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时,宫廷燕乐分为坐部伎和立部伎,《新唐书·礼乐志十二》载:“又分乐为二部: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唐段安节《乐府杂录·雅乐》载:“其乐工皆戴平帻,衣绯大袖,每色十二,在乐悬内,已上谓之坐部伎。”
准确地说,坐部伎创于唐太宗时,但在玄宗时,重新整理前代传统节目,并创制新舞,正式定坐部伎之六部,即《燕乐》(包括太宗时创制的《景云》、《庆善》、《破阵》、《承天》四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以上为武后时创)、《龙池乐》和《小破阵乐》(以上为玄宗时创),一般用于朝廷宴享、朝会之时,但不像九部乐、十部乐那样整套演出,而是由皇帝钦点,每次仅演其中的几部。坐部伎舞者大抵三至十二人,舞姿典雅,服饰清丽,技艺精湛,用丝竹细乐伴奏。“安史之乱”后,艺人流散,坐部伎渐趋衰亡。
立部伎演奏者立于堂下,级别次于坐部,技巧难度介乎坐部伎和雅乐之间,演出规模很大,场面豪华宏伟。演出时,有舞者64人至180人不等,服饰壮丽,用钲鼓伴奏,气势雄壮,舞姿威武。其内容以歌颂皇帝的文治武功为主,舞蹈继承了晋以来的宫廷舞和民间舞,并加以改编。立部伎有八部,即《安乐》、《太平乐》(《五方狮子舞》)、《破阵乐》(《秦王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和《光圣乐》,用于朝廷宴享、朝会之时,在坐部伎演奏后再演。立部伎由于节目多、阵容大,一次不能表演完全部节目。“安史之乱”后,立部伎也趋于衰亡。(www.xing528.com)
坐部伎与立部伎中的大多数乐舞具有西域音乐与中原音乐相融合的新风格,龟兹乐、西凉乐在其中占有较大比重。唐代白居易《立部伎》载:“堂上坐部笙歌清,堂下立部鼓笛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