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南宋时流行的南戏吸收了元杂剧的形式与曲牌,又吸收了明清的民间歌曲、歌舞等艺术成就,并结合各地不同的方言、民俗不断发展,形成了一种曲牌体的戏曲体制,即传奇剧。其影响较大的传奇剧四大声腔为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弋阳腔和昆山腔。
海盐腔是四大声腔中最老的声腔,萌芽于宋元时期,明代已经广为流传,因出自于浙江海盐而得名。海盐腔多采用南北通行的“官语”,有“滚调”唱法,腔调柔婉细腻,曲牌联套体结构,分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演唱时用鼓、板、锣等打击乐伴奏,而不用管弦,若清唱则不用锣鼓,只用拍板或以手拍板来代替。万历以后海盐腔日趋衰落,被昆山腔取代。
余姚腔是明代四大声腔之一,因产生于余姚而得名。宋元时期,就已有余姚腔的演出。至明朝,余姚梨园弟子遍及长江南北,闻名遐迩。余姚腔声腔是“调腔”,且是高腔,其运用“滚唱”手法,采用联体结构,念白兼用,文词比较通俗,曲中夹进念白,唱腔简单明快,有时近似吟诵,伴奏仅用鼓板,无管弦乐器。自明朝初年开始,余姚腔影响波及绍兴调腔(绍剧)和长江南北的其他剧种。大约在清中晚期,余姚腔逐渐衰落,今天虽已绝迹,但许多地方调腔中仍存在余姚腔的遗响。
▲京剧中的丑角
弋阳腔为明代四大声腔之一,产生于元末明初。其腔调特色是“一唱众和”,以打击乐和丝、竹、弦、管等乐器伴奏,唱腔声调高亢,句法自由,富于口语化和表现力。弋阳腔的曲牌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出自南戏的曲牌鹧鸪天、皂罗袍、泣颜回、驻云飞、香罗带、红衲袄、山坡羊、步步娇等;二是出自北曲的新水令、端正好、点绛唇、寄生草、朝天子、醉太平、快活林、清江引等。其唱腔结构最初采用曲牌联套体,演出时仅辅以锣鼓而不用管弦伴奏。明代中叶弋阳腔发展出打破曲牌联套体制的“滚调”,进一步增强了声腔音乐的戏剧性和表现力。弋阳腔是高腔体系,对南北各地的诸多声腔与剧种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中国戏曲的发展。清代以后,弋阳腔逐渐衰落。(www.xing528.com)
昆山腔,又叫“昆曲”,因发源于江苏昆山而得名。在明嘉靖以前流传不广,后经魏良辅等人加工改进,影响逐渐扩大,成为传奇剧最有代表性的声腔。改进后的昆山腔节奏放慢,在运腔上注意音调的抑扬与表情的细腻,形成一种“啭音若丝”的唱腔风格,成为一个集南北曲之大成的戏曲剧种。
▲明嘉靖帝
明嘉靖至清初是昆曲最兴盛的时期,产生了众多优秀作品,最著名的是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清代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昆曲艺术上日臻成熟,但由于昆曲音乐上过分缠绵悱恻,唱词文雅难懂,在清道光年间逐渐衰落,到光绪时一蹶不振,逐渐被新的戏曲形式——乱弹剧所取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