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我国南宋时期著名词人、音乐家,婉约派代表人物。少年时代就闻名词坛,但却屡考不中,终生怀才不遇,“少小知名翰墨场,十年心事只凄凉”,只能过着寄人篱下的清客生活。
▲姜夔
从其有纪年的词调音乐作品看,公元1176年至公元1206年的30年间,姜夔往来于湖州、杭州、苏州、无锡、扬州、金陵、合肥等地,并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作品,以抒发对国家的关切之情和对人生悲苦的感慨。
姜夔是南宋词坛上最讲究辞藻音律、号称“格律派”的词人和音乐家,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白石词提要》称赞他“音节文采,并冠一时”。其作品或陶醉于自然景物,或抒发个人的离愁别恨,或感伤国耻国难。《白石道人歌曲》是其留存于世的唯一一部歌曲集,是我国音乐史上极为珍贵的资料。它包括祀神曲《越九歌)10首,用律吕字谱记写;琴歌《古怨》1首,用减字谱记写;词调歌曲17首,用宋代俗字谱记写。
姜夔的17首词调歌曲作品非常闻名,每首作品前几乎都有“小序”,说明创作的原因与背景。这17首词,除《霓裳中序第一》、《醉吟商小品》、《玉梅令》为据古曲曲调或他人曲调填词外,其余的14首作品均为姜夔的自度曲,它们分别是《扬州慢》、《杏花天影》、《鬲溪梅令》、《长亭怨慢》、《淡黄柳》、《石湖仙》、《暗香》、《疏影》、《惜红衣》、《角招》、《徵招》、《秋宵吟》、《凄凉犯》和《翠楼吟》。
1.《扬州慢》
公元1176年,姜夔离开汉阳,漫游大江南北,途经扬州时看到被金兵劫掠后不久的城市到处遗留着战争的伤痕,呈现出萧条荒凉的景象,十分感慨,因而创作了这首词调音乐作品。因歌词采用“慢词”格式,故名《扬州慢》。
现录《扬州慢》原文如下: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扬州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後,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www.xing528.com)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作品用传统的宫调式写成,是典型的由宫、商、角、徵、羽五“正声”加变徵、变宫构成的雅乐七声音阶。全曲结构严谨,音调质朴而富于激情。在结构上,按词调传充分上、下片,但上、下片的字数和曲调变化较多,仅在相应各腔的结音上保持一致,不像一般词调那样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
2.《杏花天影》
公元1186年冬,姜夔离开汉阳、武昌,顺江而下。公元1187年正月初二,姜夔泊船金陵(今南京),身处“莺吟燕舞”之金陵,“北望淮楚”,思念合肥的“知音之好”,感叹自己一生漂泊,写下了这首词调音乐作品。
作品是雅乐七声音阶构成的羽调式,结构也为上、下片,每片四句,除第一句不同外,上下片的后面三句旋律完全相同,是典型的词曲音乐作品结构形态。作品中上、下片第二句中,围绕角音间用的具有装饰性的下方小二度音与下方大二度导音(可看作辅助音)的旋法,具有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加深了作品缠绵柔婉、如怨如诉的情感表达。
3.《鬲溪梅令》
《鬲溪梅令》作于公元1196年,是借景抒情之作。
现录《鬲溪梅令》原文如下:
丙辰冬,自无锡归,作此寓意。
好花不与殢香人,浪粼粼。
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
木兰双桨梦中云,小横陈。
漫向孤山山下。觅盈盈,翠禽啼一春。
作者借鬲溪之梅花来追忆曾经相爱的情侣,流露出无限的惆怅。
作品为雅乐七声音阶构成的羽调式,结构短小,是宋元词曲音乐中最为短小的令曲。全曲为上、下片结构,采用词调音乐创作的基本手法完成,上、下片除个别地方有所变化之外,基本上保持固定的音乐结构与旋法,旋律轻柔婉转,是姜夔成熟的作品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