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的歌剧创作及优秀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的歌剧创作及优秀作品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专业歌剧团体的建立和演出的“剧场化”,在继承革命歌剧传统的同时,出现了《王贵与李香香》、《小二黑结婚》、《刘胡兰》、《草原之歌》等优秀作品。该剧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创作的以少数民族生活为题材的大型歌剧。如第四幕第二场侬错加与才达相会时唱的宣叙调处理有明显突破,是我国歌剧中“洋为中用”的早期代表作品。柳州市《刘三姐》剧本创作组创编,广西壮族自治区《刘三姐》汇演大会改编。

新中国成立后的歌剧创作及优秀作品

歌剧白毛女》之后,我国的歌剧有了很大发展,并逐步追求歌剧的中国化。歌剧音乐也在继承传统和借鉴外国歌剧的成功经验方面,作出了一些新的大胆的尝试,并出现了一大批以反映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为内容的优秀歌剧。

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专业歌剧团体的建立和演出的“剧场化”,在继承革命歌剧传统的同时,出现了《王贵与李香香》、《小二黑结婚》、《刘胡兰》、《草原之歌》等优秀作品。

《王贵与李香香》,五幕民族歌剧,原诗作者李季,于村编剧,梁寒光作曲。1950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该剧保留了原诗的基本情节、构思与词句,用陕北民歌素材,并采用了西洋歌剧的艺术结构,把民族音乐语言同西洋歌剧中宣叙调手法结合在一起。如剧中刘二妈在得知地主崔二爷要杀害王贵时的一段宣叙调,逼真地表现了那心急火燎、几近疯狂的情绪,形成了紧张的戏剧冲突高潮。在表现人物性格、感情与剧情发展等方面也都较成功,如李香香的《一对对桶儿两头担》这段唱,集中描写了她可爱、善良的性格和对爱情的忠贞。特别是第一幕后的王贵与李香香的二重唱以“信天游”风格为基础,作变化发展,音乐优美动人,表现了二人炽热、忠贞的感情。不仅如此,在反面人物的刻画上,音乐吸收了秦腔等戏曲中表现反派角色的手法,使崔二爷的形象可憎可恨。序歌采用管弦乐、独唱、合唱、重唱的综合手法,使全剧的音乐绚丽多彩,感人至深。

《小二黑结婚》,五幕民族歌剧,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根据赵树理的同名小说集体改编,田川、杨兰执笔,马可、乔谷、贺飞、张佩衡作曲。1953年于北京首演。其主题音调吸取了山西民歌和山西梆子等朴实、鲜明的音乐素材予以创新发展,唱腔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感。

该剧描写的是根据地一对青年男女小二黑和小芹,冲破封建传统和落后家长的重重束缚,终于结为美满夫妻的故事。小二黑和小芹是年轻的进步力量的代表,他们争取婚姻的斗争,展示了新生事物一定要战胜旧事物的历史大趋势。该剧热情地歌颂了民主政权的巨大力量,反映了解放区农村的重大变化。

▲李季

《刘胡兰》,二幕民族歌剧,于村、海啸、卢肃、陈紫等改编,陈紫、茅沅、葛光锐等作曲。中央实验歌剧院1954年于北京首演。其音乐语言以山西民歌、戏曲音调为素材,并用板腔体手法展开,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作品通过对英雄人物内心细致地抒发,成功地表现了刘胡兰多方面的思想感情,塑造了英雄人物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音乐形象。

《草原之歌》,六幕五场民族歌剧,任萍编剧,罗宗贤作曲,1955年中央实验歌剧院于北京首演。该剧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创作的以少数民族生活为题材的大型歌剧。音乐取材于藏族民歌和山歌,又适当地吸收了汉族民歌和戏曲音乐的某些素材,使之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当时一部成功借鉴西洋歌剧创作经验的代表作。音乐采用“幕”、“场”之间“并置”的对比手法,追求音乐结构与戏剧结构的有机结合。其中把“仇杀的动机”作为该剧的音乐主导动机在戏剧冲突矛盾的各个高潮点上多次出现,深化了歌剧主题。其主人公阿布扎的主题粗犷豪放,侬错加的主题优美温柔。如第四幕第二场侬错加与才达相会时唱的宣叙调处理有明显突破,是我国歌剧中“洋为中用”的早期代表作品。

该剧描写的是女主人公侬错加与恋人阿布扎分属两个不同的藏族部落,长期以来两族经常为争夺草场所有权而发生争斗。解放军挺进大西北,在甘青草原临近解放之时,国民党特务从中挑拨,又加深了两族间的矛盾,使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命运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后陷入绝境。幸得解放军挫败敌人的阴谋,及时将这对恋人从危难中解救出来,使得二人的爱情终于结出了幸福之果。

1957年,中国剧协、中国音协联合召开了“新歌剧讨论会”,对1949年以来的当代歌剧发展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在此后的十年间又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品。如《红霞》、《洪湖赤卫队》、《哑姑泉》、《柯山红日》、《红珊瑚》、《窦娥冤》、《刘三姐》、《江姐》、《阿依古丽》等。(www.xing528.com)

宏观上看,这批歌剧在表现题材和内容上,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了较大的开拓,在继承民族传统方面也有新的探索,成果很是喜人。其中《红珊瑚》、《刘三组》、《洪湖赤卫队》和《江姐》尤为突出,在社会上反响最大。

《红珊瑚》,民族歌剧。赵忠、钟艺兵等编剧,王锡仁、胡士平作曲,1960年首演。该剧音调材料主要取材于南方民间音乐,充满了乡土气息和民间风格,我国沿海粗犷、豪放的渔歌号子也穿插于歌剧的幕间,使人感受到海浪的气息。在表演形式上成功地运用了混声合唱、伴唱、对唱、重唱以及帮腔等演唱形式,对深化歌剧主题、加强人物性格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剧中的插曲《珊瑚颂》、《海风阵阵愁煞人》等广为流传。

该剧描写的是东南沿海珊瑚岛解放前夕,渔家姑娘珊妹不堪渔霸欺压,跳海逃生后巧遇恋人阿青及上岛侦察负伤的解放军侦察员王永刚。阿青返回大陆送情报,珊妹则掩护王永刚回岛,团结渔民,智斗渔霸。经过一番曲折,最终配合大军战胜渔霸,解放全岛。

《刘三姐》,民族歌剧。柳州市《刘三姐》剧本创作组创编,广西壮族自治区《刘三姐》汇演大会改编。1960年首演。这是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一部歌剧。其剧本的音乐语言具有犀利绝妙的民间文学色彩。音乐不仅带有浓郁的壮族民间音乐色彩,旋律也更加民歌化,加上充满民间风情和生活气息的舞蹈,把我国的歌舞剧推向了高峰,时至今日仍有着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洪湖赤卫队》剧照

该剧讲述了一个壮族民间传说,一位勤劳善良、机智勇敢的姑娘,以善歌闻名而被誉为“歌仙”。歌剧描述刘三姐以山歌为武器,带领乡邻们与妄图霸占山林的恶霸地主莫怀仁斗智斗勇并赢得胜利的故事。

《洪湖赤卫队》,民族歌剧。竹本和、杨会召编剧,欧阳谦叔、张敬安作曲,1959年首演。本剧描写的是20世纪30年代初湖北洪湖地区的革命斗争,成功地塑造了韩英、刘闯等革命英雄形象。音乐主要从湖北天沔花鼓戏和天门、沔阳(洪湖原属该县)、潜江一带的民间音乐素材中,汲取了最富有生命力的乐汇而创作,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浓郁的乡土气息,特别是与剧中各主人公的形象相结合后,其音乐更加性格化。其中韩英在牢房中唱的大段咏叹调《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其他唱段,如《洪湖水浪打浪》《这一仗打得真漂亮》《小曲好唱口难开》等都各有特色,音乐的功能在剧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江姐》,民族歌剧。阎肃根据长篇小说红岩》编剧,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1964年首演。其音乐是把戏曲音乐的特点成功地运用到歌剧之中的一个典型。该剧广泛地吸取了川剧、越剧、京剧等戏剧和四川民歌的基调,使唱段不仅具有戏剧性,同时也有歌唱性。全剧中多段优美动听的抒情唱段,特别是借鉴川剧高腔的“帮腔”形式而采用的大量“伴唱”手法,新颖而又别具一格,不仅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同时也深刻地刻画了英雄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歌剧音乐中是一种创新。剧中的《红梅赞》《绣红旗》等许多唱段,给人以清新质朴之感,至今仍在广泛传唱。

1948年春,地下党员江姐带着省委的重要指示,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奔赴川北革命根据地。途中,突然听到丈夫——华蓥山纵队政委彭松涛同志牺牲的消息。她抑制住内心的悲痛,毅然直上华蓥山,见到了游击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率领游击队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由于叛徒甫志高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各种酷刑,江姐大义凛然,义正词严地痛斥敌人的罪行,表现出共产党员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和崇高精神。为配合我军胜利进军,江姐在集中营组织和领导越狱斗争。在这生死的紧急关头,敌人要提前杀害江姐。为了不暴露越狱计划,保护同志们,江姐毅然走向刑场。山城解放了,五星红旗在新中国的土地上飘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