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元时期新出现的乐器及乐队形式

宋元时期新出现的乐器及乐队形式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元时期新出现的乐器,影响较大的有三弦、云璈、火不思、兴隆笙等。三弦之名,始于元代,属弹拨乐器。南宋时期在瓦肆勾栏中流行的器乐合奏形式有细乐、清乐、小乐器、鼓板等。用笙、笛、筚篥、方响、小提鼓、拍板等乐器合奏者称为“清乐”。由一二人合奏者称为“小乐器”。教坊大乐是宫廷燕乐中规模最大的合奏形式,所用乐器种类从北宋到南宋略有增减。后者是随在皇帝驾后骑在马上演奏的一种鼓吹乐,规模较小。

宋元时期新出现的乐器及乐队形式

宋元时期新出现的乐器,影响较大的有三弦、云璈、火不思、兴隆笙等。

三弦之名,始于元代,属弹拨乐器。

▲云锣

云璈,今称“云锣”,始于元代。《元史》载:“云璈制以铜为锣十三,同一木架,下有长柄,左手持而右手以小槌击。”

火不思,是由西域传来的一种弹拨乐器,四弦,长颈,无品,梨形音箱,其译名有浑不似、胡拨四、胡不思、虎拨四等。宋代炋思已传入中原,元代非常流行。(www.xing528.com)

兴隆笙,即西洋早期的管风琴,在忽必烈建立元朝前的中统间由中亚地区传入我国,仅用于宫廷宴会。

▲火不思

宋代的器乐演奏相当普遍。《都城纪胜》载:“茶楼多有都城子弟占此会聚,习学乐器或唱叫之类,谓之‘挂牌儿’。”“清乐社——此社风流最胜。”《武林旧事》卷六载:“又有吹箫、弹阮、息气、锣鼓、歌唱、散耍等人,谓之‘赶趁’。”民间器乐活动的普及,不仅使丰富多彩的器乐独奏(如笛、箫管、笙、筚篥、琵琶、筝、十四弦、七弦琴、杖鼓、方响等)广泛流行,而且创造出许多新的合奏形式。南宋时期在瓦肆勾栏中流行的器乐合奏形式有细乐、清乐、小乐器、鼓板等。用箫管、笙、纂(轧筝)、嵇琴、方响等乐器合奏者称为“细乐”。用笙、笛、筚篥、方响、小提鼓、拍板等乐器合奏者称为“清乐”。由一二人合奏者称为“小乐器”。如双韵合阮咸、嵇琴合箫管、嵇琴合葫芦琴等。甚至独弹十四弦也可称“小乐器”。主要用拍板、和鼓、笛,有时也用札子、水盏、锣等乐器合奏者称“鼓板”。这种合奏形式常由三至五人为一队,在街市中表演。

宫廷中的器乐合奏也很盛行,主要有教坊大乐、随军番部大乐、马后乐等。教坊大乐是宫廷燕乐中规模最大的合奏形式,所用乐器种类从北宋到南宋略有增减。据《东京梦华录》卷九所记北宋教坊大乐所用乐器有筚篥、龙笛、笙、箫、埙、篪、琵琶、箜篌、方响、拍板、杖鼓、大鼓、羯鼓,计13种。其中拍板用10串,琵琶用50面,杖鼓用200面。南宋时期教坊大乐的规模远比北宋为小,《武林旧事》卷一和卷四所记南宋教坊大乐所用乐器比北宋少埙、篪、箜篌和羯鼓4种,而增用了筝和嵇琴两种,计11种。南宋乐队规模在较大时,奏拍板者仅7人,奏琵琶者仅8人,奏杖鼓者仅35人。随军番部大乐和马后乐均属鼓吹乐。前者用于宫廷仪仗,乐队规模约50余人。后者是随在皇帝驾后骑在马上演奏的一种鼓吹乐,规模较小。此外,民间的器乐合奏形式对宫廷也有很大影响,如清乐、小乐器、鼓板等合奏形式都曾在宫廷流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