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转型时期的音乐教育家及其贡献

转型时期的音乐教育家及其贡献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转型时期的音乐教育家有沈知白、杨荫浏、黄翔鹏和廖辅叔等人。他少年时刻苦自学音乐,并随当时在沪的3位外籍音乐家学习钢琴、音乐理论、戏剧理论及作曲等。1936年,他任哈佛燕京学社研究员,同时在燕京大学音乐系讲授中国音乐史,1939年在教育部音教委员会工作。1941年9月他任国立音乐院教授兼国乐组及研究室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协第四届理事。

转型时期的音乐教育家及其贡献

转型时期的音乐教育家有沈知白、杨荫浏、黄翔鹏和廖辅叔等人。

沈知白,原名登瀛,又名君闻、敦行。浙江吴兴人。他少年时刻苦自学音乐,并随当时在沪的3位外籍音乐家学习钢琴、音乐理论、戏剧理论及作曲等。1940年至1942年他任上海沪江大学中西音乐史教授,1946年起受聘为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教授,开设中国音乐史和西洋音乐史等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研究室主任、上海音乐学院编译室主任和民族音乐系主任等职。

沈知白治学勤奋,对中外音乐史及音乐理论均有深入的研究。50年代中期,他主编音乐理论、技术丛书和音乐历史、传记丛书,并主持翻译多尔然斯基的《简明音乐辞典》出版工作。60年代初期,他在编订新版《辞海》的工作中担任音乐学科主编,除亲自撰写、修订音乐词目释文外,还悉心培养新生力量,为提高《辞海》音乐学科释文质量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其理论著述有《中国音乐史纲要》、《元代杂剧与南宋戏文》、《西洋音乐流传中国考略》、《中国音乐、诗歌和声》等,译著有《民族音乐论》、《配器法》、《意大利歌剧的起源》、《萨尔瓦多·丹尼尔》等。

▲沈知白

杨荫浏,字亮卿,江苏无锡人。他自幼酷爱音乐,12岁时,师从吴畹卿学习笛、三弦、琵琶等乐器,并对音韵、音律、乐器构造等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曾从郝露易学习英文、钢琴和西洋音乐乐理,1923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先后在经济系、文学系学习,后因家贫辍学。1932年他赴北京,在燕京大学音乐系旁听作曲、西洋音乐史和音乐欣赏课,并在该校图书馆阅读了大量英、法等国有关音乐的专业书籍。1936年,他任哈佛燕京学社研究员,同时在燕京大学音乐系讲授中国音乐史,1939年在教育部音教委员会工作。1941年9月他任国立音乐院教授兼国乐组及研究室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音乐研究所所长等职。

黄翔鹏,江苏南京人。1947年金陵大学物理系肄业后,他考入南京国立音乐院理论作曲系,1951年于中央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毕业。他曾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讲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长、音乐研究所所长等职。

黄翔鹏对出土和传世音乐文物的研究、传统音乐的形态学特征及其历史发展和中国乐律学史、曲调考证等诸方面都有理论建树和新发现。他根据社会政治文化的背景及音乐的形态特征,将中国古代音乐史分为三大阶段:以钟磐乐为代表的“先秦乐舞”阶段,以丝竹乐为代表的汉唐歌舞伎乐”阶段,包括戏曲、曲子词、说唱、歌舞杂戏等音乐的“剧曲音乐”阶段。(www.xing528.com)

黄翔鹏还对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有深入的研究。1977年率先从理论上论述一钟双音的现象,并于1978年曾侯乙编钟出土后得到全面证实。其后他对曾侯乙墓钟铭做前所未知的乐律学研究和解释,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认同。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理论问题中,他首论“同均三宫”和“七律定均,五声定宫”的理论;在发掘古曲、古乐发展问题和边缘学科建设,诸如音乐与声学、文物与古文献研究方面也颇有造诣。

黄翔鹏著有《乐问》,遗稿有《中国传统音乐180调谱例集》及《大曲两种——唐宋遗音研究》及论文百余篇。他任音乐研究所所长期间,提出“以资料建设为中心”、“开门办所”的建所方针。1979年后,他对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十几名硕士、博士给予了悉心的指导。1989年他主持成立“中国乐律学史”课题组,培养了国内中国乐律学方面的年轻学者数十人。

▲黄翔鹏

廖辅叔,原名廖尚棐,广东惠州人,音乐理论家,我国现代音乐学科的奠基者之一,广州英文专科学校肄业,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任南京音乐院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协第四届理事。

他著有《中国古代音乐史》、《谈词随录》,译有《阴谋与爱情》、《西洋音乐发展史论纲》等著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