中南部地下水水质良好,黄河冲积平原区西部最差。

南部冲洪积扇区含水层厚度大、颗粒粗,补给条件好、径流顺畅,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和HCO3·Cl型,为矿化度小于1 g/L淡水和1~2 g/L的微咸水;莱州市中南部丘陵山区地下水水力坡度大,径流通畅,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l和HCO3·SO4型,为矿化度小于1 g/L淡水和1~2 g/L的微咸水;黄河冲积平原区西部地形平缓,含水层颗粒较细,地下水径流缓慢,水交替不畅,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l·HCO3型,为矿化度1~3 g/L的微咸水。滨海冲海积平原区,除中西部黄河河道带水质稍好外(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l和Cl·HCO3型,为矿化度1~5 g/L的微咸水和半咸水),地下水埋藏浅、径流缓慢,垂向潜水蒸发强烈,水质咸化,化学类型为Cl型,为矿化度为大于5 g/L的咸水、盐水和卤水。

表7-9 峡山水库2009年各监测点位主要超标因子和超标倍数

表7-10 峡山水库2009年水质规划目标达标率评价

表7-11 各县市多年平均地下水位统计

2.深层地下水化学特征

深层地下水按舒卡列夫分类法,阴离子水化学类型有HCO3型、HCO3·Cl型、HCO3·Cl·SO4型、Cl·SO4型、Cl·SO4·HCO3型等五种之多,阳离子类型有Mg型、Mg·Ca型、Mg·Na型、Ca型、Ca·Na型等五种。深层地下水水平方向水化学分带明显,山前冲洪积平原地下水系统地下水径流条件较好,循环较强烈,水化学作用处于溶滤阶段,形成低矿化度的HCO3型和HCO3·Cl型水为主;冲积湖积平原地下水系统地下径流极其缓慢,受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影响,大陆盐化作用明显,多为高矿化度Cl·SO4型水为主;滨海海积冲积平原地下水系统受古海水侵入影响,以Cl型水为主。

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地下水系统区南部为全淡水区,阴离子类型以HCO3型和HCO3·Cl型为主,西部高青县附近分布有Cl·SO4型、Cl·SO4·HCO3型水。阳离子类型总体上由南往北由Ca型水,中部的Ca·Mg型、Ca·Na型、Mg·Ca型、Mg·Na型,向北部的Mg型转化。地下水绝大部分为矿化度小于1 mg/L的淡水,边缘过渡带为1~2 mg/L的微咸水。F-离子含量南部淡水区均小于1.0 mg/L,北部最高可达4.0 mg/L,由南往北逐渐增高。

北部冲积湖积平原地下水系统区阴离子类型西部以HCO3型、HCO3·Cl型、HCO3·Cl·SO4型水为主,中部以Cl·SO4型、Cl·SO4·HCO3型水为主,东部以Cl·SO4型、HCO3·Cl型、HCO3·Cl·SO4型水为主。阳离子类型均为Mg型。地下水矿化度1~2 mg/L。F-离子含量一般均大于2 mg/L,有一半以上的地区大于3 mg/L,最高含量位于乐陵市黄夹镇—宁津县长官镇一带,F-离子含量大于5 mg/L。

海积冲积平原地下水系统区大部分阴离子类型以Cl型水为主,边界附近分布有SO4·Cl型、HCO3·Cl型、HCO3·Cl·SO4型水,阳离子类型为Mg型水,F-离子含量1~2 mg/L,为全咸水分布区。

(三)地下水特殊水质与地方病(www.xing528.com)

地方病是指具有严格的地方性区域特点、在某些特定地域内经常发生并相对稳定,与地理环境中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密切相关的一种疾病。

地方病主要是因为饮用水环境遭到破坏引起的,有地方病分布的地区说明该地区的地下水是被污染的,地区建设发展必须要有地下水的支撑,因此,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地下水环境因素来说需要考虑地方病的影响。目前对于地方病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为地质环境中有害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黄河三角洲地区地方病主要有地氟病、地甲病、克山病大骨节病及地方性肝大等。黄河三角洲境内主要有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甲状腺等病,其分布情况如图7-2所示。

图7-2 地方病易发性地区分布图

1.地氟病

地氟病或称为地方性氟中毒,是由于居民长期从生活环境中特别是从饮用水中摄入过量的氟而引起人的骨骼变粗、变硬、四肢变形、关节疼痛、牙齿变黄、变脆的一种慢性全身性地球化学性疾病,俗称“大黄牙”“氟斑牙”“糠骨病”“黑骨风”等。

黄河三角洲地区均有发病,但以潍坊地区最为严重,潍坊市12个县(市、区)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病,其中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较为严重;病情较轻的病人,表现为牙齿变黄、发黑、脱钙变脆等,重病病人表现为全身关节疼痛、强直变形,甚至导致瘫痪,丧失劳动能力。

经流行性病学调查证实,地方性氟中毒流行的主要原因是饮用水含氟量超标(国家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划分标准:饮水含氟量大于1.0 mg/L,GB 17018—1997)。地下水中氟含量的高低与其所处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等有很大的关系。一般病区地形平缓,上游分水岭内侧含氟高的风化基岩被地下水淋溶、分解,使地下水中氟含量增高。高氟地下水径流排泄到坡前低洼地带处,使氟离子聚集,进而影响到下游平原地区,使其地下水中氟含量增高,居民因长期饮用此地下水而导致氟中毒。

2.地甲病

地甲病全称地方性甲状腺肿,或称碘缺乏病,是由于环境中缺碘,使机体(包括人和动物)因摄入的碘不足而产生的一系列损害,它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地方性疾病。地甲病的流行与饮用水中碘含量关系密切,正常人每日需摄取碘素100~250 μg;饮水水源中含碘量少于10 μg/L的地区,就有可能发生地甲病,而地甲病病区水源中的含碘量一般小于5 μg/L。由于受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的影响,山区地下水中碘含量较低,极易随地表水流失,同时,一般病区地下水中钙元素含量较高,影响肌体对碘的吸收,长期饮用必然会引发地甲病流行。

成人缺碘的主要表现是甲状腺肿、颈部变粗(即俗称的“粗脖子”),重者可形成巨瘤,影响呼吸饮食功能;胎儿婴幼儿缺碘还会出现克汀病、亚克汀病(智力障碍),即使是轻度缺碘也会导致程度不同的智力障碍和生长发育迟滞。碘缺乏对人的智力发育影响是最严重的也是最根本的,并且具有不可逆性。

潍坊部分地区为碘缺乏病高发区。据潍坊市地方病防治办资料,碘缺乏病分布在12个县(市、区)中,患病总人数2.88万人,其中甲状腺肿病人25 694人、克汀病人数60人。

碘在自然界中总量很少,仅占地壳总重量的一千万分之一,系微量非金属元素。它分布在土壤、水和空气中,各种食物中也有碘的分布。由于自然界中的碘在山区、高原、平原土壤中曾被冰川融化、雨淋后沿江河入海,故碘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依山区、平原、沿海、海洋的顺序而逐渐递增。生长在这些地区的生物体中的碘含量也依此顺序相应递增。碘缺乏病就是主要分布在位于山区、半山区,这些地区因上述原因自然环境中缺碘,长期生长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因饮用缺碘水、呼吸缺碘的空气及摄食缺碘的粮食、蔬菜、动物产品而缺碘,最终导致人本身的碘缺乏病。

(四)地下水污染

水质污染是当前环保工作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影响人体健康,而且由于水质污染不能饮用,使原已供不应求的供水水源更趋紧张。众所周知,“三废”是造成水质污染的主要来源,特别是工业废水,不仅直接使河流湖泊遭到严重污染,而且极易通过各种不同途径,如排污沟、污水库、污灌等渗入地下,导致地下水污染。矿压层矿、工业废渣以及城市垃圾等固体废物,也是主要污染源。农业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同样对水质造成不利影响。

浅层含水层与深层含水层间多分布有分布较稳定、厚度较大的弱透水层,所以深层地下水防污能力较强。调查水分析资料表明,深层地下水目前尚未受人为污染。浅层地下水防污能力较弱,大部分地区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如图7-3所示。

地下水污染主要集中于各排污河附近、老油田区和潍北区段,以小清河和淄河附近污染最为严重,以重度污染为主,另外,部分县市的城区附近地下水也存在污染现象。

从滨州市和东营市的地质环境监测报告中可以获知,小清河和淄河附近区域的浅层地下水阳离子特征为重碳酸硫酸氯化物型,阳离子为钠钙镁型,污染物主要以有机化合物为主,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小清河水的侧渗,二是引小清河水灌溉,三是其他河道污水的渗漏。

东营市区和垦利县城区西侧地下水水质污染严重,主要原因是该区域是胜利油田主要石油开发区,东营市的主要工业企业也在区内,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主要污染物为油、挥发酚和重金属镉、铅等。

图7-3 黄河三角洲地区浅层地下水水质污染分区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