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传播的大讲台上,中国需要有自己的声音,更需要有认可自己的声音。面对西方媒体在涉华报道中所表现出的偏见,中国传媒要争取国际舆论中的话语权。
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王晨在全国第一届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上指出:要建设覆盖全球的国际传播体系,包括加快发展步伐,建设信息量大、影响力强、覆盖全球的国际一流媒体;适应新形势,大力推动新媒体的发展和运用;加大“走出去”力度,实现更大范围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以及实施“本土化”战略,切实增强对外传播实效。[12]
中国传媒提高国际传播能力,不仅是顺应世界传媒发展趋势,实现我国媒体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更是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需要。
在国际传播领域,特别是在西方传媒习惯于旧有的议程设置框架的大背景下,好的国家形象只能靠自己的努力来争取。
一方面,国家硬实力的提升为这种可能提供了物质基础。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在国际上几乎没有地位,国际话语权无从谈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元素”大量活跃在世界舞台上,中国影响力已无处不在。在经济发展方面,如今,中国已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GDP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随着中国的崛起,对中国真实情况的了解已经成为大众的自然需求。
另一方面,中国主流媒体正在发展壮大,这也为争夺国际话语权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如今,我国各大主流媒体早已开始向国际传媒领域挺进。世界各地都能听到中国的声音,这背后是中国以“软实力”提升自身国际地位和形象的战略布局。经过多年的发展和近年来的快速提升,包括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等在内的外宣媒体已经形成对外传播体系,它们必将构成我国国际传播体系的中坚力量,在国际传播领域发出更多中国的声音。(www.xing528.com)
我们要想打破西方传媒对华报道的议程设置框架,必须有自己的策略,来提高对外传播的效果,否则只是被动地应付。这种策略,包括跨文化传播的技巧,还应包括针对西方传媒议程设置的反设置。
所谓议程反设置,就是要直面西方传媒对华报道的议程设置,不回避,不偏激,而是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内容和方式,将更真实的中国推介给世界。
反设置的第一点,就是要选择恰当的内容。一方面,对西方传媒所热炒的议题,包括负面的问题、敏感的话题,如就业、腐败、贫富差距、犯罪、灾害事故等等,我们绝不回避,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就应大方承认,承认不足,承认差异,也主动展现差异,凸显东方文化的包容性和新闻的客观性,树立传媒国际公信力,争取更多的国际受众。另一方面,我们在报道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要敢于回应,积极主动地报道背后真相,不遮遮掩掩,通过全面公开的信息机制,把话题讲透,增强与国际受众特别是西方受众的沟通,赢得他们的理解,营造正面舆论场,不给西方传媒捕风捉影、制造谣言的机会,减少形成偏见的可能性,使负面话题产生正面效应。
反设置的第二点,就是要选择恰当的方式。这一点,在本书第四章将有所论述。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网络媒体异军突起的今天,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联动力量,最大可能地利用网络国际传播优势,引导网民在潜移默化中主动设置健康议题,营造有利于国家形象建设的网络舆论氛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