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河三角洲土壤氮、磷污染现状研究

黄河三角洲土壤氮、磷污染现状研究

更新时间:2025-01-19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一)氮污染现状过量施用氮肥会使大量氮素盈余进入土壤环境,对环境造成威胁。主要表现为对水体造成的硝酸盐的面源污染、对大气造成的氮氧化物的污染,以及对蔬菜品质的影响。在集约化种植蔬菜、水果、花卉的地区,化肥过量使用造成大量硝态氮随水流失形成面源污染。表6-42009年研究区氮肥施用量(折纯量)统计表(二)磷污染现状土壤中的全磷是指土壤中的磷元素总量,包括有机磷和无机磷两种形态。

(一)氮污染现状

过量施用氮肥会使大量氮素盈余进入土壤环境,对环境造成威胁。主要表现为对水体造成的硝酸盐的面源污染、对大气造成的氮氧化物的污染,以及对蔬菜品质的影响。据相关资料显示,不同土壤类型氮元素含量差异较大,冲积平原潮土区氮元素积累少、土壤含氮量低;而水热条件好、自然植被茂密、生物积累量大的土壤(如棕壤水稻土),氮元素矿化慢,故含量较高,其含量和有机质有明显的正相关性。

由统计可知,黄河三角洲地区平均氮肥施用折纯量为11 739 t,其中寿光市、惠民县、利津县施用量最多,河口区、寒亭区最少,见表6-4。在集约化种植蔬菜、水果、花卉的地区,化肥过量使用造成大量硝态氮随水流失形成面源污染。使用量大的地区,相应污染也会较严重些。

氮肥利用率低是困扰农业生产的突出问题。粗略地说,作物当季吸收利用一般为30%~50%,氮素损失可达20%~60%,土壤中残留约25%~35%。据有关专家介绍,我国农业中化肥氮当季作物利用35%,NH3挥发损失11%,反硝化损失34%,淋失2%,经济损失5%,另有13%未能明确其去向。不同种类的作物对氮肥的损失率也不尽相同,一些学者曾对北方11个省市1 333个肥效试验数据表明,三大粮食作物当季氮利用率仅为28%,设施农业氮肥利用率更低,我国北方潮土水稻、玉米和小麦施肥后的氨挥发损失率分别为30%~39%、11%~48%和1%~20%。一般来说,硝酸根离子进入植物体内后迅速被同化利用,因而积累的浓度一般在100 μg/g以内,但对某些植物某些部位或某些条件下,也高达1%以上,对人类及环境都会有很大的危害。

表6-4 2009年研究区氮肥施用量(折纯量)统计表

(www.xing528.com)

(二)磷污染现状

土壤中的全磷是指土壤中的磷元素总量,包括有机磷和无机磷两种形态。磷是动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磷素的投入一直被认为是维持动植物产品产量的主要手段,但磷素的大量使用也产生了许多环境问题。研究表明,磷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限制因素,如果磷素未达到一定含量,仅有氮、碳等元素不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黄河三角洲地区平均施磷肥量为4 270 t,其中寿光市最多,达到13 177 t,见表6-5。近几十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磷肥在农业中的用量不断增加,由于土壤中特定的理化性状及磷酸盐的化学性质,作物对磷肥的利用率很低,当季利用率一般只有5%~10%,即使考虑作物的后效,一般也不会超过25%,大部分磷肥作为无效态(难溶态)在土壤中进行积累,滞留在土壤中的磷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土壤中磷的流失决定于土壤本身的流失量,淋溶损失极少。一般认为,随表土流失磷肥不超过施肥量的1%。磷肥中有些含有氟、砷和重金属元素镉、铬、铅、钡等,尤其是含氟磷肥进入土壤中可以在土壤和植物体内蓄积,造成不良影响,长期食用、饮用含氟高的食物和水,可导致氟骨症。

表6-5 2009年研究区磷肥施用量(折纯量)统计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