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户制作内容的概念
用户制作内容是由英文UGC (User Generated Content)翻译而来,也称用户创造内容或者用户生产内容(为论述方便,本书统一采用“用户制作内容”)。这一词语最早出现在2002年,国外有关学者将用户制作内容连同博客、协作出版、XML整合等定义为参与式新闻的一种形式。它是伴随着2005年网络发布内容和新媒体制作内容快速发展而被广泛认知与使用的。关于用户制作内容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维基百科中用户制作内容泛指在网站或其他开放性媒介平台上由用户制作并分享的信息内容。此后,学者直接将其概括为普通人有机会参与贡献内容。这些定义仅简单运用了归纳式的方法,尚未深入到概念的本质。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2007年做出了相对较为权威的定义:用户制作内容是由非专业的草根群众通过非专业渠道平台制作的,但含有一定的创新性,其劳动成果是公布在公开的互联网上的,人人都可以看到的信息内容。该定义虽然界定了用户制作内容的判断标准,但是实际上,定义中对于创新性与非专业人士的判断都是较困难的,因此,用户制作内容的定义更为广泛,用户制作内容应该泛指在公开的互联网上用户自由制作传播分享的各类信息内容。
国内研究者赵宇翔则把用户制作内容看成是媒体环境下一种由用户为制作主体的网络资源创作与重组模式。他认为,用户主导下的网络信息创作不同于传统自上而下的“权威生成、中心辐射”的单一信息生产模式,普通大众集传播者与制作者为一体,释放了巨大的生产力,通过便捷的网络自由表达、创造、沟通和分享。因此,可以认为用户制作内容是互联网环境下群体协作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用户制作内容的定义一直存在着不同的争议和固有的缺陷,但值得肯定的是用户制作内容充分体现了大众自下而上、协作分享的Web 2.0的时代精神,赋予接触网络的所有人自我表达的话语权,即“人人都是报道者”。(www.xing528.com)
2.用户制作内容的特点
从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用户制作内容做出的界定中,可以概括出三个基本的特征,即公开性、创新性与非专业性。第一,用户制作内容的公开性。尽管任何用户都可以制作内容,也可以不通过网络等传播平台进行发布,然而,用户制作内容发展至今已经被公认是必须为公开发表的信息内容。传统媒体时代,报刊有版面容量的限定,电视有播出时间与频道的限制。而互联网时代,用户拥有广阔的时空,只要不是违法的信息,用户可以依从自己的兴趣去搜索相关信息并发表评论与观点,这种信息发表的公开性同时代表了开放性与互动性的重要意义。第二,用户制作内容的创新性。在信息内容的制作上,用户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某一新闻事件发表评论,或是上传自己制作的图片、音视频等,其信息内容与单纯复制粘贴的内容相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第三,用户制作内容的非专业性。由于用户制作内容没有制度性或商业性的市场规定,其通常是非专业常规制作行为。在传播者方面通常表现为去中心化与去专业化,他们并非以这种兴趣创作为职业,以致其制作流程与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呈现出非专业化的特征,且通常不是以营利为目的而只是以获得威望、友谊或实现自我表达为目的而进行制作的。
此外,笔者还总结出用户制作内容的一些其他特征,包括自产自销、自组织自修正、群落化社群化以及免费开源等。自产自销即信息生产的传播者与接收信息的受者合二为一,共同成为信息生产与传播的主体,信息在生产的同时即被消费。自组织自修正是指用户制作内容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具有相同兴趣的用户越来越多,大家逐渐形成了兴趣社群或者社区,有了一定组织团队,开始对自己的创作内容进行较为制度化的把关式的修正,以期获得更大的发展,获得更多的社群关系。比如百度百科、维基,人人可以创建条目,生产信息,也可以在同一信息词条下修改补充完善之前的信息内容,这是用户制作内容自组织自修正的体现,也贴合互联网开放、共享与协作的精神。群落化社群化即在新媒体时代,各种移动社交媒体以社交关系或者内容为媒介来发挥“六度分割”理论的社交作用,以兴趣内容为媒介,一方面加强相关用户的参与和互动;另一方面,在经常性的互动之后,具有共同爱好兴趣的用户逐渐开始建立起某种牢固的联系,从而形成多样化的社群组织。这种群落化社群化的特征就是某一兴趣群体的标签代表,促进媒介平台的发展,如今也被各个媒体作为经营制胜的主要途径。免费与开源特征体现最为明显的就是维基百科的运用,其在较短时间内可以收录到百万余条目,任何人不仅可以免费看到,而且可以免费对其内容进行编辑修改和完善。开源就是技术上为公众提供方便,保障公众能够免费试用,它遵循自由文档许可协议,能够保证用户制作的内容对其他用户具有可接近、可修改复制和方便使用的权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